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论述了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降雨特征、下垫面条件、土壤特征、管理措施等,表明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坡地养分迁移与流失的形态和途径,主要为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的养分随径流液(溶解态)和泥沙(结合态)流出坡地和部分养分的淋溶;强调了坡地养分流失对环境污染的严重影响,而且污染范围很广,在污染河流和地下水的同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因反硝化过程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对大气也形成了污染。最后介绍了坡地养分流失的预测预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坡地养分迁移与流失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因地制宜选择丘陵、浅山、草坡等进行放牧式规模养殖土鸡,是一条投资少,效益好的致富路。一、坡地选择在无污染的地方选择养殖坡地,要求远离住宅区、工矿区和主干道,环境僻静,空气新鲜。为了夏季降温避暑,坡地最好长有灌木林或荆棘或阔叶林等绿色植物,坡底低于30度,  相似文献   

3.
<正>1.轮作防病。选择新地种姜,严格实行轮作。山区和丘陵宜选择新垦坡地或未种过姜的坡地,平地要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的地方种姜。冬季翻土冻垡,熟化土壤。同时每亩施熟石灰50千克左右,给土壤消毒。2.消毒防病。选用无病种姜,并  相似文献   

4.
坡地是林州市重要的土地资源,发展坡地经济是林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坡地发展林果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提出影响林州市坡地发展高效林果业时的3个关键因素:适地适树、栽植适生优良品种和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同时,对发展坡地林果业时的政府如何定位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广东典型坡地土壤养分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组平均聚类法、模糊聚类法、主成分分析法对广东不同坡地利用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进行聚类分析,综合3种分类方法,可分为5大类:第1类包括鹤山茶和鹤山坡地花生;第2类包括鹤山茶园空地、林地有覆盖和无覆盖、芒果地、草地、荒坡和丰顺坡地青榄;第3类包括鹤山坡地龙眼、番薯、丰顺坡地龙眼和高明坡地荒果;第4类包括鹤山坡地龙眼,丰顺坡地茶曲江坡地花生和沙田柚;第5类包括高州坡地甘蔗、南雄坡地黄烟、银杏、三华李  相似文献   

6.
甘薯为我省目前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55—1956年,全省栽培面积在700万亩以上,约有80%以上的面积栽培在红壤坡地。我省气候经常在7—8月以后少雨或缺雨,容易形成干旱,影响甘薯的产量很大;因此,选择抗旱、早熟、丰产的甘薯良种,是当前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所从51年起,开始从省内外征集和引进甘薯原始料材,并经53—54年两年在红壤坡地进行甘薯原始材料研究,主要着重地上与地下部分特征特性观察及抗旱性的鉴定,初步发现宁远三十早等品种,有上述特性之一或全部特性。本试验的目的,为将现有几个甘薯良种在红壤坡地进行比  相似文献   

7.
<正>龙胆别名又称龙胆草,是龙胆科龙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茎供药用,是著名常用中药材"关龙胆"的主要来源植物之一。野生龙胆主产东三省,上世纪八十年代野生变家种研究得以实现,东北地区已大面积人工栽培。1选地、整地栽培地应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光照条件较好、含腐殖质较多的壤土或砂质壤土地,一般平地、缓坡地或新开垦的荒地都可以种植。育苗地还要选择有排灌条件的地块,土质要求要肥沃,坡地应选东、西向坡地,向阳坡地不适宜。移栽地也可以利  相似文献   

