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刘帆  石海春  余学杰 《玉米科学》2005,13(3):017-020
对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间进行了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8个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除秃尖外,其余均为正值.其中,穗行数对子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达到1.300 42,行粒数达到0.903 82.因此,为获得高产玉米品种,应着重注意穗行数和行粒数较多的基因型,同时要协调好穗行数与穗长、粒深、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以及行粒数与秃尖和穗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50份不同爆裂玉米种质材料的果穗性状及其膨爆特性。结果表明,果穗性状中秃尖长的变异系数为68.88%;果穗穗长、行数、行粒数、穗粗、百粒重呈正态分布,果穗秃尖长呈偏态分布。膨爆特性中膨爆倍数的变异系数为32.86%,膨爆倍数呈正态分布,膨爆率呈偏态分布,表明爆裂玉米种质材料间主要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膨爆特性、果穗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膨爆倍数与膨爆率呈显著正相关;膨爆倍数与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呈正相关,与秃尖长、百粒重呈负相关;膨爆率与行粒数、穗粗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秃尖长、行数、百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下施氮对甜玉米果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甜玉米甜单8号为材料,在不同种植密度(45 000、60 000和75 000株/hm2)及不同供氮水平(0、120和240 kg/hm2)下对果穗产量、穗粒结构、穗部性状形成过程及子粒灌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施氮可显著提高鲜穗产量与子粒产量;穗长、穗粗的形成贯穿整个果穗发育过程,可用Logistic曲线拟合,分别在吐丝与抽雄期达到最终穗长与穗粗的50%;穗粒数在抽雄期达到最高峰,随时间推进果穗败育粒增加;施氮对单穗重的提高在高密度下最明显。施氮能够促进玉米子粒的灌浆,但不同密度下施氮对灌浆动态的影响明显不同,在4~20 DAP子粒体积、百粒鲜重、灌浆速率均明显升高,且施氮处理高于不施氮处理。  相似文献   

4.
在玉米种子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果穗秃尖、缺粒现象,一般使产量减少10%~30%。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子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形成牛角穗;二是果穗子粒稀少,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子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秃尖,严重的秃尖可占果穗的一半以上。现分析制种玉米缺粒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结果习性好、经济效益高的立冬本龙眼为试材,研究不同果穗留量对果实品质、营养枝质量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留果60~70粒,果穗数量以32%最为适宜,果实单果重13.07~13.33 g的优质果;营养枝粗度7.78~8.46 mm、长度23.78~26.35 cm、复叶数16.86~19.60个之间,次年枝梢成花率为71.04~77.13%,与对照树一样为优良结果母枝。其次果穗留量38%略为偏多,果穗留量28%略为偏少,果穗留量42%和48%容易出现大小年或隔年结果。  相似文献   

6.
早熟甜玉米留蘖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振声 《玉米科学》1993,1(1):020-022
以早熟甜玉米为材料,研究了留蘖对主茎果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甜玉米留蘖并不存在以往认为的浪费土壤养分、水分和与主茎争夺营养而减产等问题。反而为主茎果穗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更大的营养体、叶面积、根量,成为主茎果穗的“源”。留蘖也改善了田间冠层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含水量增加14.5%。留蘖使鲜穗秃尖缩短58.2%,行粒数增加50.4%,穗重增加38.7%:使成熟果穗籽粒增产72.2%,每穗粒数增加66%,千粒重增加7.2%。认为早熟甜玉米保留分蘖是一种提高鲜穗产量和商品质量,提高种子产量和繁殖系数  相似文献   

7.
丘陵区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控制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对 2个主栽品种 (生产上推广的当家杂交稻组合 )和 2个间栽品种 (优质感瘟 )进行 RGA遗传背景研究的基础上 ,配成 4个混合间栽组合。经在祁东 (丘陵 )小区试验和示范比较 ,结果都表明品种混合间栽后 ,间栽品种叶瘟的防治效果达 48.86 %~ 79.91% ,穗瘟的防治效果达 12 .38%~ 6 3.5 7% ;混合间栽的主栽品种与净栽主栽品种比较 ,叶瘟和穗瘟的病情严重度差异不大。在产量上 ,混合间栽比净栽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产 ,幅度在 1.5 7%~ 12 .71%。基于本研究结果 ,选择抗瘟性遗传背景差异大 ,株高差异突出的品种以 1行优质稻间 5行主栽品种混合栽培 ,能起到控瘟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秋播期对甜玉米品种金银蜜脆的品质和产量影响。[方法]以甜玉米新品种金银蜜脆为供试材料,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秋播期对金银蜜脆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推迟,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穗重和产量呈抛物线型变化,双穗率逐渐降低,穗粗变细,秃尖增加,可溶性糖分和营养成分增加,甜度和风味更优。[结论]该品种在杭州市的适宜播期为7月25日—8月15日,此时播种穗粒结构最优,产量最高,鲜食品质最佳,种植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9.
玉米重组群体果穗性状的遗传潜势与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含有Reid、Lancaster及国内地方种血缘的自交系和地方品种作为基础材料,按血缘关系分别合成3个群体,再进行群体间杂交,以3个群体和6个群体间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探讨群体内遗传潜力和群体间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子粒产量6个果穗性状在群体内遗传差异极显著,且群体间杂交后这6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均为正值,依次为子粒产量>行粒数>百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综合这6个果穗性状表现,以D×R、R×L、R×D和L×R的总优势较。  相似文献   

