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锦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1月、4月、7月和10月按季度在锦江河保护区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51属82种,轮虫类、原生动物、桡足类和枝角类物种数占浮游动物物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6.34%、29.27%、15.85%和8.54%。优势种类为4门6属16种,其中轮虫类6种,原生动物4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2种。保护区浮游动物密度变幅为297.76~1 430.10 ind/L,平均为855.13 ind/L;生物量变幅为5.73~26.36 mg/L,平均为14.37 mg/L;群落丰富度指数(D_m)变幅为3.18~4.90,平均为3.96;香农指数(H')变幅为2.11~3.12,平均为2.81;均匀度指数(J')变幅为0.81~0.89,平均为0.86。研究表明,在被摄食压力下降及饵料生物资源下降的共同影响下,保护区外界环境对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有利,群落生态优势度也集中于上述浮游动物类群。受到水文特征的影响,锦江河核心区的浮游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实验区。  相似文献   

2.
太湖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滨带在保持物种多样性、拦截陆源污染物、净化水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经生态修复的五里湖湖滨带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对该水域4个区域(A,B,C,D)浮游动物进行逐月采样,以探讨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意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4属207种,其中原生动物37属88种,轮虫38属76种,枝角类17属29种,桡足类12属14种,物种数最多出现在8月(63种),最少出现在2月(25种);岸型对物种数的影响表现为自然滩地型明显高于水泥护岸。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3 135.35个/L和2.38mg/L,原生动物和轮虫丰度是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丰度主体,轮虫生物量是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生物量主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明显,枝角类丰度和生物量表现为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而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丰度和生物量均为秋季最高,冬季或春季最低;空间格局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浮游动物及各类群丰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C区D区B区A区,整体呈现东五里湖高于西五里湖的趋势。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及丰度对水质的分析表明,五里湖湖滨带水质为中污染,水体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冗余分析表明,TN、DO、Chl-a及pH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9月和12月、2005年3月对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浮游动物108种,以轮虫最多,45个种属,占41.66%;原生动物12个种属,占11.11%;枝角类25个种属,占23.14%;桡足类26个种属,占24.07%.年浮游动物密度为47.96个/L,生物量0.3663mg/L.全年常见的优势类群为:轮虫的臂尾轮虫属、三肢轮虫属、龟甲轮虫属、晶囊轮虫属;枝角类的象鼻溞属、秀体溞属;桡足类的真剑水蚤属、温剑水蚤属、许水蚤属.  相似文献   

4.
2010年9~10月,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类20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类9种,占45.0%;原生动物7种,占35.0%;桡足类3种,占15.0%;枝角类1种,占5.0%;数量均值为1132ind.L-1。原生动物数量较多,占69.4%;轮虫类次之,占30.3%;桡足类仅占0.3%;生物量均值为0.206mg·L-1。轮虫类生物量最高,0.137mg·L-1,占66.5%;桡足类0.045mg·L-1,占21.9%;原生动物仅占11.6%;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的沙壳虫Difflugia sp.、侠盗虫StrobiLidium sp.、焰毛虫Askenasia sp.;轮虫类的蒲达臂尾轮虫Brachionus budapestiens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nauplius为主。多样性指数H’、J显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H’平均值为1.58,J平均值为0.81,表明保护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比较丰富,物种分布均匀度较好,为保护鱼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西藏尼洋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五大支流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干流与主要支流上的采样点、增加对支流巴河上的冰川堰塞湖-巴松错采样,研究尼洋河流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经鉴定,浮游动物有47属、78种;其中,原生动物17属、35种,占浮游动物总物种数的45%;轮虫17属、30种,占39%;枝角类9属、9种,占12%;桡足类4属、4种,占4%.结果表明,尼洋河流域动物群落结构在种数上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密度上主要取决于原生动物和轮虫密度的多寡,枝角类和桡足类所占的比例极低;生物量以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原生动物所占比例最少.结合各采样点的生境特征分析,尼洋河干流和支流中的巴郎曲和巴河浮游动物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群落稳定性较高;本研究再次证明尼洋河地区肉足虫类是以古北区种类分布为主的特点,并对筒壳亚目(Tintinnina)在西藏及其周边地区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对解决西藏原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计分析表明,相较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小环境对浮游动物的分布有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太泊湖浮游生物初步调查及鲢鳙鱼产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5、7、9和11月,对太泊湖浮游生物和水体状况开展了调查,评估了鲢鳙鱼产力。总碱度变化范围为62.92~89.09 mg/L;总氮、总磷及氨氮含量均严重超过地标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标准限值。共监测到浮游植物7门51属,平均密度1 593×104个/L,平均生物量20.166 mg/L;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以及裸藻门为优势种群,生物量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24.3%、8.9%、16.2%和25.84%。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5种,其中原生动物5种、轮虫13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2种。浮游动物平均数量1 771.85个/L,平均生物量2.508 mg/L;枝角类、轮虫、原生动物、桡足类的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15.9%、78.7%、0.1%和35.2%,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为0.36~0.46,均匀度指数为0.34~0.41。综合判断太泊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太泊湖鲢鱼产力151.2 kg/hm2,全湖约322 t;鳙鱼产力56.4 kg/hm2,全湖约120 t。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2021,42(8)
为掌握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简称"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现状,于2020年8月、10月和2021年1月在该区域开展浮游动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1属56种,其中原生动物9属16种,轮虫13属29种,枝角类5属6种,桡足类4属5种;保护区浮游动物优势种共6种,均为原生动物和轮虫,其中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trigla)为3个季节共有优势种;保护区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495.65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其中原生动物和轮虫是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量的主体则是轮虫;浮游动物物种数及现存量呈现出季节差异,其中三者均在夏季最高,物种数最少的季节为冬季,密度和生物量的最小值则为秋季;空间上,保护区浮游动物物种数和现存量表现为实验区高于核心区,有通江入河口的1#断面及有沙洲分流的分汊汇合水域的4#断面浮游动物现存量较高,在长江干流中这两种水域更利于浮游动物的生存与繁育。整体上,保护区浮游动物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较优,是长江刀鲚较为理想的繁育场所。  相似文献   