8.
霞浦县2003年冬季低温考察及栽植果树的小气候区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点晴天坡地逆温表现明显,晴天坡地辐射逆温和海洋调温同时存在使坡地逆温呈现复杂化趋势,由于山坡晴天辐射逆温效应和水体增温效应,比霞浦县气象站极端最低气温观测值(4.8℃)高1℃以上的地段属龙眼、荔枝的次适宜区或适宜区。应选择纬度偏南、山坡中上部、离海距离0.3~1.0km的地方建园,同时在霞浦县的南亚热带果树生产中应采取一些有效的防冻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陕北神木六道沟流域的一个淤地坝为例,测定了坝内外坡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旨在探讨淤地坝对坡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植被和环境影响等因素,淤地坝并未造成坝内坡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增高,对坝内坡地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也没有明显影响,淤地坝只增加了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的水分含量;沿垂直坝体方向,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水分含量表现出从外到内线性增大的趋势;淤地坝的存在增加了坝内坡地的储水量,且不同坡位的储水量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坝内坡地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标准差与平均值、变异系数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坝外则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结合土壤磷素形态及含量变化与消落带坡地类型关系,探讨消落带不同坡地类型的磷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石质型坡地磷素形态变幅较大,有效性高的Ca2-P、Al-P、Ca8-P及易活性的Fe-P易在土体中累积,加强了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陡/缓坡裸岩型坡地上覆土体缺乏,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均较低,变化幅度较小;稳定滩涂淤泥型坡地有效磷含量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陕北神木六道沟流域的一个淤地坝为例,测定了坝内外坡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旨在探讨淤地坝对坡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植被和环境影响等因素,淤地坝并未造成坝内坡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增高,对坝内坡地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也没有明显影响,淤地坝只增加了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的水分含量;沿垂直坝体方向,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的水分含量;沿垂直坝体方向,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水分含量表现出从外到内线性增大的趋势;淤地坝的存在增加了坝内坡地的储水量,且不同坡位的储水量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坝内坡地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标准差与平均值、变异系数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坝外则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正> 为了充分地合理利用土地,不与棉粮争地,应提倡在矮山岗和缓坡地栽培果树.但利用坡地首先需要了解坡地果树根系的分布特性,为合理经营坡地果园提供依据.作者与有关同志从1962—1964年对坡地栽培的苹果、梨、桃、柑桔根系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坡地条件下根系的生长特性. 一、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62—1964年在安徽省六安地区小华山园艺场和苏家埠园艺场、徽州地区歙县园艺场、合肥市安徽农学院教学果园坡地等处进行.供试果树品种有苹果(品种国光,山定子砧),梨(品种金花早,棠梨砧,酥梨和太白梨,杜梨砧),桃(品种大白桃和白花,毛桃砧) 和温州蜜柑(枸桔砧).试验树采用的农业措施相同,  相似文献   

13.
<正>鹅是草食家禽,具有生长快、耐粗饲和消耗精料少等优点。饲养肉鹅投入少、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现将提高肉鹅经济效益的措施简要归纳如下,供广大养殖者参考。1.良好的环境。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平地或坡地建鹅场。附近有清洁无污染的水源,交通方便  相似文献   

14.
<正>一、放牧产蛋期母鹅行动迟缓,放牧时只宜跟随走,不可急赶。尽量少走坡地和高低不平的路,以防造成腹内和输卵管内出血而导致腹膜炎等。放牧时,发现有鹅表现出产蛋迹象,如不愿随群、高声叫、行动不安、寻巢等,应及时将其赶回舍内或抱回鹅棚让其产蛋。鹅群放牧到八成饱时应赶至水源处饮水、戏水。放牧前要注意放牧地和水源不能被农药等污染,同时对放牧的草地、茬地、畦地等要有计划地轮换放牧。二、管理母鹅产蛋时间多数在凌晨至10:00以前,此时不宜  相似文献   

15.
<正>生物篱技术是指在坡地的坡面上沿等高线或果园梯地的坡边(中上部)按一定间距种植耐旱、耐瘠、矮秆、根系较发达的多年生植物,使之形成梯状的拦护带,利用其根基固土保水。通过种植生物篱和生物覆盖等相关技术的配套应用,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水分蒸发,是目前提高坡地果园天然降水利用效率的一种农艺节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 针对黄土丘陵区广大旱坡地跑水、跑土、跑肥严重的问题,在旱坡地沿等高线修成水平阶的基础上,采取地膜覆盖、集中施肥、改变作物、立体种植等配套措施,使“三跑”变为“三保”,由低产田变为中产田乃至高产田。近几年的试验表明,旱坡地上采取本项耕作技术种植西瓜,亩产可达1900—2100公斤,种植玉米亩产可达250—300公斤,比原旱坡地传统种植增产增收好  相似文献   

