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稻田选择用来养殖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交通便利,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好,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面积在5亩左右为宜。二、田间工程1.环沟栽秧前,在田块四周离田埂1米左右的地方挖环沟,横截面为梯形,上口宽1米、下口宽50厘米、沟深50厘米。2.田间沟在田中每隔30米开挖垂直于田块长边且与环沟相通的沟,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鳅不仅能增加商品鳅产量,而且由于泥鳅钻松泥土,吃掉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达到鳅稻双丰收的目的。其养殖技术如下: 一、稻田选择及设施建设 选择土壤为弱酸性,不漏水的旱涝保收田进行改建。田埂层层夯实,不漏水,高出水面30—50厘米,沿埂开挖一条宽30—50厘米,深30厘米的鱼沟,田中开数个面积为4—6平方米的鱼坑,深30—50厘米。鳅沟、鳅坑  相似文献   

3.
泥鳅稻田原位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秋季养殖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的稻田环形沟中,架设简易的泥鳅产卵孵化箱和育苗箱,进行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稻田原位繁殖研究。结果表明,泥鳅人工催产率78.6%,受精率84.5%,共孵化出苗约18.24万尾,孵化率60.8%。经过13 d的培育后,获得规格5 cm左右的鳅苗2.90万尾,育苗成活率16.0%。  相似文献   

4.
利用天然四倍体泥鳅生产全三倍体泥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09年利用从湖北省引进的天然四倍体(雄)泥鳅与当地的二倍体(雌)泥鳅杂交,进行全三倍体泥鳅培育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组(2n×4n)平均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分别为54.69%、80.64%、56.64%;对照组(2n×2n)分别为76.23%、82.97%、79.44%。早期胚胎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组后代染色体数为71~75条,视为100%三倍体。6月龄时对其杂交后代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为100%三倍体。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湖北省洪湖市四倍体泥鳅与当地的二倍体泥鳅杂交能产生100%全三倍体泥鳅,这种生物杂交的方法操作简单、方法可靠,是生产全三倍体泥鳅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池塘养殖泥鳅具有周期短、产量高、疾病少、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在农村合理利用池塘养殖泥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途径。从池塘建设、鳅种的选择与放养、饲养管理、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捕捞等方面介绍了泥鳅池塘养殖技术,以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适时捕捞秋季,当水温降至12~15℃时捕捞泥鳅最为适时。池塘养殖的泥鳅,可在捕捞前3天把水慢慢排干,将池底划成若干小块,中间开排水沟,使泥鳅往沟内集中,然后用手抄网捕捞。对潜入泥中的泥鳅,可翻泥捕捉。稻田养的泥鳅,可用晒干的油菜秆浸没于田侧沟道中形成数道"田埂"。待油菜秆溢出甜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252-253
稻田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河蟹的规格和产量,而设置稻田环沟是改善养殖环境的重要措施。进行了环沟对水稻生长及河蟹养殖产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稻田设置环沟可增加水稻产量,并能促河蟹生长,提高其产量,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以环沟为基础的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龙眼树体水分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探索适宜的栽培模式,为龙眼的栽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成龄龙眼园中设环沟养殖蚯蚓、环沟覆白膜、环沟覆黑膜、环沟无覆膜处理,以无环沟无覆膜处理作对照,测定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树体叶片相对含水量、枝条水势等指标.[结果]环沟覆黑膜、环沟覆白膜、环沟养殖蚯蚓及环沟无膜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其中环沟覆白膜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温度,相比对照处理各土层平均提高1.92℃;环沟覆膜养殖蚯蚓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含水量,和对照处理相比,有机质提高8.31 g/kg,含水量提高1.1%;环沟养殖蚯蚓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下同),但枝条水势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及枝条水势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结论]环沟蚯蚓能增加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龙眼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枝条水势,可在生产上进行应用;龙眼园夏季不宜采取覆膜措施.  相似文献   

9.
水田养泥鳅     
水田养泥鳅利用水田养殖泥鳅是一项增产增收的好措施,可以一举多得。一、水田准备凡水位较低(不超过一米)、淤泥层较薄(不超过30厘米)的水生作物田,如慈菇田、茭白田、水芹田等均可用来养泥鳅。水生作物田也设立进、排水拦鱼网,并在池子四周开挖集鱼沟。在放养前...  相似文献   

10.
徐山 《农家致富》2004,(21):40-40
秋冬季,当水温降至12~15℃时捕捞泥鳅最为适时。池塘中养殖的泥鳅,可在捕捞前3天把水慢慢排干,将池底划成若干小块,中间开排水沟,使泥鳅往沟中集中,然后用手抄网捕捞。对潜入泥中的泥鳅.可翻泥捕捉。稻田中养的泥鳅,可用晒干的油菜秆,浸没田侧沟道中形成数道“田埂”。待油菜秆溢出甜质香味时.泥鳅闻味而聚,此时可围埂捕捞。  相似文献   

