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2.
3.
以Non-Reid群骨干自交系PH4CV、PHB1M为基础材料,采用DH育种技术等方法,经2轮遗传改良分别育成4个改良系(J9D207、J1886、J1518、J1608)。以4个改良系及2个基础系为父本,5个Reid群骨干自交系为母本,组配30个杂交组合。首先,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改良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其次,通过NC Ⅱ设计方法,对改良系的遗传增益、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系与改良系之间存在遗传差异性;遗传增益分析表明,第2轮改良系J1518在百粒重和单株产量上的遗传增益高于基础系12.06%和15.70%,高于第1轮改良系6.00%和7.35%;杂种优势分析表明,百粒重最高的组合为J1598×J1518;单株产量最高的组合为J1595×J1518。配合力分析表明,第2轮改良系的J1518均有较高的配合力。可见第2轮改良系J1518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5.
6.
sul型甜玉米种子乳熟后百粒重和活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以 3个早熟 sul型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分析了乳熟后甜玉米种子百粒重、发芽率和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 ,从抽丝后 30 d起发芽率已较高。百粒重和活力指数随成熟度增加逐渐增大 ,5 0 d百粒重最大 ,达到种子形态成熟 ;4 5 d活力指数最大 ,达到种子生理成熟。最佳采种期应以抽丝后 5 0 d为宜 相似文献
7.
大豆百粒重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吉林省大豆丰欠定位观测(此项目为吉林省农业厅主持)和同期气象资料,对大豆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数学模拟,得到大豆百粒重增长过程曲线和不同年型的增长速度曲线及其特征点。并定量地分析了大豆籽粒灌浆速度、灌浆持续时间和最终百粒重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豆百粒重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百粒重是大豆重要的育种目标性状,它不仅是产量构成因子之一,也是重要的品质性状,不同用途对百粒重有着不同要求。通过连锁分析定位大豆百粒重QTL,获得连锁标记,阐明QTL连锁标记在种质资源中的多样性特征,为百粒重定向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冀豆12×黑豆(ZDD03651)杂交衍生的188个重组自交系的F6:8和F6:9群体为材料,采用WinQTL Cartographer V. 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经300次Permutation 计算,以P=0.05显著性水平确定QTL存在的阈值,定位百粒重QTL。连续3年在石家庄对来自国内外的205份大豆育成和地方品种的百粒重进行表型鉴定,利用定位到的百粒重QTL连锁SSR标记对种质资源材料进行基因型分型,在每个标记处确定发生频率大于5%(对应资源材料个数大于10个)的等位变异为有效等位变异,计算等位基因多样性指数,明确百粒重QTL在种质资源里的多样性特征,通过多重比较确定不同等位变异与百粒重的关系。【结果】在冀豆12×黑豆后代群体中,百粒重呈正态连续分布,遗传力为88.72%。共检测到5个百粒重QTL,分别位于Chr.02(D1b)、Chr.06(C2)、Chr.08(A2)和Chr.17(D2)染色体,遗传贡献率(R2)7.68%-12.83%,加性效应-0.65--0.84 g,增效基因均来自冀豆12。年份间稳定的QTL有2个,其中,qSW-6-1位于第6染色体Satt457-Sat_062,紧密连锁的标记为Satt281,贡献率最大值为12.02%,加性效应最大值为-0.81g;qSW-17-1位于第17染色体Satt301-Satt310,贡献率最大值为12.83%,加性效应最大值为-0.84g。在205份资源材料中,百粒重遗传力为96.88%。百粒重连锁SSR标记有效等位变异数为2-8个,多样性指数为0.34-0.82。发掘出大粒相关等位变异6个,分别为Satt281-227 bp、Barcsoyssr_2_304-245 bp、Satt301-199 bp、Sat_406-214 bp、Satt119-136 bp和Satt341-218 bp。其中Satt281-227 bp在RIL和资源材料中均为百粒重增效效应,主要分布在国内大粒育成品种中。筛选到含有4个及以上大粒相关等位变异的资源材料3份,分别为绿75、中品大黑豆和中野2号。【结论】在大豆育成品种冀豆12×地方品种黑豆的杂交后代群体中,检测到5个百粒重QTL,冀豆12含有1个在RIL和种质资源中均为大粒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明确了上述5个QTL在205份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间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可应用于百粒重定向改良过程中的亲本选配及后代选择。 相似文献
10.
