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 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等部门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重点推进税制改革,优化政府间 的事权与财权划分,发挥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本文主要对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及农村经 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分税制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县乡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不相一致,造成了县乡财政困难农村公共产品严重缺乏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就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慧 《甘肃农业》2005,(11):12-12
县乡财政是我国地方财政的基础,县乡财政困难必然会影响到地方财政甚至我国整体财政状况的稳固平衡。目前县乡财政困难已成为我国转轨时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如县乡财权和事权的不一致、收入趋紧、支出刚性大以及原有债务难以消化等。文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包括促进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发展县乡经济以增加税源、精简县乡政府及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开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增加了地方政府支出事项,同时也降低了地方财政在全国财政中的比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逐步扩大。土地财政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同时,也使地方财政不可持续性增加。未来应从理顺地方财权与事权等几个方面解决其不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宏观方面分析,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一是理顺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并使之法制化,推动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建设;二是从制度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围绕这一目标定位,作者认为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要以减少财政层级为突破口,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理顺上下级财政关系,建立起规范的地方二级财政体制,以此来带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虚化市级政府,从制度上保障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分税制改革的状态下财权与事权不相互对称,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困难。这样地方政府就把眼光投向了土地,以确保财政的基本平衡。本文重点探讨我国分税制以后财政体制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以解决土地政策中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土地财政依赖症"是对我国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形象表述,其实质是"寅吃卯粮",它的形成与分税制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收入,虽然有利于增强地方财力、加大城市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但是在推高房地产价格、增加债务风险、浪费土地资源及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更为突出。笔者从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强化集约节约用地、构建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探讨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县级政府就是我国政府治理的重要层级。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后,重新构建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分配格局,赋予各级政府相对稳定的财源,但制度重构只涉及了财权和财力的分配,并未调整相应的事权。尤其施行“省管县”和“乡财县管”以后,地方政府财政层级明显减少,对县级财政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县级财政能力不足,财政运行效果不佳,势必对经济社会整体运行和协调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扭转县级财政困境,有效保障县级政府的运行已经成为理论探讨和实际工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在深入分析县级财政面临的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的对策建议,对解决渭南市临渭区目前财政困难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肖君  兰涌 《农业与技术》2014,(8):211-213
在我国现行的土地财政和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及其相关产业的租、税、费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收入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本文分析了土地财政模式存在的财政、金融、社会、产业发展、房地产泡沫和过度"土地城市化"等方面的诸多风险,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建议:改革征地制度,严格土地供应;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的治理作用;规范使用土地出让收益,完善土地收益管理制度;改革财政体制,匹配地方财权与事权。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减负增收的困难主要源于现行财政分配体制不合理和乡镇政府财权、事权的不均衡。必须改革现行的财政分配制度,均衡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精简机构,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