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乌鳢诺卡氏菌的致病机理,本实验通过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对病原菌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及乌鳢的免疫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患病乌鳢主要感染了命名为SDAT 0011病原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鉴定、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鉴定及诺卡氏菌特异序列扩增鉴定,结果均显示该病原菌为诺卡氏菌。将分离的SDAT 0011感染健康乌鳢后,1×105~1×108 CFU/mL注射组的死亡率均为100%,感染乌鳢出现明显的诺卡氏菌病症状,如内脏出血,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结节,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检测发现,结节分界清晰,结节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受损或死亡的组织细胞。药物敏感性实验发现,诺卡氏菌对利福平等抗生素较为敏感,对青霉素等具有较强的抗性。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48 h)及中后期,Toll样受体2基因(TLR2)和Toll样受体13基因(TLR13)在脾脏和头肾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趋化因子受体9基因(CCR9)在脾脏和头肾中显著下调,这表明乌鳢Toll样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可能在其抵抗诺卡氏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为乌鳢诺卡氏菌病的...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中草药复方制剂(HNK)对乌鳢■诺卡氏菌病药效,开展了体外抑菌试验、攻毒试验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HNK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49 g/L,低于受试的穿梅三黄散以及大黄流浸膏;对乌鳢经腹腔注射■诺卡氏菌后,出现的典型症状为体表溃疡、肾脏肿大和内脏结节,乌鳢死亡率与攻毒菌液浓度成正相关,其中诺卡氏菌株菌液浓度2×108和2×109cfu/mL试验组,14 d内死亡率均为100%;药效试验中,低、中、高剂量HNK组死亡率分别为45%,20%和5%,抗生素组及阴性对照组分别为45%和90%,中、高剂量HNK组乌鳢出现结节等症状的数量最少。指出,HNK能够有效抑杀■诺卡氏菌,防治因■诺卡氏菌感染引起的乌鳢诺卡氏菌病,效果优于抗生素,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4.
乌鳢诺卡氏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原与病因1.病原对乌鳢养殖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是乌鳢的诺卡氏病,据报道,引起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病原为%鱼诺卡氏菌(Nacardia seriolea)。 相似文献
5.
6.
7.
8.
网箱养殖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首次报道了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发生情况。病鱼以体表和心、脾、肾等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平均死亡率15%。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光镜、电镜检查,均发现长或短的丝状分枝状杆菌。用分离菌株作回归感染,证实为该大黄鱼结节病的病原菌。对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为诺卡氏菌。 相似文献
9.
10.
11.
乌鳢生命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大,在套养,疏养的情况下,一般很少发病。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环境里或同一池连续养殖,不仅发病,而且病害较多,较为复杂,危害程度越来越大,已成为乌鳢养殖发展的一大障碍。一、乌鳢发病的原因乌鳢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鱼体受伤,放养密度过大因人工操作方法不当或不小心,造成乌鳢撞伤或擦伤;或放养密度过大或投饵量不足,相互咬伤的现象相当严重。或频繁加水,乌鳢逆水跳撞挤擦而受伤。由于创伤,给病害侵染创造了条件。或同池大小规格悬殊,弱肉强食,使得一些乌鳢体质较差,从而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12.
通过投喂新鲜、适口饵料鱼,采用二级网箱养殖,连续两年网箱养殖乌鳢成鱼产量14.3~49.2kg/m~2,起水规格634~1032g/尾,饵料系数4.2~3.5,增重倍数8.0~6.2,利润3.97~9.53元/kg鱼,投入产出比为1:1.25~1:1.91。 相似文献
13.
