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采茶以其具有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等优点已成为茶叶采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大中型国营茶场,茶园面积大而集中,采摘高峰期需要大量的人力,不仅费工费时成本高,而且采摘净度差,粗老采现象严重,使茶叶的经济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机采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茶叶采摘高峰期劳力不足的矛盾,实行嫩采勤采,最大限度发挥茶鲜叶的经济价值。根据安徽省国营周王茶场的试验推广经验,机采同手采相比,增产10%以上,可适时掌握采摘期,鲜叶质量大有提高,级外茶的比例减少。机来每公斤采摘费为0.09元,只占人工手采的5…  相似文献   

2.
采茶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而费工,随着茶叶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采茶用工多而外来采茶女工又日趋减少,利用机械采茶已势在必行。1机采茶园取得的效果和经济效益1.且节省劳力,提高1效,降低成本笔者对本市冬瓜岩茶场、黄龙茶场、九曲精制茶场调查,三个茶场茶园面积计666公项,本引用机采前约须采茶工200人左右,引进机采后,只需采茶工50人左右。机采平均台时产量360公斤,平均每人每台时产量70公斤,而手采平均每人每小时只可采8公斤,机采比手采提高功效8倍多。机采平均每斤茶青包括机器损耗,油费等只需0.1元,而手采每斤茶育…  相似文献   

3.
在相同生产时间,对机采与手采鲜叶按连续化颗粒型加工工艺技术生产平水日铸茶,对生产的茶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种采摘模式下的加工方法、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机采鲜叶在嫩度与匀整度上明显低于手采鲜叶;可采用相同的初加工工艺与技术参数进行加工;机采毛茶品质由于含梗量与嫩度的原因在外形与叶底上感官审评得分略低于手采毛茶,但在香气与滋味上接近、有的甚至还稍优于手采毛茶,综合品质两者接近;精加工后两者品质更趋一致。在生产成本与得率上,每公斤机采茶的成本比手采茶低36.22%,得率低25.48%,经济效益高约21.30%。  相似文献   

4.
基于AFIS测试的机采棉和手采棉纤维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全面了解机采棉和手采棉纤维品质差异,简单介绍了Advance fiber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AFIS)的测试原理以及测试指标,并利用AFIS PRO2单纤维测试仪对机采棉和手采棉进行测试,详细分析了机采棉和手采棉在棉结、适纺纱线支数及纤维长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机采棉棉结性能跟手采棉相似,长度略短于手采棉,总体上机采棉的纤维品质略差于手采棉,但差别不显著,为机采棉的推广提供依据,同时为纺织企业配棉、用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大批劳力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显著减少,不少茶区出现了劳力紧张问题,尤其是采茶矛盾更为突出,以致滥采情况十分普遍,双手抓茶,甚至用镰刀割茶,有的是眼巴巴地看着茶叶老在树上而束手无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影响了茶树的合理采养,损害茶树正常生育,同时,采茶工的工资直线上升,茶叶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经济收益明显降低,严重挫伤了茶叶经营者的积极性。因此,目前各地对采茶机械化的呼声很高,要求迫切,这种形势为我国推行采茶机械化提供了良好机会。为促进我国采茶机械化的发展,笔者仅就机采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作一叙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温正军  姜林朋 《茶叶》2002,28(2):100-101
通过机采与手采对比试验,从鲜叶质量、芽叶生产状况、工效、采摘成本、成茶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采不但可以提高工效、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鲜叶质量和干茶品质。  相似文献   

7.
李强 《福建茶叶》2011,33(3):31-34
本文通过手采茶成本、机采茶成本、消费者认可价格随时间变化的三条曲线,对名茶、优质茶、出口茶未来采摘问题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认为对机采的实现不应理解为由于高效率、低价格的某一机型采茶机最终研制成功,更可能的情况是手采成本的快速上升而造成的倒逼机制;从手采到机采不仅仅是采茶方式的改变,而应看作包括肥培管理...  相似文献   

8.
机械化采茶效益显著:兼论我省实现机采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采茶(简称“机采”)比传统手工采茶(简称“手采”)提高工效21倍,降低成本30~50%,且能保证品质,提高单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目前,日本、台湾、阿根廷已基本全面实现了机采,印度、斯里兰卡、东非等国正在积极研究推广。我国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但进展缓慢。八十年代,机采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生产基层要求解决手采雇工难、工价高的愿望强烈,我省研究推广机采意义重大,实现机采面临的主要问题:制茶种类多,茶树品种多,老茶园、低产茶园多,丘陵山地茶园多;手采茶园的机采改造,机采茶园培育,机采技术及配套农艺技术等系列技术理论与实践尚未解决。解决的途径:提高认识,加快步伐;立题研究,协作攻关;先行试验,以点带面;系统解决,稳步实现。  相似文献   

9.
五月上旬,南平地区农业局在邵武市水北乡茶果场召开采茶机现场会。到会代表28人,会议历时两天,整个会议开得兴趣勃勃,圆满成功。代表们认真细致地观看了现场表演,普遍认为日本落合刃物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V8—Newz2—1000双人(弧型)往复切割式采茶机,重量轻,结构轻巧,性能可靠,操作方便,是现阶段较为理想的高效能的采茶机械。 供测试机采的茶树品种是:福云6号、福安大白茶和安徽楮叶种。机采台时工效250公斤,比手采人时工效提高10倍、机采鲜叶成本为0.025—0.03元,比手采鲜叶0.25—0.03元/斤减少开支10倍左右。机采质量与茶蓬芽叶萌展整齐程度有关,也与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有关,只要掌握适时合理机采,干茶可达到二级毛茶标准。  相似文献   

