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金坛地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该文根据当地小麦品种、生长发育情况,介绍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情况及流行因素,调查了不同农药品种、不同用药次数等对赤霉病害的防治效果,并分析总结出相关的防治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2012—2018年寿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的特点,包括发病规模、趋势及品种差异等,分析了麦赤霉病重发的原因,并从加强抗耐赤霉病品种的筛选和示范推广、加强栽培管理、科学用药和绿色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绿色防控措施,以期为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提高小麦生产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不同药剂及用药次数预防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2015年小麦赤霉病在铜陵市3年重发,给广大农户造成了严重损失。为明确药剂种类和用药次数对预防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效果,2016年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氰烯菌酯·戊唑醇、20%烯肟·戊唑醇等防效较好,可作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推药剂;2次用药防效要明显好于1次用药,2次施药时间分别宜在扬花初期和药后7 d。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是固始县小麦生产上发生的重要病害,该文介绍了固始县2019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特点,从菌源、气候条件、小麦品种等方面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并提出了以加强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开展化学药剂预防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是公认的对小麦影响最大的一种病害,一旦爆发赤霉病,小麦不仅减产,质量也会下降,影响粮食安全。因此研究探讨小麦赤霉病的目的在于对其加强防治,通过综合分析、文献法等方法,结合山东省情况分析了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病特点。山东省早些年并没有赤霉病的危害,但如今赤霉病开始流行,这其中存在气候、耕作制度、小麦品种等方面的原因,其中气候是主要原因。据此从品种、用药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其中重点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为例,分析了用药防控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了小麦赤霉病在芜湖市发生情况,发病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控建议。主要包括拓宽秸秆利用途径、加大农业防治措施、合理用药、抓住防治适期等,为综合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小麦赤霉病的有效用药适期,进行了适期用药试验,结果表明,预防赤霉病的用药关键期是小麦扬花期,影响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小麦扬花期间的温、湿度。  相似文献   

8.
<正>一、南和县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南和县大田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小麦种植面积32万亩,主要病虫害为红蜘蛛、吸浆虫、蚜虫、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其中对小麦会引起明显减产并容易大面积发生的防治对象是吸浆虫、蚜虫、锈病、赤霉病。二、农民常规用药存在的问题1、施药次数多,费工费时。农民在小麦中后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盐城麦区流行频率增加,目前已成为小麦上的常发性病害.该研究阐述了2015年盐城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特点,从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小麦品种和病菌抗药性等方面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小麦赤霉病的有效用药适期。笔者进行了适期用药试验,结果发现预防赤霉病的关键期是小麦扬花期,影响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小麦扬花期间的温、湿度。  相似文献   

11.
王亚梅 《现代农业科技》2010,(11):166-166,169
咪鲜·甲硫灵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表明,咪鲜·甲硫灵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好,一般发生年份用药600~900 g/hm2即可;小麦赤霉病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建议停止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用药适期,进行了两种不同药剂的适期用药试验。结果发现,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期是小麦扬花期;影响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小麦扬花期的温度、湿度。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开封市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根据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条件,分析了2012年开封市小麦赤霉病暴发的原因,并结合小麦赤霉病田间发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对策,指导生产防治,确保小麦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4.
浦口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南京市浦口区2016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阐述了浦口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并从菌源、品种抗性、防治适期、药剂选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发生程度等进行比较得出,2015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症状初见期迟,前期病情发展慢,后期病情发展迅速,发生程度较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前期小麦赤霉病病菌可能已侵入,但由于气象条件的不适宜未能及时表现,后期由于气象条件适宜,继续侵染并现症。发生程度的轻重主要是由主栽品种的开花高峰期与当时的雨日、雨量、温度等气象因素决定,而田间稻桩带菌情况仅是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流行的充要条件,非必要条件。为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该文提出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高,危害重,小麦赤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产生明显抗性,防效下降,笔者从在小麦赤霉病已登记和尚未登记的杀菌剂品种中选择了6大类16 个农药品种,按推荐用量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高效的防治药剂,同时对最佳施药时期、用药次数、防治间隔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氯啶·戊唑醇、戊唑·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4 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好,防效均在80%以上,可作为替代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首选药种。戊唑·多菌灵、咪鲜·多菌灵、戊唑醇、申嗪霉素、氰烯菌酯5 个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在70%~80%,相当或略优于多菌灵处理,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交替使用的药种,其中申嗪霉素作为抗菌素类药剂,对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同时明确了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年份,防治小麦赤霉病用药1 次的最佳施药期为小麦扬花初期,最佳用药次数为扬花初期、间隔5~7天用药2次,最佳防治间隔期为5~7天。  相似文献   

17.
2012年由于小麦生长中后期遇到特殊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小麦赤霉病在洪泽县的大发生、大流行。阐述了2012年洪泽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并对其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2019年合肥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并从气象、品种等方面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治水平,2016年在小麦齐穗阶段进行了不同药剂及不同用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药剂咪鲜·甲硫磷、戊唑·福美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3组试验平均病指防效分别为78.0%、77.7%,其次为甲基硫菌灵、多·酮,平均病指防效分别为63.2%和47.6%;除甲基硫菌灵外,其他药剂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平均防效明显高于1次用药;在2次用药的处理中,第2次在雨前用药比在雨后用药的防效好。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作为一种世界性小麦流行疾病,极易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气象条件。为进一步揭示气象条件是如何影响赤霉病发展程度,选取了大冶市1985—2018年历年4月和5月的月平均和旬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雨日、日照等气象要素与其对应年份的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进行合成对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深入剖析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各个气象要素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和传播的影响,以期为专业技术人员制作本地化小麦赤霉病指导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