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合肥市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运行,归纳相关的工作内容,并提出合肥种业发展的相关建议,积极探索有合肥特色的种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李发福  方玉  张从合  周桂香  陈金节  董召荣 《种子》2012,31(4):69-72,79
生物技术是当前育种工作的重要手段,国内外育种研究已从常规育种阶段转变为利用生物技术的阶段.合肥作为全国知名的“种业之都”,种业发展基础好,生物育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物育种的研究,分析合肥市生物育种产业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提高合肥市生物育种技术、发展生物育种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种业导刊》2013,(2):32-32
1.建立新型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种子企业逐步成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支持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4.
正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和种子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于2016年8月18日在合肥市成立。联盟依托于安徽省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院士团队、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员团队、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李仕贵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跃进研究员团  相似文献   

5.
我国种业发展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新形势下,要提高我国水稻种业发展水平,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制度优势,整合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工作为实例,探索研究开展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新路径,为实现我国水稻种业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育种人才、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是种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而我国种子企业的短板恰恰是这三个要素的不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种业长期以来的产学研脱节。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实践《意见》的战略思想,进行了科企合作新模式的有益探索——组建科企合作育种战略联盟。如今迎来第五个年头,联盟的规模迅速扩大,60余家种企的合作热情空前高涨。2014年,在体系商业育种和前育种思想的引领下,各试验站和种业公司分工合作,又是一个试验结果丰硕的年头。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构建"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建设资源节约性和环境有好型社会的需求,也是生物农药产业和生物防治技术发展的一个平台。为此,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农药检定所等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全省重点农药企业等单位筹备组建江苏省"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由山东省农药研究所牵头成立的技术创新联盟——"山东省化学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获山东省科技厅等六单位批准。据悉,山东省化学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于2009年筹建,运行一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一批成员单位由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山东大学、  相似文献   

9.
1农产品贮运保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概况 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8年12月30日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文件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提出六项原则指导意见。根据上述原则和科学技术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精神,  相似文献   

10.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内容与运行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是一个不断构思、组织、研究、开发、传播、推广、应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系统过程。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品种创新、种子产品技术创新和品种推广技术创新等。应整合联盟内创新资源,建设种子科技创新平台、种子科技攻关协作组织、种子科技成果展示和转移平台、种业人才培养平台、种子信息交流和技术服务平台等。联盟的日常运行由专人负责,要有专款作为财务保证,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11.
附子优良品种选育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附子种质资源中系统选育获得优良品系ZYYK1、ZYYK2,以这2个品系为材料,以当地大田生产常规品种为对照,在四川江油产区布置品种比较试验,收获时测定3个品系的叶片形态、地上茎性状、子根形态、子根产量等31个性状,用Excel软件和DPS软件统计分析,以期确定优良品系及其生物学特征,为附子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25个性状在3个品系中表现出多态性,其中ZYYK1、ZYYK2植株高大,株叶形好,子根较大,单株鲜产和干产较高,综合表现佳,是2个具有推广价值的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12.
柴玮 《种子世界》2006,(11):1-3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国内巨大的种业市场和商机潜力吸引较多世界大型种业跨国公司纷纷投资,建立合作关系,使中国种业逐步融入世界性的竞争。为此,我国种子企业必须把握世界种业发展趋势,在全面分析市场潜力、内部优势及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的前提下,理性地选择企业战略定位,不断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努力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以适应国际种业的挑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肯尼亚茶产业与茶树资源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肯尼亚是世界重要的茶叶生产国,非洲第一大产茶国,以生产CTC(crush, tear, curl)红茶为主,茶叶的品质位居世界前列。茶叶现已成为肯尼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GDP)4%;产量的95%以上用于出口,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占26%的出口换汇收入。目前肯尼亚茶叶研究基金会收集保存了250余份茶树种质资源,已经释放了50个国家级茶树品种。茶树育种技术从传统的杂交育种,逐步向生物技术育种等新技术发展。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肯尼亚茶叶产业发展简史与概况、茶树种质资源、育种技术、育成品种、新品种保护及良种繁育与推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生物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电子计算机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4个方面。讨论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易小燕  宋敏 《种业导刊》2010,(1):33-35,38
美国育种产业的投资以私人投资为主,公共投资为辅,实现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因此研究美国育种产业的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对中国育种产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育种产业的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状况,主要就农业科研投资、农作物育种投资资金、技术人员时间投入及育种保护状况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美国育种产业公、私投资结构合理转化的原因,总结出对中国的启示与提高中国种业竞争力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重离子辐射育种以其程序简单、突变效率高、突变谱广等特点,受到育种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作用的机制是通过注入的高能带电粒子与生物体内的分子或原子发生弹性、非弹性的碰撞,导致生物体内的电离损伤,进而使染色体发生序列或结构改变。其生物学效应在个体水平主要表现为叶形、花色、花形、株型等变化,在生理水平主要表现为过氧化物酶类含量的改变,在分子水平主要表现为生物体内基因表达变化、转座子、甲基化的激活等。本文简要介绍了重离子辐射作用的基本原理,重离子辐射对生物体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在育种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种子市场从以前的行政计划经营较变为市场经营.种子随着农副产品行情而变化,造成库存积压时多、缺时少.有些品种因不对路造成了转商,使种子公司债务累累、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形成了基地公司与用种公司之间的三角债务.现在有些公司已达到无力经营的状况,所以目前种子公司必须按农业部要求逐步走育、繁、销一体化道路,就是把种子的科研、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和推广服务紧密衔接起来,增强公司活力,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相似文献   

18.
杨敬东  赵钢  王成俊  林锡刚 《种子》2008,27(3):31-33
应用低能离子束注入模拟太空育种处理冬春性小麦杂交组合,其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表明,小麦种子经最佳能量(500keV)和最佳剂量(2min)处理后,其相对出苗率较高(64%),其他处理条件致使出苗率减少、甚至死亡。在苗期小麦的分蘖力增加6~9蘖,株高矮化70—80cm,稳粒增加60—70粒,千粒重增加50—60g,单株产量增产10—12g。通过筛选得到几个增产21.8%的新品系,其双高品质蛋白质和湿面筋各为14.4%-15.8%和37.5%-38.5%。  相似文献   

19.
花卉空间诱变效应及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中国已经对50多种花卉的种子、组织培养材料等进行了卫星或高空气球搭载。研究表明在搭载过程中,空间环境对花卉种子萌发、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变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卫星搭载后空间环境对花卉表型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学效应、在分子水平对其遗传物质的影响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