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探明几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的防治效果,为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了不同药剂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江苏腾龙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40%稻丰散水乳剂、45%稻丰散·阿维菌素水乳剂、20%阿维·杀螟松水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稻螟蛉均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  相似文献   

3.
稻螟蛉又名双带夜蛾,俗名量步虫、青尺蠖。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除水稻外,尚可为害玉米、高梁、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也能取食稗草、野黍、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4.
又名双带夜蛾,俗名量步虫、青尺蠖。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除水稻外,尚可为害玉米、高梁、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也能取食稗草、野黍、看麦娘等禾本科杂革。  相似文献   

5.
在第3,4代稻螟蛉幼虫盛发期,测定了田间幼虫空间分布格局。其水平分布属于聚集分布中的奈曼分布,垂直分布幼虫多集中在稻株中上部叶片。  相似文献   

6.
8种杀虫剂对稻螟蛉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稻螟蛉在苏北沿海地区重发频率明显提高,一般药剂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水稻生产。试验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5%氟虫腈SC和90%杀虫单WP等药剂,对稻螟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其中,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治虫效果尤为突出,在生产上应用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控害保苗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稻螟蛉的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作简要阐述,提出稻螟蛉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8.
9.
陆振威  马琳 《现代农业》2010,(12):47-47
对稻螟蛉的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作简要阐述,提出稻螟蛉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一、稻螟蛉。1被害状识别水稻幼苗期,幼虫可将叶片吃成缺刻,重者可吃光,仅留基部。本田期水稻受害被吃成缺刻、孔洞,使叶片残缺不全,仅留中肋,重者可将叶片吃光。叶片上有时可见绿色多足型幼虫,爬行时呈拱桥状。  相似文献   

11.
稻螟蛉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过冷却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恒温条件下测定了稻螟蛉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表明:在14,19,24,28,32℃恒温处理下,全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56.750,41.179,32.696,22.986,16.334d。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9.39℃。有效积温为395.31d℃;测定了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其越冬蛹的过冷却点为-27.65℃、结冰点为-22.56℃,证实了稻螟蛉可以蛹态在沈阳地区越冬。  相似文献   

12.
沙棘木蠹蛾主要产卵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卵孵化后,初孵幼虫首先取食树干的韧皮部,然后逐渐向下转移危害根部,根部幼虫主要取食木质部,形成多条、纵向的蛀道,通过蛀道在主根与侧根、侧根与侧根间进行转移危害.  相似文献   

13.
一、稻叶蝉 在我国为害水稻的叶蝉有20余种,在黑龙江主要有大青叶蝉、二点叶蝉,其次为六点黑尾叶蝉、稻叶蝉等.大青叶蝉除为害水稻外,尚能为害小麦、大麦、谷子、玉米、高梁、豆类、蔬菜、果树、柳、榆等,并能取食稗草、看麦娘、李氏禾、狗尾草、马唐等杂草。  相似文献   

14.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危害特点 稻纵卷叶螟主要以幼虫危害水稻叶片.成虫随风雨迁入落地后,白天一般隐藏在生长茂密荫蔽、湿度较大的稻田里,或栖息在山坡、沟边、小山上的杂草、灌木丛中,晚上飞至稻田产卵.  相似文献   

15.
褐稻虱和纹枯病复合危害对水稻生理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稻纵卷叶螟“赶蛾法”的改进,得到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简易估计法。  相似文献   

17.
稻水象甲对水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有效地控制稻水象的危害,于1995~1996年进行了2a的扣笼接虫试验,通过计算分析,明确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稻水象甲对不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情况,得出稻水象甲的防治指标为30头/m^2。  相似文献   

18.
19.
简述了稻象虫在安徽省沿江地区发生危害情况 ,分析了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以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的稻螟赤眼蜂规模化繁殖技术,对不同蜂卵比及接蜂时间进行试验比较。结果表明:蜂卵比和接蜂时间对稻螟赤眼蜂的寄生率影响较大,对羽化率影响不明显,对雌蜂率没有影响。蜂卵比为1∶10、1∶15、1∶20时寄生率分别达到91.22%、90.49%和84.71%。蜂卵比为1∶10时接蜂时间24~36 h、蜂卵比为1∶15时接蜂时间36~48 h、蜂卵比为1∶20时接蜂时间48~60 h寄生率均较高。蜂种扩繁采用蜂卵比1∶10接蜂时间24 h,可提高蜂种羽化率,工厂化大量生产应采用蜂卵比1∶20接蜂时间48 h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