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以辽东山区天然阔叶混交林重要组成树种紫椴和花曲柳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量实测法,探究紫椴和花曲柳的碳素积累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器官氮(N)、磷(P)、钾(K)元素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花曲柳树干的平均固碳量和连年固碳量整体上高于紫椴,随林龄的增长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40年生花曲柳树干平均碳素密度为322.18 kg·m-3,36年生紫椴为272.63 kg·m-3。在养分分配方面,紫椴和花曲柳单株N、P、K元素的积累量顺序一致(NKP),但在不同器官中各元素积累顺序有些差异。紫椴各器官养分积累总量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花曲柳各器官养分积累总量顺序为: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紫椴与花曲柳树叶的养分归还量占各自总体的比例分别为4.11%和17.32%,而树叶、树枝与根的养分积累比重合计分别为57.07%和75.31%,三者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花曲柳窄吉丁生活史及天敌的观察和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曲柳窄吉丁是危害我市白蜡树的主要虫害之一,其隐避性较强,防治难度较大。本文详细介绍了花曲柳窄吉丁的生活史及习性、防治时间、防治方法以及对天敌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以辽东山区天然阔叶混交林重要组成树种紫椴和花曲柳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量实测法,探究紫椴和花曲柳的碳素积累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器官氮(N)、磷(P)、钾(K)元素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花曲柳树干的平均固碳量和连年固碳量整体上高于紫椴,随林龄的增长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40年生花曲柳树干平均碳素密度为322.18 kg· m-3,36年生紫椴为272.63 kg· m-3。在养分分配方面,紫椴和花曲柳单株N、P、K元素的积累量顺序一致(N>K>P),但在不同器官中各元素积累顺序有些差异。紫椴各器官养分积累总量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花曲柳各器官养分积累总量顺序为: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紫椴与花曲柳树叶的养分归还量占各自总体的比例分别为4.11%和17.32%,而树叶、树枝与根的养分积累比重合计分别为57.07%和75.31%,三者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外花曲柳窄吉丁危害与防治现状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国密歇根州东南部白蜡树上发现有一种从亚洲传入的甲虫,被鉴定为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花曲柳窄吉丁)。并且在加拿大的温莎、安大略也有发现。这种害虫已经在密歇根存在了至少5年。其成虫比任何一种北美本地的窄吉丁虫要大,颜色更绿。花曲柳窄吉丁在南密歇根每年一代,它已致死“洋白蜡”、“美国白蜡”、“黑白蜡”等几种木琴树。因此,州政府对所有疫区的木琴树及其制品发布了检疫命令来防止和控制花曲柳窄吉丁的传播。对于此种害虫的防治,美国是从生物多样性、加强检疫、提高树势等方面入手,并在尝试药物防治。  相似文献   

5.
花曲柳的分布,生长及天然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花曲柳的天然分布,生长,更新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花曲柳集中分布在吉林省东南部山地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的低山丘陵区,适应温暖,湿润,光照充足,排水良好,土层较厚,土壤肥沃的立地条件,花曲柳的生长速度中等,天然更新良好,以实生为主,萌生更新也占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6.
