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丹毒属于急性热性传染病当中的一类,猪丹毒杆菌属于其病原,其临床症状包含高热、皮肤坏死、皮肤疹块、急性败血症、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以及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了养猪业。猪丹毒病四季中均有出现,病猪与带菌猪属于猪丹毒病的传染源。就猪丹毒杆菌而言,其存在于带菌猪的扁桃体、骨髓、腺体处、胆囊以及回盲瓣等。并且,病猪与带菌猪会在粪尿当中把猪丹毒杆菌排出来,进而对饲料、场舍、饮水、用具以及土壤等产生污染,易感猪通过消化道感染此病。此病也可以借助损伤皮肤和蝇、蚊等吸血昆虫传播[1]。  相似文献   

2.
巴氏杆菌病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畜禽和野生动物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巴氏杆菌存在于各种健康家畜的上呼吸道和扁桃体,且带菌率很高(绵羊扁桃体带菌52%,牛扁桃体带菌45%,猪扁桃体带菌63%),当各种不良因素使动物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会引起内源性感染发病。某一养羊场呈大批发病,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以急性败血症和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为主。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死亡率高,对养猪业危害很大。1发病原因及流行特点(1)病猪、带菌猪的肝、脾、胃、扁桃体、回盲瓣处的腺体等部位带有该菌。带菌的健康猪由于空气潮湿、闷热、长途运输等造成抵抗力下降时,细菌毒力增强,会引起内源性感染发病。消化道是该病的主要传染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上海市屠宰场屠宰生猪丹毒丝菌、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情况,采取传统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利用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普通PCR方法进行细菌鉴定。结果发现猪丹毒丝菌分离率为61%,猪链球菌分离率为7%,副猪嗜血杆菌分离率1%;猪丹毒丝菌从肺脏、扁桃体中均分离到,分离率高,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从扁桃体中分离到,分离率低。  相似文献   

5.
<正>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等。该病属于猪的一种常见传染病,虽然目前在大型规模化养猪场还不多见,但一旦发生会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损失。1流行特点该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人也有感染本病的报道,并称为类丹毒。带菌猪和病猪是该病的传染源。大约有40%~50%健康猪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内存有此菌。带菌猪和病猪体内所排出的菌体污染到土壤、饲料、饮水、用具等,再经消化  相似文献   

6.
调查我国鱼类及水生动物猪丹毒杆菌的带菌情况及其血清型,以探索水生动物带有猪丹毒杆菌对公共卫生和猪丹毒病的流行关系。为人类健康与防制猪丹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我们从1980年起采集海鱼、淡水鱼、虾、蟹、龟、鳖等22种水生动物样品534份,分离出猪丹毒杆菌373株。参照Wood博士  相似文献   

7.
关于猪丹毒杆菌的血清型研究,国外已积累了不少资料,至今已发现有十六个血清型。但是,国内除A、B型外,对猪丹毒杆菌的其它血清型还很少有报导。笔者从1975年到1977年,在河北省馆陶县检查了猪丹毒杆菌的血清型分布,从败血型猪丹毒病猪分离到十株猪丹毒杆菌,1976年7月——1978年9月,在206头临床表现健康的屠宰肥猪中,有50头猪(24.3%)从扁桃体分离到猪丹毒杆菌。根据菌体上的酸溶性抗元,应用琼脂扩散沉淀反应鉴定了它们的抗原结构。  相似文献   

8.
以无菌手续采取国产鱼粉35份、骨粉15份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猪丹麦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分得猪丹毒杆菌4株,带菌率分别为8.6%和6.7%。经血清学检测分属于1a(1株)、1b(3株)两个血清型。对小鼠的致病力试验表明,4株猪丹麦杆菌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9.
正猪丹毒属于急性传染病,其病原是猪丹毒杆菌。若该病暴发时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会给养猪户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1流行情况猪丹毒杆菌,属于极纤细的小杆菌,通常呈直形或稍弯状,无芽孢和荚膜,不能运动,属于革兰氏阳性菌。自然环境条件下丹毒杆菌可以感染猪只,其中3~12月龄的猪群发病较多,此外3~4周龄的哺乳仔猪也会感染发病。该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猪和病愈猪以及健康的带菌猪。饲养场即使无猪  相似文献   

10.
<正>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五大洲的各个国家,是猪传染病中重要而古老的病种之一,我国也是猪丹毒流行较广泛的国家[1]。猪丹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猪和带菌猪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猪的皮、肉、血、毛、内脏及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等是主要传染源。多经消化道传给健康猪,也可由皮肤创伤传人。潜伏期3 d~5 d,死亡率可达80%~90%。主要侵害架  相似文献   

11.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多见于夏秋炎热、潮湿季节,3~6 月龄架子猪多发[1].该病的特征以高热和皮肤上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紫红色疹斑为主,病猪和带菌猪为主要传染源,其带菌排泄物可通过污染饲料、饮水和猪舍而传播,健康猪也可通过创伤皮肤感染本病.  相似文献   

12.
猪丹毒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感染猪,禽类多为带菌动物。2006年8月份,黑龙江省双城市刘某饲养在闲置旧猪舍内的1000只肉仔鸡于40日龄突然发病,至发病第6天,共发病370多只,死亡44只。笔者从病鸡体内分离出细菌,经鉴定为猪丹毒杆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扁桃体及淋巴结的重要机能之一是预防感染。前者经口腔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后者原则上应是无菌。作者就猪的扁桃体、淋巴结带菌情况作了调查。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调查100头屠宰猪的扁桃体和颚下淋巴结。第二次调查另100头屠宰猪的浅鼠蹊淋巴结和内肠骨  相似文献   

14.
第七讲猪丹毒的诊断与控制 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丹毒民间俗称“打火印”.在二十世纪,猪丹毒是我国猪的“三大传染病”之一.在养猪密集而防疫工作较差的部分地区,猪丹毒死亡数占总数的1/3以上,并且健康猪带菌的百分率也很高,可达50%~70%.  相似文献   

15.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江西省南昌市某规模化猪场的母猪出现了急性死亡的现象,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测,诊断为急性猪丹毒病。猪场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取综合性处理措施和针对性用药,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猪丹毒是猪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因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极强。 (一)发病特征 猪丹毒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为急性热性传染病,由胞内菌猪丹毒杆菌引起。主要表现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1~7d。  相似文献   

17.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猪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分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及慢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型.该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该菌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形直或略弯.革兰氏染色阳性.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胃酸.对热的抵抗力较差,对一般消毒药敏感.猪,以架子猪最易感,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病猪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等传染.健康猪经消化道、损伤皮肤粘膜或蚊蝇叮咬感染.  相似文献   

18.
猪丹毒是猪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因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极强. (一)发病特征 猪丹毒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为急性热性传染病,由胞内菌猪丹毒杆菌引起.主要表现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1 ~7d.  相似文献   

19.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猪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分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及慢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型。该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该菌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形直或略弯。革兰氏染色阳性。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胃酸。对热的抵抗力较差.对一般消毒药敏感。猪,以架子猪最易感.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病猪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等传染。健康猪经消化道、损伤皮肤粘膜或蚊蝇叮咬感染。  相似文献   

20.
正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夏季气温高,很容易发病。由于该病多年来没有发生流行,所以许多猪场忽视了对猪丹毒的免疫防控,平时也很少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预防,导致猪丹毒有再杀"回马枪"的趋势。猪丹毒杆菌是猪体内的常在菌,在夏季猪圈、垫草潮湿污脏,饲喂湿拌料,猪群遭受应激,消毒不彻底等情况下,可经消化道、损伤的皮肤及蚊虫叮咬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