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冬小麦氮肥后移最佳追施时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冬小麦高产田氮肥的追施时期有着逐步后移的趋势,进行氮肥后移不同追施时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60%氮肥作基肥+40%氮肥分别在越冬前、返青期、拔节期作追肥均比100%氮肥作基肥的田块增产,增产9.00%~28.02%;尤以60%氮肥作基肥+40%氮肥在拔节期作追肥的增产优势突出。冬小麦田100%氮肥作基肥,有利于增加单株分蘖数和小麦前期群体的形成,与60%氮肥作基肥+40%氮肥作追肥田块相比,尽管单位面积茎蘖数始终处于高位值,但因生育中后期出现早衰,反而导致成穗率降低,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千粒重均低于氮肥后移追施的处理。氮肥后移追施增产的机理是:有效穗数有增无减,穗粒数及千粒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氮肥后移施肥技术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表明:氮肥后移施用可促进小麦分蘖两极分化,增强通风透光能力,提高小麦成穗率,增加小麦每公倾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促进小麦增产。一般每公顷增产3%~11.6%,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7%~8%,小麦湿面筋含量可提高0.8%,吸水率提高1.9%,水分下降1.6%,不完善粒减少2.1%,品质明显改善。每公顷增收节支768元左右。氮肥后移施用时期以拔节期为宜,追期比例应控制在40%~50%为宜。  相似文献   

3.
彬县旱地小麦氮肥基追肥比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等肥力条件下进行小麦氮肥基追肥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全部氮肥作基肥对促进小麦的幼苗生长比较有利,氮肥80%作基肥,20%作追肥穗长最长,总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最大,产量也最高。因此,彬县旱塬,氮肥80%作基肥、20%作追肥的施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分期施用氮肥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氮总量210 kg/hm^2条件下,氮肥底肥50%+拔节期30%+孕穗期20%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可同步增长,产量最高。产量水平相对较高时,前氮后移的分期施氮方式有助于籽粒综合品质的提高;产量水平较低时,分期施氮对提高小麦籽粒品质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氮肥后移对绿洲灌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传统施氮技术下,全膜覆盖玉米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早衰和减产等问题,探讨氮肥后移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于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在总施氮量相同且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20%和40%条件下,设3个施氮处理:氮肥后移20%(拔节肥10%+花粒肥30%,M1)、氮肥后移10%(拔节肥20%+花粒肥20%,M2)和传统施氮(拔节肥30%+花粒肥10%,M3),研究不同氮肥追施制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结果】氮肥后移增大了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提前了干物质最大增长速度出现的天数。在氮肥后移20%施氮制度下,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提高15.6%和6.6%,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天数较传统施氮提前2.9 d。施氮制度对玉米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氮肥后移20%施氮制度下,玉米生物产量较传统施氮处理高6.6%,但氮肥后移10%处理生物产量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后移20%和10%处理玉米的籽粒产量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提高14.1%和5.1%;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收获指数较传统施氮处理高7.5%,但氮肥后移10%施氮处理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下,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高8.9%、12.9%、5.8%,但氮肥后移10%处理的千粒重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氮肥后移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进一步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说明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通过优化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产生了调控作用。【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总施氮量450 kg·hm~(-2)时,玉米拔节期追肥45 kg·hm~(-2)、大喇叭口期追肥180 kg·hm~(-2)、花后10 d追肥135 kg·hm~(-2)为该区获得玉米高产的理想施氮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中等肥力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全部氮肥作基肥对促进小麦的幼苗生长比较有利,氮肥80%作基肥,20%作追肥穗长最长,总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最大,产量也最高,得出在彬县旱塬地区,氮肥80%作基肥,20%作追肥的施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通过对传统施肥前期肥量过高、后期肥量过低的施肥模式进行改进,探寻合理的施肥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各处理的穗颈瘟和褐变穗发病率较低,氮肥后移能够提高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处理3氮肥施用比例为4.5:2:1.5:2的产量最高,较常规施肥增产6.0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减施氮肥和除草剂氯氟吡氧乙酸对四川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四川地区小麦氮肥和除草剂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四川梓潼和江油以绵麦367、西科麦18为材料开展田间试验,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不同施氮量与施药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氮肥施用量减施17%,即施用259.7kg/hm~2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除草剂在推荐使用剂量内降低30%与激健助剂配施,小麦产量保持稳定。经变异分析,有效穗数稳定增加能提高小麦产量,且小麦的穗粒数和有效穗数与理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草剂的减施对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影响较小;氮肥施用量减施17%,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高于常规对照。【结论】氮肥减施17%,除草剂减施30%和激健助剂共同作用下,小麦产量保持稳定,氮肥和除草剂的高效利用能够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氮肥后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 ,对冬小麦氮肥后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超高产条件下氮肥后移技术能进一步改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确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延缓小麦的衰老 ,显著提高穗粒数和粒重 ,使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同步提高 ,从而稳定获得每公顷 750 0kg的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氮肥基追比和追肥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氮肥基追比和追肥时期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基追肥比例为1∶3及1∶1。追肥时间宜在3月18日-3月28日之间。提高追肥比例会减少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千粒重;追施氮肥时间后移会使穗数减少,穗粒数、千粒重增加,灌浆期延长,成熟期推迟。  相似文献   