11.
稻蟹共作模式稻田水质水平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田为试验对象,设置了稻田养蟹与不养蟹两种模式,并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分别于水稻的4个生长时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在环沟、边际和田间各随机选取3个点采集水样,测定两种模式稻田水质的水平变化.所测的水环境指标包括溶解氧(DO)、水温(T)、pH值、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和磷酸盐(PO4-P).结果表明,养蟹田在水稻生长的4个时期,环沟、边际和田间之间的DO、pH值和T均无显著差异;但不养蟹田DO在拔节和灌浆期存在显著差异.在扬花期与灌浆期,养蟹田与不养蟹田的环沟、边际、田间的DO和NO3-N分别存在显著差异.前期因为施基肥的缘故,所测各项指标均较高,养蟹田在灌浆期,环沟与田间的NH3-N、NO2-N、PO4-p含量差异显著;扬花期和灌浆期,养蟹田与不养蟹田环沟、边际和田间NH3-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看,养蟹田较不养蟹田的DO低,环沟中氮磷指标也较田间稍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形态学测定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测定泥鳅♀×大鳞副泥鳅♂(D×P)和大鳞副泥鳅♀×泥鳅♂(P×D)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及可量性状,研究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子代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正反交子代(D×P和P×D)外观相似,同时具有双亲的一些特征,如尾柄处皮褶发达,与大鳞副泥鳅相似,而身体上的花纹与泥鳅更相似,大多为圆形斑点,兼有少部分条纹。在体型方面,2种杂交子代体型介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之间,较大鳞副泥鳅更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2种杂交泥鳅形态相近,均与大鳞副泥鳅更相似。判别分析综合准确率达到94.1%,可以有效鉴别这2种泥鳅和它们的杂交种。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正反交均可获得存活子代,且孵化率、畸形率和早期存活率与自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以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为研究对象,采用甲基化修饰依赖性内切酶测序技术(MethylRAD-Seq)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泥鳅的DNA甲基化特点及倍性间的DNA甲基化变异。测序结果共得到302 111 684条Methyl-RAD序列标签。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泥鳅的甲基化位点主要分布在基因体区(gene body),其次为内含子区(intron)和基因间区(intergenic),而在其他功能元件上的分布较少。四倍体泥鳅的整体甲基化水平比二倍体高,尤其是在第一外显子区(1st Exon)和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 500bp至200bp区(TSS1500),且倍性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在启动子区,四倍体泥鳅的甲基化水平略低于二倍体。在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间共筛选到1 268个差异甲基化CmCGG位点和14个差异甲基化CmCWGG位点,这些位点主要分布于内含子、基因体和基因间区。比较各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共得到684个倍性间差异甲基化基因。KEGG分析结果显示,倍性间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到与生长发育、免疫及错配修复等相关通路上。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小管出流环沟灌溉土壤水运动的数学模型和环沟内水流推进模型,并用数值法求解,应用该模型可以确定小管出流环沟灌溉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的快速发展,利用稻田来养殖泥鳅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技术。虽然利用稻田来养殖泥鳅需要挖一些渔沟,会使得地形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泥鳅却可以用来去除杂草以及一些落水害虫,进而达到改善水稻生长环境。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泥鳅稻田养殖技术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环科线虫2个新记录种的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环科的2个新记录种:畸形环线虫(Criconema aberrans)来源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草莓和悬铃木根际土,其鉴定特征为头环2 条,第1头环宽于第2头环,呈草帽状,体环后缘钝齿状,至尾端棘片加长,体环数较少R=39-41,口针较长为80-88μm,排泄孔位于食道基球的末端Rex=12-14,阴门闭全中,尾部钝圆;锯齿状沟环线虫(O gma serratum)采集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区的栎树和山楂等植物根际,其鉴定特征为头环1条呈草帽状,体环后缘有8-10列锯齿状裂片,尾端指状被裂片包纯,体环数较少R=31-36,口针较长为78-98μm,排泄孔位于食道基球的末端Rex=10-12,阴门靠近尾端,Rv=3-5。  相似文献   

17.
一、池塘捕捞法1.流水刺激法:在池塘靠近进水口底部铺一层为进水口宽度3—4倍的渔网。网片目大为1.5—2厘米。4个网角结绑提绳。然后从进水口放水,给泥鳅以微流水刺激。根据泥鳅具有逆水逃逸特性,会渐聚集到进水口附近,待一定时间后,将网片拉起,即可捕获。2.饵料诱捕法:将米糠炒香,置于小型网具或鱼笼内,诱泥鳅进入而捕获。这是根据平时投饵中,泥鳅对投喂高蛋白或单一饵料,会很快在池中集群而创设的。同时要掌握泥鳅习性,因为它多在夜间摄食,诱捕夜间比白天效果好;水温在25—27℃,泥鳅食欲最盛,诱捕效果更好。水温超过30℃和低于15℃,食欲减…  相似文献   

18.
稻田养殖的泥鳅,一般在水稻即将黄熟之时捕捞,也可在水稻收割后进行。捕捞方法一般有以下五种: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1、网捕法2、排干田水捕捉法  相似文献   

19.
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怀卵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体长与怀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都随体长的增加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体长在10 cm以下时,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没有显著差异;体长在10-25 cm时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体长段真泥鳅的怀卵量高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20.
泥鳅养殖成功与否疾病防治至关重要.现就泥鳅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作一介绍. 1 红鳍病 又名赤鳍病、腐鳍病.对泥鳅危害大,大多由细菌引起.泥鳅被感染后,鳍、腹部及肛门周围有充血发红症状,有些则有出血斑点、肌肉腐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等现象.防治方法:种苗放养前用孔雀石绿消毒.治疗可用每立方米水10g四环素浸洗或在饲料中加入适量氯霉素做成药饵投喂;也可用每立方米10~20g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浸泡病鱼10~20分钟,或用每立方米水溶解20g呋喃奈斯,药溶15~20分钟,或用0.04%(药物占泥鳅体重)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