8.
2010年2月份对海浪河10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利用多维尺度分析(MDS)对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浪河10个采样点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门15属16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7属8种,占50%;轮虫6属6种,占37.5%;桡足类2属2种,占12.5%;没有发现枝角类;浮游...  相似文献   

9.
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对黄河河南段进行了4个季度调查采样,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3种(属),其中,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的种类数最多,分别有24种(属)、23种(属)和11种(属)。浮游植物的丰度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变化范围为:4.57×10~4~79.73×10~4 ind/L,表现为夏季或秋季最大,冬季最小;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大类153种,其中,原生动物51种,轮虫72种,枝角类24种,桡足类6种。平均丰度为6.32×10~2 ind./L。物种丰富度大小顺序为秋春夏冬。黄河河南段Shannon-Wiener指数浮游植物变化范围为0.78~1.89,浮游动物为0.75~1.12。H'均较低,依据Shannon-Wiener指数评价标准,黄河河南段水质级别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994年对进贤湖泊浮游动物调查分析.共采到浮游动物85种,隶属于58属.平均生物量0.7112mg/L优势种属群为原生动物的沙壳虫、似铃壳虫、轮虫类的龟甲轮虫,枝角类的秀体、透明、象鼻,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幼体.鱼产力2.808×10-3k/m2.  相似文献   

11.
2017年1—12月逐月采集锦江河中野生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标本138尾,取微耳石,在60℃的烘箱中烘烤24h;取体前端5~7枚脊椎骨,煮沸3min,自然晾干。采用直线、幂函数、多项回归方程中最高相关系数的拟合公式和Kolmogrov-Smimow双样本验证估算年龄与计数年龄间的相同性,研究耳石重量与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颡鱼的耳石重量与年龄成正相关,不同年龄组间耳石重量差异显著(P<0.05);耳石重量的频率分布能分离体长相近而年龄不相同的个体,与耳石磨片的年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即耳石重量和年龄之间的关系显著相关(P<0.05)。因此,耳石重量可直接确定锦江河黄颡鱼的年龄或作为验证根据耳石的钙化构造来判定年龄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乌江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仔鱼的最佳开口投喂时间,在实验室内对肠道贯通后的仔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天数(1、3、5、7、9、11)的延迟首次投喂试验,探讨了仔鱼全长、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仔鱼在饥饿条件下初次摄食率在饥饿第5天开始下降,即时病死率在饥饿第1天出现,初次摄食率随饥饿天数的延长而降低,而即时病死率增加。恢复投喂后,全长和体质量的增长值在5 d内与正常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第7—11天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仅在饥饿9 d和11 d后投喂的恢复值与正常组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在所有饥饿天数下投喂的恢复值与正常组都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合上述结果,建议乌江中华倒刺鲃仔鱼首次投喂的最佳时间在肠道贯通时。  相似文献   

13.
贵州境内3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讨长江和珠江流域野生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的外形差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和框架测量数据,运用多元分析法比较了长江流域乌江沿河、锦江铜仁大眼鳜群体和珠江流域北盘江关岭大眼鳜群体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铜仁段大眼鳜群体的眼最小,沿河段大眼鳜群体的体型最薄,而关岭段大眼鳜群体的体型最厚,吻最短但尾柄最长。经数据标准化和参数选择后,12个性状参数的数据被用来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64.255%,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受体宽、尾柄形态、眼间距等性状参数的影响,而第2主成分主要受吻长和眼径大小的影响。应用逐步判别方法(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建立了这3个群体的特征判别函数,其交互验证判别准确率为91.85%。在3个群体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12项性状的差异系数(coefficient of difference,CD)均未达到1.28这一亚种分化临界值。长江流域乌江沿河和锦江铜仁大眼鳜群体的外形较为相似,而它们与珠江流域北盘江关岭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较大,但本研究3个群体的形态变异仍为同一物种下的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变异,该变异还没有达到亚种变异水平。  相似文献   