花曲柳适生立地条件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花曲柳天然分布,生长及其适生立地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花曲柳的适生立地条件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的山腹缓坡山谷,沟旁;土壤以间棕壤为主,土层以中厚层为宜,土壤结构为团粒状,粒状结构,通气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土壤为微酸性。  相似文献   

7.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木材细胞腔壁上沉积物的分布及存在形态。观察发现,花曲柳木材细胞腔壁上沉积物极为丰富,无论导管腔壁、木纤维细胞腔壁、轴向薄壁细胞腔壁还是射线薄壁细胞腔壁上均有分布,而且存在形态各异,特别是在轴向薄壁细胞和射线薄壁细胞腔壁上的沉积物最多,存在形态最为复杂。从构造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花曲柳木材细胞腔壁上沉积物对其木材液体渗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培育优质、高效花曲柳(FraxinusrhynchophullaHance)速生丰产林,在其自然分布区的10个种源进行苗期种源试验的基础上,对花曲柳苗期根系与生长进行了研究。供试种源种子采用沙埋催芽处理,随机区组、床式散播育苗。根据统计学原理对一年生苗木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数、根幅的测量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曲柳一年生苗高、地径都与根幅宽成正相关性,苗高有62.04%由根幅决定,地径有70.11%由根幅来决定;花曲柳一年生苗高与地径、侧根数、主根长不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浑河上游4种典型水源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环刀法对浑河上游4种典型水源涵养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好于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纯林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天然次生林。4种林分不同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为48.41%~69.07%,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值由大至小的顺序为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色木槭(Acer mono Maxim.)—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混交林(65.22%)>冷杉(Abies holophylla Maxim.)—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怀槐(Maackia amurensis Rupr.et Maxim.)混交林(61.45%)>日本落叶松纯林(53.90%)>辽东栎天然次生林(50.89%)。不同林分土壤平均最大持水量、平均毛管持水量和平均非毛管持水量大小依次为核桃楸—色木槭—花曲柳混交林(1 304.45、908.78、395.67 t.hm-2)>冷杉—白桦—怀槐(1 252.51、905.26、347.26 t.hm-2)>日本落叶松纯林(1 136.15、832.12、304.04 t.hm-2)>辽东栎天然次生林(1 057.27、817.88、239.40 t.hm-2)。研究表明,核桃楸—色木槭—花曲柳混交林、冷杉—白桦—怀槐混交林土壤的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高于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日本落叶松纯林,多树种混交增加了土壤持水能力,提高了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和α、β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分析辽东林区近50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人工林的结构特征、植物多样性,探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自然化过程及其自然化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辽东林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明显的自然化现象。坡下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坡中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水曲柳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坡上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花曲柳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2)辽东林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坡中部生物多样性最高。(3)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自然经营,应充分利用长白落叶松先锋树种作用及其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依靠自然力恢复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11.
蔬菜穴盘苗移栽自动取苗技术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动取苗是蔬菜穴盘苗全自动移栽机的核心技术,快速、精确、低损伤取苗是蔬菜穴盘苗自动移栽作业的重要保障。自动取苗机构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为使自动移栽领域的应用或科研人员能够快速系统了解自动取苗技术,合理选型或设计取苗机构,采用文献综述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外自动取苗技术进行研究。对取苗技术进行分类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顶出式、顶夹式取苗机械结构简单,取苗效率高,不易伤苗;指钳式取苗稳定可靠、适应性强;直落式取苗机构布置灵活,可同时完成取苗和投苗,但需特制穴盘,仅适合小苗移栽。当前我国自动取苗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制钵、育苗、取苗等环节不匹配;蔬菜生产劳动者兼职化老龄化严重;缺乏高性能取苗技术等。结合国内外自动取苗技术研究进展和我国蔬菜生产农艺和现状,提出了问题的应对措施。针对取苗技术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提高取苗速率,降低钵苗损伤率;简单型与智能型并重发展;向机-电-液-气一体式大型机和机械式小型机发展;取苗机构采用模块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在不采取病虫防治措施的情况下,抛秧田病虫总体发生要重于插秧田.稻纹枯病发生从重到轻依次为:常规抛秧、免耕抛秧、常规插秧;稻飞虱的发生从重到轻依次为:常规抛秧、常规插秧、免耕抛秧;稻纵卷叶螟以常规抛秧区发生最重,常规插秧和免耕抛秧相当.本文针对三种栽培方式病虫发生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设计一种油菜纸钵苗移栽机气动插入式取苗装置,构建取苗过程的力学模型,通过取苗各阶段的关键参数优选试验,获得取苗装置最优参数组合。选择倒四棱台形纸钵,并设计一种双针插入式取苗末端执行器,根据取苗针间距要求确定取苗执行气缸型号为MHS4-20D。气动取苗过程分为取苗阶段、送苗阶段和脱苗阶段,各阶段力学分析与参数优选试验表明,取苗针与苗钵基质间摩擦力不小于3.67 N、苗钵脱落高度低于380mm时取苗装置可有效实施取苗功能。台架试验表明,当取苗针为直径4mm不锈钢、插入苗钵基质深度20mm、脱苗高度340mm时,取苗成功率达9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气动插入式取苗装置取苗效果满足钵苗移栽机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试制的2ZP–10型水稻钵苗抛秧机拔苗损伤率高和秧苗株距不准确的问题,设计了钵苗柔性夹持拔苗装置替代原有拔苗装置。该装置由秧盘输送带、柔性同步带夹持器、秧盘回收装置和钵苗承接输送带组成,通过同步带上柔性材料微小变形所产生的柔性夹持力拔出钵苗。在自制的水稻钵苗柔性夹持拔苗装置试验台上,以深两优5814水稻秧苗为试材,对影响秧苗损伤率、漏拔率及秧苗株距合格率的夹持间隙、夹持柔性材料、起拔角进行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秧苗损伤率、漏拔率及秧苗株距合格率影响大小依次为夹持间隙、夹持柔性材料、起拔角;当夹持间隙为0 mm、夹持柔性材料为海绵、起拔角为30°时,秧苗损伤率、漏拔率、秧苗株距合格率分别为2.00%、5.00%、91.00%,是实现水稻钵苗柔性拔苗作业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5.