乌鳢与白乌鳢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国际标准检测方法,对乌鳢(Ophicephalus argus)和白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 var)进行肌肉品质及营养成分分析,并依据FAO/WHO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乌鳢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白乌鳢,而灰分及粗脂肪含量两者间差异不显著;乌鳢和白乌鳢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Val),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66.90和65.39;乌鳢的饱和脂肪酸(SFA)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高于白乌鳢,差异显著,而白乌鳢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高于乌鳢,差异极显著,且白乌鳢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的含量极显著高于乌鳢;在矿物质中,白乌鳢肌肉中的Cu、Ca、Zn显著高于乌鳢。结果表明,白乌鳢比乌鳢具有更高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乌鳢养殖及其池塘污水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鳢肉质细嫩 ,口感爽滑少刺 ,出肉率高 ,高蛋白低脂肪 ;不仅营养价值高 ,而且具去瘀生肌 ,滋补调养的药鳝功能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乌鳢生命力强 ,可在各种水域以多种方式养殖。由于乌鳢耐低溶氧、耐人工操作和长途运输等 ,故适于高密度养殖。但在乌鳢高密度养殖中 ,水质极易恶化 ,容易发生病害。笔者在以往的试验中曾发现水葫芦能有效地改良水质。因此 ,我们近几年试验利用水葫芦净水功能强、繁殖生长快的特点 ,在较高密度乌鳢养殖池中放养水葫芦 ,同时不断采收水葫芦投喂配套养殖的草、鳊鱼 ,不仅使乌鳢养殖池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 相似文献
16.
乌鳢池塘专养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乌鳢 [O argusCantor],俗名黑鱼 ,分类上隶属鳢形目、鳢科、鳢属。乌鳢有“鱼中珍品”之称 ,其肉味鲜美、营养全面 ,具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之功效。近年来 ,我区把乌鳢列为人工养殖名优品种的重点加以推广。 2 0 0 1年 ,全区推广乌鳢池塘专养面积 32 74亩 ,产量 5 871 4吨 ,产值76 32 82万元 ,成为浙江省乌鳢专养面积最大的县(市、区 )之一。仅我区的一个博陆镇 ,2 0 0 1年的乌鳢专养面积达到 1883亩 ,被评为“浙江省黑鱼之乡”。通过几年的试验推广 ,我们已成功地总结出一整套乌鳢池塘专养高产技术。我区制定的《乌鳢池塘专… 相似文献
17.
军曹鱼淋巴囊肿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病理组织学和电镜方法,对患疑似淋巴囊肿病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的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军曹鱼的皮肤囊肿组织由一些淋巴囊肿细胞集合体组成,这些囊肿细胞排列紧密,直径为10~150 μm,细胞呈圆形、锥形不规则状;细胞外有一层厚的囊膜;细胞质内散布有大量的嗜碱性包涵体,且多数集中在细胞的边缘部分;电镜观察到囊肿细胞质中有大量二十面体的病毒粒子,病毒颗粒直径220 nm.据此确认该病为病毒性淋巴囊肿病.其他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有:在心脏、肝脏、脾脏和头肾中也存在囊肿细胞,心肌纤维水肿;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巨噬中心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脾淋巴细胞增生,脾髓质出血;肝脂肪变性;鳃上皮肿胀.根据观察结果可以认为,该病毒不仅损伤鱼的皮肤,致使病鱼外观异样而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而且对鱼的内脏和免疫器官也造成严重的致命损伤. 相似文献
18.
白乌鳢染色体核型和DNA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向活体白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腹腔注射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进行短期药物处理后,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以鸡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2.50 pg),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白乌鳢外周血细胞的DNA含量。结果表明:(1)白乌鳢的染色体组为2 n=48,核型公式为4 m+22 st+22 t,总臂数NF=52,无性染色体。(2)白乌鳢的DNA含量为鸡血对照的0.59倍,其DNA含量为(1.48±0.04)pg/N。白乌鳢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均显示其具有二倍体特征。依据实验结果推论白乌鳢为乌鳢的白化变异个体。 相似文献
19.
金钱鱼的生长特性与咸水池塘驯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的池养习性、食性和生长规律。金钱鱼为底栖动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生长缓慢,始重0.06g饲养26月龄,日均增重(ADG)0.25g,月均增重率(GB_w)从341.67%,逐月下降至7.04%,月特定生长率(SGR_w)从102.92%逐月下降至6.58%。进行3.19hm~2池塘单养和混养,其中单养0.88hm~2,最高单产8823.5kg·hm~(-2),与多种河口近岸经济鱼类合理混养,间养最高单产占有量4716kg·hm~(-2),作为配养对象的混养,一般单产占有量183.4~576.6kg·hm~(-2)。金钱鱼是南海、东海南部沿岸地区海、咸水池塘极具开拓前景的饲养对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