14.
铜仁锦江日本沼虾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抽取贵州铜仁锦江河段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46尾(雌雄各50%),对其体长、头胸甲长、胸高、胸宽、尾长、额剑上刺数、额剑下刺数和体重等16个性状进行测量。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体重与形态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群体的3个性状、雌性群体的1个性状、雄性群体的2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或显著水平(P0.05),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指标;影响雄性群体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为头胸甲长和头胸甲高,影响雌性群体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为体长,建立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也显著不同,Y=-3.368+0.114X2-0.009X4+0.172X11,Y♀=-1.921+0.086X2,Y♂=-3.178+0.120X3+0.243X5(Y为体重,X2为体长,X3为头胸甲长,X4为头胸甲宽,X5为头胸甲高,X11尾肢宽外);逐步回归法分析为日本沼虾的选种和育种提供理想的测度指标与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超高压改善低盐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鱼糜凝胶品质的机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以及扫描电镜分析比较了超高压低盐鱼糜凝胶[300 MPa,1.5%氯化钠(NaCl)]与常压低盐鱼糜凝胶(0.1 MPa,1.5%NaCl)以及常压普通鱼糜凝胶(0.1 MPa,2.5%NaCl)在水分状态和微观结构上的差异。DSC结果表明超高压低盐鱼糜凝胶可冻结水的冰点降低,结合水含量(17.58%)较低盐对照组(10.89%)显著提高;LF-NMR表明超高压低盐鱼糜凝胶弛豫时间T21、T23和T24左移,不易流动水的含量(76.65%)较低盐对照组(67.29%)提高了9.39%;超高压处理能使低盐鱼糜凝胶形成光滑、连续、均匀的三维网络结构。因此,超高压处理(300 MPa,10 min)能够提高低盐鲢鱼糜凝胶结合水含量、改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活体运输的条件,对大黄鱼的生态冰温进行探索。分析鱼水质量比和暂养时间2个因素对大黄鱼保活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期找到大黄鱼保活的适合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大黄鱼的生态冰温为-2℃~7℃;鱼水质量比及暂养时间对大黄鱼保活时间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温度为5℃~7℃、鱼水质量比为1∶4、暂养时间为48 h的条件下进行保活,保活时间可超过19 h。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黄鱼活体运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于2014年和2015年秋季对济南地区23个采样点的鱼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两年调查中采集到鱼类分别为5目25种和6目28种,各采样点鱼类个体数量平均值为45.61尾和66.48尾,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1.45和1.81,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2和0.74。典范对应分析表明,2014年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和总氮;2015年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和总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虎龙杂交斑(E.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43.22±12.48)g的健康虎龙杂交斑鱼种360尾,随机分为3个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A组)、池塘网箱养殖模式(B组)、流水养殖模式(C组),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B组的存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也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其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5);B组肠道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B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血清溶菌酶含量和超氧化岐化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研究表明:池塘网箱养殖模式能更好地促进虎龙杂交斑的生长和消化,工厂化养殖模式则更有利于提高鱼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稻田和池塘养殖鲤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湖南省凤凰、永顺、花垣3个县稻田养殖鲤鱼与池塘养殖鲤鱼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田养殖的鲤鱼肌肉中的水分、灰分、粗蛋白、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与池塘养殖鲤鱼肌肉中的含量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稻田养殖鲤鱼肌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要低于池塘养殖鲤鱼肌肉中的脂肪酸,而稻田养殖鲤鱼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要高于池塘养殖鲤鱼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稻田养殖鲤鱼肌肉中的必需脂肪酸花生四烯酸显著高于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近年舟山渔场及长江口渔场附近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放流的合理性,基于该海域2006-2014年间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通过构建Ecopath模型,对该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估算了其三疣梭子蟹的增殖容量。结果显示,该海域生态系统主要以底栖生物为主,虾、带鱼(Trichiurus leptures)、三疣梭子蟹食物利用率较高,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等食物利用率较低;该海域渔业资源生物可划分为4个营养级,三疣梭子蟹属于中营养级生物;该海域总渔获量为1.614 t·km^–2 (三疣梭子蟹渔获量为0.057 8 t·km^–2),总消耗量为280.744 t·km^–2,总输出量为790.396 t·km^–2,总生产量为959.3 t·km^–2。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密度为0.125 t·km^–2,生态容量为1.125 t·km^–2,增殖容量为1 t·km^–2。结果表明该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海洋生物多分布在第二、第三营养级范围内,生态系统成熟度较低,三疣梭子蟹在该海域内仍有一定的放流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