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中市2009年8月16—22日连阴雨、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2009年8月15—22日各层(500hPa、700hPa、850hPa)天气图资料及有关物理量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汉中市2009年8月16—22日的连阴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高、高空冷涡、低涡、切变和700hPa低空急流,700hPa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物理量场对降水,尤其是对大降水落区及量级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产品,对2016年7月25日抚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偏西气流的纬向环流形势下,500hPa贝加尔湖冷空气东南移是造成此次抚顺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是由贝加尔湖脊向东南方向移动导致;850hPa上,辽西地区有切变线东移,对抚顺地区降水产生直接影响,此次暴雨过程存在强盛的西南风低空急流建立,急流中心风速可达22m/s;200hPa存在强盛的高空急流,抚顺处于高空急流轴右侧,有急流的分流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24—26日抚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其降水具有稳定性和对流性混合性特点。地面低压倒槽、低层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850 hPa无低空急流,水汽输送条件不利,但高空急流较为明显,高空水平和垂直辐散为降水产生提供了条件。此次暴雨850 hPa底层有较好的比湿场,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24—25日抚顺地区K指数达到34~36℃,为降水提供了不稳定能量。降水前期,抚顺处于Ω形假相当位温场高值区内,为降水提供了高温高湿条件。地形对局地强降水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地面天气图资料、探空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对湖北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并对数值预报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渗透扩散的冷空气、850hPa及以下冷垫、700hPa西南急流、500hPa西风带低槽是湖北省出现暴雪天气的必备条件;湖北省出现降雪,地面温度在冷空气降温作用下最好降至4℃以下,而850hPa温度最好降至-4℃或0℃以下;暴雪天气预报的难度在于700hPa和850hPa西南急流对于温度层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及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24日在盘锦地区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过程为高空槽与华北气旋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暴雨天气,西南急流和台风北侧的东南气流为盘锦地区输送了大量暖湿气流,为本次降水提供充足水汽条件。500 hPa高空槽与台风西北部之前强位势梯度使得低空急流稳定维持,槽前正涡度平流的辐散作用使得低层减压。地面低压发展,低空急流中的切变涡度扰动是低空低涡形成的重要机制。卫星红外云图显示在急流轴附近有MCS生成并沿着槽前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起到"列车效应"作用。低空和超低空急流在辽宁中部建立并加强,使得盘锦出现暴雨到大暴雨。  相似文献   

6.
雷雨天气是阿坝州夏季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危害较重。2013年7月8~11日阿坝州出现了一次强雷雨天气过程,其中500hPa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之间存在的低槽及700hPa东北一西南走向的暖式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是该次雷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的低层持续存在稳定的西南低空急流,不断携带南海和孟加拉湾高温高湿水汽在短急流带汇聚并向西北方移动,为暴雨区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雷雨天气过程中的沙氏指数研、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对流稳定指数庀均有着较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利用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2015年3月出现在抚顺章党站的2次一般性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预报释用,结果表明:EC细网格预报的累积降水量大小不能作为判断未来降水量的直接依据,应根据EC细网格预报出的其他物理量综合判断,即850 hPa层面以下存在比较大的比湿、较长的降水持续期间、低层925~700 hPa持续的上升运动、较强的850 hPa低空急流。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21年郑州首场暴雪伴高架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700hPa急流和地面倒槽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2)700hPa豫北地区有东西向暖切变线,切变线南部强盛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条件。(2)西南倒槽发展旺盛,有利于引导高压前部的冷空气持续南下并长时间维持;850hPa冷舌和地面南下的冷空气为暴雪和高架雷暴提供了深厚的冷垫,低空暖湿急流沿低层冷垫爬升,产生不稳定层结和强上升运动,从而在大气高层产生雷暴。  相似文献   