对5个蚕豆杂交组合F2代群体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合的性状平均表现有较大差异,唯单株粒重的超高亲表现一致,株高,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较小,有效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低,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较大,研究结果可供蚕豆杂交育种的早代性状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鲜食蚕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个鲜食蚕豆品种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鲜籽百粒重、百荚鲜重、单株荚数和荚长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7.88%、17.66%、13.66%和11.22%,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仅0.21%);在相关性上,鲜籽百粒重、百荚鲜重和荚长与鲜籽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百荚鲜重、鲜籽百粒重、荚长、荚宽四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单株荚数、单株荚数与节数、出籽率和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主成分分析上,前2个主成分为产量因子和熟性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94.75%。在性状选择上,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品种选择时,应注意选择鲜荚较长、鲜籽百粒重和产量均较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2001—2005年对蚕豆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整套、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蚕豆茎节是适宜快繁的外植体;芽增殖最适培养基(单位:mg/L,下同):N6 NAA0.1—1.0 BA0.5—4.0 肌醇100—300;壮苗培养基是:N6 NAA0—0.5 BA0—0.5 多效唑1.0—3.0;生根培养基是:N6 NAA0.4—0.5。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利用改进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2种青海蚕豆品种2005-00和青海13号的清蛋白、球蛋白进行研究,并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得相应的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球蛋白含量比清蛋白含量高,是总蛋白含量的主要成分。用含有NaCl的球蛋白提取液Ι提取5次蛋白质后,清蛋白和球蛋白被同时提取出来;而用不含NaCl的清蛋白提取液Π提取4次蛋白质后,再用提取液Ι提取,可得到球蛋白组分,而且和清蛋白一样也有相同迁移位置的谱带存在。表明对球蛋白进行提取操作时,总有清蛋白相伴随;而对清蛋白进行提取分析时一般不会有球蛋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19.
将蚕豆‘青海13号’有效地整合到青海旱作农业系统,并配套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提高旱作农业系统蚕豆的综合生产能力,对有效扩大青海蚕豆种植区域具有重要意义。在旱作农业区通过地膜覆盖和裸地种植两个处理分析了地膜覆盖种植对‘青海13号’蚕豆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后明显改善了耕作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2.4℃,土壤湿度提高了14.1%,有利于旱作农业区蚕豆的出苗,促进了蚕豆生长发育,生育进程提前了约1周;同时,地膜覆盖种植蚕豆后,株高、干物质积累明显提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增加了148.14%。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121.7%、87.4%、90.4%,从而使‘青海13号’蚕豆在地膜覆盖种植后产量增加了23.55%。 相似文献
20.
蚕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干物质消耗、积累与贮藏的状况,蚕豆株高、绿叶数多少,叶面积系数大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高低,群体受光状态等都是进行蚕豆生产与科研中所关心的重要指标。蚕豆播种出苗阶段,种子内贮藏的干物质逐渐消耗,至第一张真叶展开即进入断奶期,到三叶期为超重期。自现蕾期开始其株高增长与干物重积累总量均里“S”型。单株绿叶数和叶面积系数的发展在结荚期达到高峰,为一单峰曲线。蚕豆拥有多张功能期叶片,同一植株上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2~4mg/dm~2之间,呈抛物线分布。蚕豆单叶光强补偿点为500Lux 左右。大田中群体受光强度随天气与昼夜有明显的日间差异和日内变化。群体内不同高度各层次透光率自上而下逐渐降低。各有关生育指标因品种特性不同而不同,也受栽培技术措施的影响而变化,通过不同栽培技术措施对各指标影响的分析,可望对筛选优良品系、确定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