10.
春玉米果穗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5~2016年,选用耐密、适应性广的高产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KX3564为试验材料,设置从15 000~180 000株/hm~2不同密度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果穗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产量均随着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由拟合方程得到最高产量为19 259.55 kg/hm~2,低于实际最高单产,3个品种连续两年在90 000株/hm~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相关分析显示,单穗粒重、行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升高,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单穗粒重下降,秃尖长增加;百粒重、单穗粒重与密度呈一般线性关系,且都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保证合理密植条件下,通过协调好穗长与行粒数、穗粗与行粒数、百粒重与穗行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当前密度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高产优质甜玉米新品种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华  王子明 《玉米科学》2017,25(3):38-42
试验以33个甜玉米新品种为材料,进行两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及其他农艺性状,筛选满足市场需求适合广东种植的高产优质突破性甜玉米新品种。结果表明,广良甜31、粤甜28等6个甜玉米新品种产量均比对照品种粤甜16号增产5%以上,甜度高甜,果皮薄或较薄,两年品尝评分平均值均达87.5分以上,综合抗性好,是高产优质新品种。广良甜31产量最高,粤甜28品质最好,圣甜2号生育期最短。  相似文献   

12.
研究6个超甜玉米品种在春季和秋季种植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季节对产量、生育期及株高、穗位、单穗重、行粒数、穗粗、籽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秋季种植的产量、单穗重、穗粗、籽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春季种植的,而生育期、株高、穗位则显著低于春季种植的;穗位比例、穗长、秃顶等性状则较少受到种植季节因素的影响,能够稳定显示出品种的特征;多数超甜玉米品种秋季种植产量高且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3.
富硒植物营养素对桂东山区夏甜玉米产量及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小区对比试验,研究富硒植物营养素对高寒山区夏甜玉米植物学性状、经济性状、经济效益、外观品质、硒含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灌浆前期,叶面喷施富硒植物营养素,叶片保绿度大幅增加,鲜苞重和鲜穗重分别增加26.5%和24.0%,鲜粒重达到170 g,增幅达到43.9%,出籽率和百粒重分别增加了16.0%和28.7%;玉米硒含量达到0.17 mg/kg,达到富硒标准。  相似文献   

14.
以超甜玉米品种京科甜183、京科甜533为试验材料,设3.0万、3.75万、4.5万、5.25万、6.0万、6.75万株/hm2共6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对超甜玉米生长、产量、商品特性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逐渐增高,穗长、穗粗、一等穗率、特等穗率逐渐下降,乳熟期子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降低。京科甜183和京科甜533产量显著增加点分别在密度增加至5.25万和4.5万株/hm2时,随密度继续增加产量增幅不明显。密度增加至5.25万株/hm2时,京科甜183一等以上穗率开始显著降低;密度增加至6.0万株/hm2时,京科甜183穗长、京科甜533穗长和一等以上穗率以及两个品种子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开始显著降低。京科甜183密度以5.25万株/hm2为宜;京科甜533的密度应适当降低,以4.5万~5.2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以17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测定其收获期果穗、苞叶和子粒穗部性状特征等指标,对不同玉米品种机械粒收质量进行评价.以机械粒收质量为基础,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穗部性状与机械粒收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间机械粒收质量指标差异显著,收获期子粒平均含水率为21.05%,平均破碎率为5.83%,品种的杂质率和产量损失率都在...  相似文献   

16.
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粗、穗长、行粒数与单穗净重、单穗鲜重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穗行数、穗长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脉数与株高、叶片数和行粒数极显著正相关。通经分析表明: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和叶脉数依次对单穗净重有直接影响;穗长、穗粗、秃尖长和叶片数依次对单穗鲜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与鲜食糯玉米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低密度(3.5万株/hm2,LD)、中密度(5.5万株/hm2,MD)、高密度(6.5万株/hm2,HD)种植对甜玉米(520)、糯玉米(吉农糯112)商品品质、食用品质以及部分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鲜食玉米商品品质的影响较大,高密度种植会显著降低有效穗长、出籽率以及百粒重等商品性状。甜玉米皮渣率以及糯玉米的种皮厚度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高密度处理下甜玉米(520)的皮渣率比低密度处理增加29.2%,糯玉米(吉农糯112)种皮厚度下降24.78%。种植密度对脂肪、可溶性总糖以及赖氨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显著影响鲜食玉米子粒中蛋白的含量,高密度处理下甜玉米(520)与糯玉米(吉农糯112)蛋白含量比低密度处理分别降低近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概况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39,自引:14,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甜玉米育种虽然起步较晚,但育种水平提高很快,在产量潜力和子粒含糖量等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由于甜玉米资源相对缺乏、研究力量薄弱和对产量的过分追求,甜玉米的食用品质与国外优良品种差距明显,缺乏耐热、耐寒品种.加强资源引进、创新与人才培养,坚持应用传统育种技术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生物技术的优秀成果,加快品质鉴定技术和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是我国甜玉米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水平对沈甜6号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密度为57000株/hm~2的春播条件下对沈甜6号玉米品种进行5个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N 187.5 kg/hm~2、P_2O_5 75.0 kg/hm~2,K_2O 97.5 kg/hm~2时产量最高,可产鲜穗13437.0 kg/hm~2,叶面积指数达到2.78,品质和各项生理指标处于较高水平.当施肥量超过N 225.0 kg/hm~2 P_2O_5 90.0 kg/hm~2、K_2O 117.0 kg/hm~2时产量下降,茎秆含糖量和叶面积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20.
密植高产条件下玉米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及其产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先玉335为材料,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玉米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积累变化与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春玉米叶、鞘、茎中可溶性糖的平均百分含量均是茎秆>叶鞘>叶片。雌穗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平均百分含量为子粒>苞叶>穗轴。密度主要通过影响穗数来影响产量,在提高密度的基础上,提高穗数、稳定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