9.
运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资料,对近10年宣城市冬季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宣城市冬季有两类大到暴雪天气过程.Ⅰ类过程由于贝湖到巴湖之间横槽转竖,引导强冷空气南下抬升暖湿空气形成,主要影响系统有500hPa北支槽、中低层冷槽切、700hPa西南风低空急流;Ⅱ类过程由于强盛的南支锋区上,有波动东移,西南暖湿气流增强,在冷垫上辐合上升形成,主要影响系统有500hPa南支槽、700hPa西南风低空急流、850hPa低涡暖切。Ⅰ、Ⅱ类大到暴雪天气过程温度层结、水汽输送、动力条件、温度平流均有各自的特征。计算Ⅰ类、Ⅱ类大到暴雪过程湿位涡,腻Pn均大于0,均为对流稳定性降水,MPV2虽然均小于0,但有各自的变化特征,反映出Ⅰ类、Ⅱ类过程的形成机制。Ⅰ类过程是由于中低层楔状冷空气的增强,本地大气水平风垂直切变和湿斜压性增加,从而导致垂直涡度的显著性发展;Ⅱ类过程是由于暖湿空气的增强,本地大气水平风垂直切变和湿斜压性增加,从而导致垂直涡度的显著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锦州地区一次雨转暴雪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降水相态转换的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是500 hPa高空槽、850 hPa低涡及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南和东南急流在辽宁省上空形成较强的水汽辐合,强降雪落区位于急流汇合处,雨雪转换过程中,地面气温和近地层的温度与降水相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陈华凯  崔淼  周成 《现代农业科技》2014,(5):264-265,26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3.2数值模式产品剖面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4月19—20日发生在德州市的春季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槽东移时与北方冷空气结合而形成的回流降雪,暴雪产生在500~700 hPa槽前西南气流的前部、850 hPa东南风与东北风的辐合区域;中上层的西南风急流和低层的东南风气流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暖湿空气,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此外降水相态与850 hpa的温度场(-4℃线)对应较好,同时925 hPa气温低于0℃、地面温度低于2℃或者0℃层高度明显低于925 hPa也可以作为雨雪相态转换的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2月29日宿迁市一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属后倾槽结构,西路冷空气从低层锲入形成冷垫,850 hPa对应的西北急流(冷空气)和700~600 hPa西南急流(暖湿空气)交汇,造成了这次雨雪天气;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以及锋面的抬升作用,使上升运动得以维持;南海水汽沿700~600 hPa西南急流向北输送,受北方冷空气阻挡,使得水汽在雨雪区辐合上升;地面至850 hPa有冷平流,使得低层迅速降温,700 hPa以上有暖平流,造成逆温层结,为雨转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温度环境;另外,利用雷达径向速度和风廓线图可清晰反演低层风场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冷、暖平流对雨转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山东西北部2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方面,对2010年7月18日夜间和8月9日夜间发生在山东西北部地区的2次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山东局地大暴雨的内部结构以及形成的可能机理。[结果]这2次暴雨均产生在500 hPa槽前西南气流的前部,在850 hPa附近的锋区中,大气均有较强的斜压性;2次暴雨均发生在低层有西南暖湿气流和850 hPa有切变线影响下,θse高能舌后部的密集区内常是暴雨易发地带,暴雨区与垂直速度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不同点是:前次暴雨过程,700 hPa有明显的西南风低空急流与切变线,大降水区主要为700 hPa暖切南部地区;而在后次暴雨过程中,没有明显的西南风低空急流与切变线,大降水区处于两高之间。[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此类暴雨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胡皓  梅笑冬  许新田  张潇予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79-14882,14968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NCEP 1°×1°6 h再分析数据,对2009年11月9~11日陕西近20年最大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讨论天气尺度及中尺度系统在促进暴雪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此次暴雪是由高空西风槽、中低层切变线、西南急流及地面倒槽、地形共同影响所致。700 hPa切变线使南下冷空气与西南急流在陕西交汇,且700、850 hPa分别有西南急流和偏东急流带来充沛水汽;地面有东北冷空气侵入,既对暖空气起抬升作用,同时配合陕西地形作用加强了地面中尺度辐合带的形成,为暴雪产生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机制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4月18-19日华南地区出现的一次连续性暖区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是受气旋性环流切变、西南低空急流影响而形成的暖区对流性强降水天气过程。500hPa副高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弱,位置偏南,气旋性环流自西向东影响了江南地区;华南地区地面呈东高西低的形势,广东始终处在地面低压前部偏南风的控制下;850hPa和700hPa受西南低空急流的影响,配合以风速或切变形成的低层辐合,高空200hPa对应强的辐散流场;华南至江南一带南低北高的地势,对地面偏南风或西南风起到了很好的抬升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次连续性暖区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和物理量场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不稳定机制等方面对2010年4月21日鄂东南出现的农业致灾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低槽、西南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暖倒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低层充沛的水汽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850 hPa的温度露点差(T-Td)≤4℃的区域能提前12 h预告暴雨落区;1 000和925 hPa流场的中尺度辐合线能较好地预报出未来6 h强降水的落区。  相似文献   

17.
牛伟伟  李志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58-7261,729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 0.5°×0.5°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3年2月18日夜间至19日凌晨发生在江淮地区的雷暴伴降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层低槽东移、中层在江淮之间有切变线东移南压,低层以及地面为冷高压控制,是此次雷暴伴降雪天气过程发生时的天气背景;此次雷暴是在稳定的层结下产生的,不再满足不稳定层结这一雷暴发生的三要素之一。中层有较强的西南急流带,急流带随着系统的南移而向南收缩,其辐合带南移的速度快于急流向南收缩的速度,雷暴主要发生在急流的北侧边缘附近的辐合带内,辐合位于800 hPa以上的气层内,主要位于650~600 hPa。此次雷暴过程中,近地层和中层出现了相反的冷暖平流交替,雷雨发生时段,近地层为冷平流控制,850 hPa以上暖平流迅速加强,这也导致在中层出现了较强的上升气流,暖平流和上升气流的突然加强为雷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触发条件;西南急流为降水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水汽输送环境,另外,对流的发展、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水汽向高层输送,整个中高层均有较为充足的水汽,为对流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此次雷暴伴降雪天气过程中,对流回波的强度较弱,为30~35 dBz,顶高较低,大部分回波低于6 km,且干湿层边界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