17.
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主要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对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乔木有8科10属12种,灌木有20科42属58种,草本有28科58属78种;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的物种丰富度与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阴坡〉阳坡,下坡〉上坡。  相似文献   

18.
1九甲乡“坡地桑”的生产现状 “坡地桑”是指利用有一定坡度的土地栽植的桑树,主要包括利用坡地栽植和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水渠沟边栽植等多种形式。镇沅县九甲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该乡各蚕区坡地桑的比例在60%~80%。  相似文献   

19.
陇东旱塬村域农田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镇原县北庄村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农田的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特征.结果表明:坡地与平地的农田系统产投比物质流为0.58、0.40;能量流为2.01、1.16;价值流为4.32、3.21.坡地为低投入、低产出、高利用效率的系统,而平地为高投入、高产出、低利用效率的系统,坡地农田系统种植效率高于平地.平地玉米纯收益最高,为4 132.5元/hm2,其次为苜蓿2 805.00元/hm2,小麦2 746.80元/hm2;坡地苜蓿的纯收益最高,为2 670.00元/hm2,其次为玉米2 524.95元/hm2,小麦1 695.00元/hm2.说明坡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收益低,而种植苜蓿等饲料作物收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土壤抗剪强度和抗冲性是反映土壤综合对抗水力侵蚀性能和评价复合农林业模式生态效益的指标。研究植物篱模式对土壤抗剪强度、抗冲性及其坡面分布的影响,为探讨植物篱模式控制水土流失及农业非点源污染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原位监测法测定土壤抗剪强度,原状土冲刷法测定土壤抗冲性,剖面挖掘法测定根系参数,简易比重计法、湿筛法、吸管法、环刀法等测定土壤颗粒组成、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微团聚体组成、容重等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紫色土区植物篱模式对坡耕地土壤抗剪强度、抗冲性及其坡面分布的影响。【结果】与横坡农作模式相比,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在20°坡地紫穗槐模式下的平均抗剪强度(SS)分别增加70.3%和89.3%,平均抗冲指数(ASI)分别增加84.1%和35.2%;香根草模式下,平均SS分别增加49.6%和133%,平均ASI分别增加48.0%和26.1%;13°坡地紫花苜蓿模式下,平均SS分别增加62.2%和51.9%,平均ASI分别增加188%和57.3%;蓑草模式下,平均SS分别增加89.7%和50.6%,平均ASI分别增加175%和26.9%。20°坡地植物篱模式提高土壤SS与ASI的平均效应分别为85.5%和48.4%,13°坡地的分别为63.6%和112%。土壤ASI随冲刷时间增长呈幂函数型增大,植物篱模式土壤抗冲性的增幅远大于横坡农作模式。坡面自下而上,横坡农作模式土壤抗剪强度与抗冲性呈近直线式减小或自下、中坡位急剧减小;植物篱模式的呈波浪式减小,篱带增加,作物带减小。【结论】植物篱模式明显或显著提高了土壤抗剪强度与抗冲性。就表层(0-10 cm土层)土壤而言,20°坡地紫穗槐模式提高土壤抗剪强度与抗冲性的效应大于香根草模式;13°坡地紫花苜蓿模式提高土壤抗剪强度的效应小于蓑草模式,提高土壤抗冲性效应大于蓑草模式。20°坡地植物篱模式提高土壤抗剪强度效应大于13°坡地,提高土壤抗冲性效应则小于13°坡地。植物篱模式改善了坡地土壤抗剪强度与抗冲性的过大坡面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