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田绿洲土壤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田绿洲土壤盐渍化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当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本文选取于田绿洲中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垂直剖面,对土壤盐分、可溶性离子及其相应地下水各个离子、矿化度进行测定;运用统计特征值、趋势面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于田地区盐渍化程度较为严重,可用耕地较少.农田盐渍化程度远低于其它土地类型区.盐渍化区土壤盐分垂直剖面上表现为漏斗型,表聚现象明显;农田、交错带盐分垂直剖面上表现为上下剖面盐分含量大,中部含量小,表明这片区域排碱能力较好.并且盐渍地相对于农田,含盐量及一些主要离子的空间变异性远远超出农田变异,并且不同土壤的盐分特征明显不同.上述研究为于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博斯腾湖西岸湖滨绿洲土壤盐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博斯腾湖西岸湖滨绿洲为研究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研究区土壤盐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表层盐分类型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类型,其占比大于60.00%;土壤全盐量、Na~++K~+、Ca~(2+)、SO_4~(2-)和C1~-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0%,呈强变异性,HCO_3~-的变异系数大于90.00%,小于100.00%,呈中等变异性;Mg~(2+)在0~10与10~30 cm土壤层中分别呈强变异性与中等变异性,变异系数分别为132.85%与93.30%;(2)土壤全盐量与主要土壤盐分离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全盐量相关性最强的土壤盐分离子为Na~++K~+,相关系数为0.99,相关性最低的土壤盐分离子为Mg~(2+),相关系数为0.37;(3)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全盐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未利用地(11.82 g·kg~(-1))林地(5.98 g·kg~(-1))草地(4.89 g·kg~(-1))耕地(2.50 g·kg~(-1)),土壤全盐量变异系数依次为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变异系数最大为176.31%,变异系数最小为87.97%;(4)土壤盐分状况的特征因子为Na~++K~+、HCO_3~-、SO_4~(2-),其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Y=0.09(HCO_3~-)+0.30(Cl~-)+0.10(SO_4~(2-))+0.17(Ca~(2+))+0.18(Mg~(2+))+0.09(Na~++K~+),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为0.58,变异系数为122.00%,呈强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绿洲盐化潮土有效锌含量与盐分离子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思存  霍琳  王成宝  姜万礼 《土壤》2017,49(3):550-557
以张掖市甘州区和临泽县绿洲盐化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具有代表性、正常耕作种植、前茬为玉米的典型地块0~20 cm耕层土样分析化验,研究了区域土壤有效锌和盐分离子含量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盐分离子对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河西绿洲灌区盐化潮土有效锌含量介于0.289~0.736 mg/kg之间,平均为0.473 mg/kg,变异系数为18.68%,超过70%的土壤低于缺锌临界值(0.5 mg/kg),且土壤有效锌含量有随含盐量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效锌含量与HCO_3~–、Mg~(2+)、Na~+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l~–、Ca~(2+)、K~+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SO_4~(2–)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Mg~(2+)对土壤有效锌含量表现出强烈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HCO_3~–表现出很大的直接负效应和强烈的间接正效应,Cl~–、K~+和Na~+均表现出较强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SO_4~(2–)表现出较弱的直接和间接正效应,Ca~(2+)表现出较弱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Mg~(2+)、HCO_3~–和Na~+是影响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的3个主导因素,对决定系数R~2的贡献超过了68%。  相似文献   

4.
典型绿洲区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针对绿洲区存在的土壤盐化制约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用面域土壤信息调研采集,结合地统计学与GIS技术对新疆典型绿洲区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0~30 cm耕层土壤盐分呈现强变异性,30 cm以下土层呈现中等变异。各土层土壤盐分均呈现中等空间自相关性,空间相关距离在24~28 km范围内。各等级盐化土在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布方位基本一致。各土层非盐化土面积均占主导地位,都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以上;其次为轻度盐化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30%;各土层中度盐化土面积都在3.4%以下;重度盐化土仅在0~30 cm土层有极少量分布。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非盐化土和中度盐化土的面积逐渐减小,轻度盐化土面积逐渐增大。本研究对于指导干旱区绿洲农业生产、保障区域土壤资源可持续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明确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典型干旱区绿洲春季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区绿洲春季土壤盐渍化问题十分严重。以新疆第二师31团灌区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春季灌区内不同深度土层的盐渍化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土壤盐渍化规律,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春季灌区内土壤pH值范围在8.01~8.32,总体呈碱性;土壤盐分呈表聚型,盐分阳离子以K+和Na+为主,阴离子在耕地土壤以SO42-、在非耕地土壤以Cl-为主;盐分类型耕地以氯化物-硫酸盐型为主,非耕地以硫酸盐-氯化物型为主。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在水平方向均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且大多具良好的空间相关性;其中,40~6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空间相关性强烈,0~20 cm、20~40 cm、80~100 cm土层空间相关性中等。在垂直方向上,0~20 cm、40~6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在1.59~8.91 g kg-1之间;20~40 cm、80~100 cm土层盐分含量相对较低,在2.44~...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绿洲灌溉条件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丽  王玲  刘海隆  张添佑  罗冲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3):112-118,124
干旱区绿洲土壤盐渍化现象普遍,不同灌溉条件下土壤盐基离子的季节分布、垂直分布各异,盐渍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不同灌溉条件下的夏秋两季土壤盐基离子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然降水方式下土壤含盐量高于滴灌与漫灌方式,且各盐基离子季节差异最明显;滴灌在干旱区作物灌溉中意义重大,但压盐效果仍不及漫灌;滴灌和漫灌方式下全盐量在秋季呈现减少趋势,而天然降水方式下的土壤全盐量有所增加;各盐基离子中,季节变化最明显的有HCO3-,Na+,K+,其余离子在不同深度存在微量变化;不同深度土壤的盐渍化类型在漫灌方式下不稳定性要高于滴灌和天然降水方式下的土壤,且季节变动明显;流域内土壤的变异强度多为中等变异性,不同灌溉下各深度土壤全盐量的变异强度秋季大于夏季。流域内盐渍化现象普遍,pH值集中在7.9~8.7,建议建立合理的灌排体系,滴灌的同时要做好排盐压盐工作,防止区域土壤盐渍化的加剧。  相似文献   