11.
小麦氮肥基追比和追肥时期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基追肥比例为1:3及1:1。追肥时间宜在3月18日-3月28日之间。提高追肥比例会减少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千粒重;追施氮肥时间后移会使穗数减少,穗粒数、千粒重增加,灌浆期延长,成熟期推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适宜的小麦杂交种高产制种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父母本不同的行比和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制种产量随着母本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父母本行比为2∶6时制种产量为3 683.8 kg/hm2;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制种产量为3 649.4 kg/hm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父母本行比为2∶6、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产量为最高,达4 160.6 kg/hm2。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7粒、1.12 g和62.6%;当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0粒、1.08 g和59.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其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9.6粒、1.24 g和71.6%。[结论]穗粒数是影响制种产量最大的构成因素,提高穗粒数就能提高制种产量。综合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来看,该试验条件下,以父母本行比为2∶5~2∶6、氮肥施用量为300~450 kg/hm2的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氮肥追施时期与施用方法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800-2800,2815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氮肥追施时期与施用方法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叶面喷施氮肥能够明显提高小麦的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上海市宝山区机械条播模式下小麦的氮肥施用技术参数,开展了机械条播小麦氮肥用量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增加氮肥用量能显著提高小麦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但氮肥用量过高会增加每穗小花退化数,降低籽粒千粒重,并引起倒伏,从而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在每667 m~2纯氮施用量为0~21 kg时,机械条播小麦产量随纯氮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每667 m~2纯氮施用量为14~21 kg时,氮肥利用率最高,达到30%以上;若继续提高纯氮施用量,氮肥利用率开始降低,氮肥浪费较多,且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宝山区机械条播模式下小麦生产中每667 m~2纯氮施用量以24 kg为宜。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通过对传统施肥前期肥量过高、后期肥量过低的施肥模式进行改进,探寻合理的施肥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各处理的穗颈瘟和褐变穗发病率较低,氮肥后移能够提高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处理3氮肥施用比例为4.5∶2∶1.5∶2的产量最高,较常规施肥增产6.09%.  相似文献   

16.
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氮肥用量也在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和增产效果在下降。是在高产条件下摸索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生长动态及增产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赣榆县小麦高产、高效的经济施氮量为18kg/667m2左右。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每穗粒数、667m2穗数等均呈抛物线型分布。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追施氮肥对小麦烟农515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氮肥对有效穗数影响较大,基施70%+拔节期追施30%处理产量最高;氮肥施用时期后移能显著提高小麦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并且随着后期追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施氮后延,氮肥对面粉白度有降低的作用,而后又有所回升。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白度认为,基施70%+拔节期追施30%处理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保证了面粉白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施氮肥与小麦的产量、千粒重、穗粒重、抗倒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幼穗分化药隔后期适量追肥可明显地发挥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潜力。前氮后移,重施药隔肥,可增强后期植株的吸氮能力,有利于籽粒灌浆,增加穗粒重,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形态氮肥对安麦1241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形态氮肥处理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单株干物质量、穗部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肥处理之间,综合表现最好的是硝态氮肥处理,其产量达到了6 348.0 kg/hm2,与空白对照相比,产量增加了27.4%,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硝态氮肥对小麦的增产影响有2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提高小麦叶面积系数来提高小麦单株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小麦穗长和总小穗数,降低不孕小穗数,从而提高结实率来实现增产。该研究结果可为安麦1241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优质专用小麦采取春季氮肥后移追肥技术,增产保优效果明显。起身期追肥虽能增加成穗数,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下降;孕穗期追肥虽能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但成穗数最少;拔节期追肥成穗数,尤其是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明显增加,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增产保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