杉木壮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影响杉木壮苗培育的因素很多,在具备良种、圃地、施肥等基本条件下,其时空影响因素主要是播种时间、定苗时间和定苗株数。试验表明,上述三因素均对杉苗性状产生极显著影响,其中播种时间影响最大。其时空效应模式为12~1月播种(冬播),9月上旬最后定苗,每平方米定苗153株,杉木Ⅰ级苗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而春播,特别是3月中旬播种效果最差。培育杉木Ⅰ级苗(Ⅰ级苗率大于30%,每公顷产苗60万株),通过定向培育措施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针叶苗木计算机视觉特征提取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解决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针叶树种苗木自动分级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精确定位的苗木图像特征标志点提取苗木计算机视觉特征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苗木的形态特征。利用苗木图像灰度矩阵和背景分离的灰度矩阵分别得到了5个特征标志点和苗木轴向边缘标志点矩阵。并在标志点的基础上,应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实现了苗高、地径、根长、冠投影面积、根投影面积等12个苗木视觉特征量的提取,为苗木自动分类器提供了有效的特征输入。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计算速度快、易于实现、测量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以罗甸上隆茶果场"天然温室"自然气候为条件,设处理1(不铺心土与喷GT1-2号育苗剂土壤消毒)、处理2(不铺心土与铺草燃烧高温杀菌土壤消毒),对照(常规育苗畦面铺心土),共3个处理。按常规短穗扦插法繁育茶苗。试验结果为:3个处理苗龄5.5个月时茶苗均达到GB11767二级茶苗标准;苗龄6.5个月时茶苗均达到一级茶苗标准。.与对照相比,处理1每666.7m2减少铺心土费用800~1500元,处理2减少铺心土费用500~800元·666.7m-2;各处理节约管护成本600~1000元·666.7m-2;与省内其它地区相比,育苗时间缩短7~8个月,育苗周期缩短了50%。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叶龄移栽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水稻在3~8叶之间移栽,以4叶处理产量最高,达10374kg/hm2,比8叶期移栽增产11.0%,方差分析结果,3~6叶之间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比8叶期移栽显著增产;根据稻米检验结果,垩白率、垩白度受移栽叶龄影响较大,适宜叶龄移栽能显著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采取中苗移栽能使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及蛋白质的含量提高,直链淀粉降低,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稻米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从浙江建德刨花楠天然林中选择22株优树,采集优树种子测定其种子千粒重,并进行苗期试验。结果表明,刨花楠优树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1.5年生苗高和基径4个性状在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且4个性状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苗期生长性状与种子千粒重和发芽率间相关性不强;根据苗高和基径,采用独立选择法,初选出6个苗期生长较快的家系,1.5年生时其苗高和基径的平均值分别为55.88和0.49 cm,比母树林混种的苗高和基径分别高出23.16%和11.36%。  相似文献   

20.
与常规育苗(单干秧苗)比较,双干苗根系发达,根体积增大,活跃吸收面积增加43.7%,根、茎、叶各部的干重均高于单干苗。定植后双干苗生长旺盛,叶面积和全株干重是单干苗的2倍多。同期播种的双干苗前期产量不如单干苗处理,可提前播种15~20天,弥补早熟性不强的缺点,但其总产量极显著地高于单干,双干40cm株距产量比对照(单30)增产5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