7.
蒙莉娜  丁建丽  张振华 《土壤》2022,54(3):629-636
随着土壤环境问题涉及的尺度日趋增大,小区域斑块化盐渍化信息的提取难以了解土壤环境总体的变化趋势。本文以野外监测的南北疆典型绿洲区域——渭库绿洲和艾比湖流域为分析靶区,通过实测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关系,并通过MODIS EVI数据反演得到植被物候特征,耦合植被物候、植被指数、盐度指数、地表温度和地形参数作为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模型的输入因子,预测新疆绿洲区域土壤盐分含量信息并绘制土壤盐分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通过深入挖掘植被物候信息,物候参数在预测土壤盐分方面具有较高的相对重要性,代表生物积累量的LSI和SSI参数表征土壤盐渍化的能力较强,优于其他几个物候参数。耦合物候参数后土壤盐分信息预测精度明显提高,决定系数R~2从0.53提升到0.61。经模型反复迭代进一步筛选出适合研究区的23个环境参数,大幅提升了预测精度(R~2=0.73, RMSE=5.19, MAE=3.59)。从得到的盐渍化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新疆绿洲大部分区域分布的是非盐渍化土和轻盐渍化土,且普遍分布在绿洲内部,中度及以上盐渍化土多分布在绿洲外围,总体盐渍化水平依次为:伊犁平原<北疆绿洲&l...  相似文献   

8.
滴灌对干旱区绿洲防护林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探清滴灌对防护林地土壤水盐分布、不同滴灌年限林地根系分布、不同滴头距离处理下土壤盐分淋洗特征的影响,采用了野外监测方法,在喀拉米吉镇绿洲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目前的灌溉制度基本没有阻碍林木根系生长,但根系分布在滴灌作用下有上移的趋势。建议: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沙枣防护林在前几年种植中,可选择较窄的滴头距离淋洗土壤盐分;虽然滴灌在第1、2、3年对盐分的影响深度基本没有阻碍根系的生长,且随着林龄的增长,滴灌年限越大,淋洗深度越大,但是滴灌对根系周围的洗盐作用是局部范围内的,建议每年进行1次大水漫灌。  相似文献   