10.
江苏下蜀茶场机械化采茶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青 《福建茶叶》2003,(1):26-27
本文调查分析了江苏下蜀茶场机采的技术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机采的优点:(1)用工明显减少,可减少84.6%;比手采可节约费用66.6%(2)机采园鲜叶品质有所提高;(3)能提高茶园劳动生产率和茶农文化素质及专业技能水平。茶园667m^2产量提高38kg干茶,机采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行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劳力转移,采茶劳力紧缺,工资上升,采茶质量严重失控,这已成为手工采茶的通病,它严重抑制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因此,茶区必将发生一场采摘制度的改革。除名、特、优茶外,其它大宗茶的手工采摘将会逐步被机采所取代,这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不少茶叶专业户和国营茶场、乡镇茶场的领导和职工都看到了机采的许多优越性,但机采的经济效益和茶叶产量如  相似文献   

12.
我场是以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营茶场,共有茶园面积2000亩。因茶园面积大,所需劳力多,特别是因采工紧张,粗采滥采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茶叶产量与质量,1995年采用机采,使当年毛茶产量达250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比1994年130吨增长92.3%,提高产量的同时也提高茶场的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一、推广机采益处多1.机采可节省劳力,提高功效,降低成本。茶叶生产季节性强,采茶用工多,引进机采后,原来需200多人才可完成的采摘任务,现只需25人左右就可完成,可节省87.5%劳力。机采平均台时产量达400公斤…  相似文献   

13.
董连源 《茶叶》1993,19(2):46-49
机械采茶经过试验、推广,肯定其优点有:工效高,解决采茶旺季采工不足的矛盾;劳动强度大大减轻;采摘成本明显下降;青叶采摘质量有改进;能促使增产等。对机采茶园和机采应注意的是(1)修剪、修边、机采必须紧密配合。(2)机采手技术要好,机械操作要熟练。(3)掌握适时开园机采。(4)必须进一步加强机采茶园的肥培管理。  相似文献   

14.
<正>传统茶叶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手工采茶、制茶,劳动强度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采茶劳动力紧缺矛盾尤为突显,浙江省磐安县大部分茶园出现春茶无法下树的局面,随后全县大力推广和实施机采机制优质绿茶技术,建立机采示范茶园500多亩,但机采香茶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在经济效益方面未有明显提升。本文旨在通过对磐安县机采香茶得率、品质和经济效益分析比较,为机采机制加工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茶叶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手工采制、劳动强度大。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采茶劳力紧缺矛盾日益突显,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茶叶无法采下的局面,采摘已成为影响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机械化采摘代替手工采摘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通过机采机制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毛峰茶、香茶、勾青绿茶以及乌龙茶等茶类逐渐开始尝试机采机制的加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对而言,扁形绿茶对鲜叶的要求较高,通常扁形茶加  相似文献   

16.
机械采茶具有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等优点,推广机采已成为茶区尤其大中型茶场的迫切要求。大中型茶场,茶园面积大,而且集中,采茶高峰期需要雇用大量劳力采茶,但手工采茶费工、费时,成本又高,采摘质量也差,而且粗采乱采现象严重,影响茶树生机和茶叶经济价值发挥。机采省工、效率高,不仅可以把握住采茶上的主动权,解决采茶劳力不足的矛盾,而且还能做到嫩采,充分发挥鲜叶原料的经济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但机采是一次性采摘,选择性较差,故对茶树的要求较高,要求茶树有良好的树冠结构,高度与幅度适中(一般在85cm左右),冠面平整,发芽整齐,长势旺盛,新梢持嫩性强。现有大中型茶场的茶园,多为六七十年代种植,品种比较混杂,管理水平不一,园貌树势差异很大,冠面参差不齐,大多不适应机采的要求,而且这  相似文献   

17.
机采棉与手采棉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立杰 《中国棉花》2013,40(5):16-19
 为分析比较机采棉与手采棉在品质上的差异,随机选取了1200对棉花公正检验的机采棉与手采棉样本,这些样本来自不同地区的10个棉花加工企业,每个企业各抽取120包机采棉与手采棉样本;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2组样本公正检验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机采棉与手采棉在品级、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反射率和黄度、断裂比强度等指标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但除了色特征值指标及品级指标,2组样本在其他指标上处于相同等级;2组样本在马克隆值指标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茶”是茶叶生产中一项重要作业,“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说明采茶季节性之强和技术要求之高,为其它作物所罕见。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粮茶争劳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用机械化代替人工采茶已是迫不容缓的事。我国采茶机的研制和现状我国采茶机的研究始于1958年,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58—1962):以南茶702  相似文献   

19.
“春茶手采+夏秋茶机采”是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的生产模式。为研究春茶后不同修剪处理对夏秋茶机采效果的影响,以‘福鼎大毫茶’与‘龙井长叶’为试验品种,在春茶提早结束和正常结束后分别进行轻修剪和重修剪,探讨不同修剪处理对夏秋茶产量性状及机采鲜叶机械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修剪时间主要影响叶层厚度,春茶提早结束进行修剪的茶树叶层厚度高于春茶正常结束后修剪的茶树;不同修剪程度主要影响树高、树幅、百芽重、产量及新梢的一致性,轻修剪的茶树树高、树幅、百芽重、产量和新梢一致性优于重修剪处理;修剪时间与修剪程度交互作用主要影响发芽密度,春茶正常结束后进行轻修剪茶树发芽密度最高。不同修剪处理对夏秋季机采鲜叶目标芽叶得率及破碎叶占比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和手摘棉纤维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分析机采棉和手采棉的纤维品质,发现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长度较手摘棉差1mm,断裂比强度较手摘棉差1.08cN·tex-1,短纤维率高于手摘棉,棉花主体品级为3级,较手摘棉低1级。由此提出在新疆早熟植棉区应加强断裂比强度高、纤维长、马克隆值适中的机采棉品种选育,以提升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