9.
华北黄泛平原潮土土壤养分与土壤粒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华北黄泛平原潮土土壤粒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耕层养分含量与土壤砂粒成负相关,与小于0.01mm的各粒级成正相关。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受砂粒(1~0.05mm)和细粘粒(〈0.001mm)含量的影响,土壤全氮含量主要受细粘粒含量的影响,土壤全磷含量主要受砂粒和粗粉粒(0.05-0.01mm)含量的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主要受细粘粒含量的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主要受细粉粒(0.01,0.005mm)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华北黄泛平原潮土土壤养分与土壤粒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华北黄泛平原潮土土壤粒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耕层养分含量与土壤砂粒成负相关,与小于0.01 mm的各粒级成正相关。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受砂粒(1~0.05 mm)和细粘粒(<0.001 mm)含量的影响,土壤全氮含量主要受细粘粒含量的影响,土壤全磷含量主要受砂粒和粗粉粒(0.05~0.01 mm)含量的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主要受细粘粒含量的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主要受细粉粒(0.01~0.005 mm)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于田绿洲典型区域土壤盐分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于田绿洲典型区域土壤盐分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于田绿洲土壤盐渍化严重并表现出表聚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干扰,表层土壤盐分变幅最大;0—5cm土层土壤盐分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5—30cm土层次之,30—70cm土层土壤盐分的空间相关性很弱。水平方向上,0—30cm土层中土壤盐分从东向西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30—70cm土层中土壤盐分从东向西逐渐减小;研究区南北两侧土壤盐分含量高,中部盐分含量低。垂直方向上,盐碱地和高、中密度草地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呈现出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分布趋势。其中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最高,高密度草地土壤盐分的垂直变化幅度大于中密度草地,低密度草地和农田土壤盐分含量较低,且垂直变化不大。不同地形和土地利用带来的土壤水分运动差异,是绿洲土壤盐分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于田绿洲盐渍化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土壤含盐量对作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分析土壤盐分动态变化对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有较大意义.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流域于田地区典型盐渍化地进行4次野外调研,在GPS定点,土壤采样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借助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壤含量盐及pH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壤平均pH值为9.1,属于碱土,盐分含量表聚强烈,土壤可溶性盐及pH的变化趋势为9月>5月>7月>3月.土壤阳离子主要以Na ,K ,Ca2 和Mg2 为主.3月、5月、7月中各阴离子在土体中的含量依次为Cl->CO2-3>SO2-4>HCO-3,在易溶性盐类上行过程中.以氯化盐最为活跃,硫酸盐次之,碳酸盐较稳定.而9月各阴离子在土体中的含量依次为 HCO-3>CO2-3>Cl->SO2-4.0-20 cm土层中盐离子相关性分析表明,3月、5月、7月、9月各离子之间及各离子与总可溶性盐之间的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13.
解决节水灌溉与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矛盾,对干旱内陆绿洲灌区农田节水、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保证绿洲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传统翻耕(CT)、垄作沟灌(FRB)、固定道保护性耕作(PRB)和固定道平作(ZT)4种耕作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固定道耕作模式下的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与播前相比,收获后FRB处理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分别提高83.3%、77.2%、47.6%和84.0%,PRB处理分别提高62.6%、46.3%、28.2%和103.6%。ZT和CT处理0~200 cm土壤含盐量呈"脱盐"和"聚盐"交替变化趋势,0~60 cm各土层土壤含盐量随灌水显著降低,而60~200 cm各土层土壤含盐量随灌水显著增加。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是PRB和FRB处理土壤盐分的主要累积区,ZT和CT处理土壤含盐量随灌水最终积累在100~160 cm土层。从头水后至收获各个时期,PRB处理0~200 cm各土层土壤含盐量均高于FRB处理,且差异显著。ZT处理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均显著高于CT处理。垄床不同位置土壤盐分运动水平方向上均呈"垄边向垄中"迁移特点,但PRB处理迁移能力强于FRB处理。垂直方向上,FRB处理在土壤60~80 cm处形成积盐峰,而PRB处理在土壤40~60 cm处形成积盐峰。随灌溉水分入渗再分布后FRB处理土壤盐分向垄沟中部和垄床表层迁移,PRB处理土壤盐分在垄床40~60 cm土层处形成一个积盐层。结果说明,垄作方式能显著增加土壤剖面盐分累积。随着垄作年限增加,盐分向垄床中部积累的能力和含量均增强,由此垄作种植应考虑适时漫灌以达到淋洗土壤盐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蒸发规律及其与土壤盐分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用粉砂壤土土柱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室内模拟试验 ,对不同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地下水蒸发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且研究了土壤盐分与地下水蒸发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各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地下水蒸发量与试验时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地下水矿化度越低 ,地下水累积蒸发量对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动越为敏感 ;地下水埋深越大 ,累积蒸发量对地下水埋深变动的敏感性越强。建立了地下水累积蒸发量与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的关系。分析了土壤盐分与地下水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了其模型。  相似文献   

15.
张鸣  高天鹏  朱彦荣  杨彩玲  霍彩霞 《土壤》2014,46(4):756-760
通过对民勤绿洲盐生草生境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旨为其在民勤绿洲乃至全国盐碱地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距盐生草水平方向0~60 cm范围内,阴离子主要是SO42-和Cl-,阳离子主要是Na+和Ca2+,土壤盐分主要是硫酸钠、硫酸钙、氯化钠和氯化钙。其中0~40 cm土层土壤属于氯化物–硫酸盐型,40~60 cm土层土壤属于硫酸盐–氯化物型。土壤pH在垂直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水平方向上,40 cm处低于20 cm和60 cm处,其中在土壤垂直剖面0~20 cm范围内,20 cm处高于60 cm处;而土壤垂直剖面20~60 cm范围内正好相反。土壤盐渍化程度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层的加深而加重,其中在距盐生草水平方向0~40 cm范围内,垂直剖面0~20 cm土层土壤非盐渍化,20~40 cm土层土壤轻度盐渍化,40~60 cm土层土壤中度盐渍化;在距盐生草水平方向40~60 cm范围内,垂直剖面0~40 cm土层土壤非盐渍化,40~60 cm土层土壤轻度盐渍化。在水平方向上,盐生草具有一定的聚盐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环境敏感变量优选及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绿洲土壤盐分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干旱区(如新疆)土壤盐分的研究目前较少涉及且敏感变量的筛选还需深入探讨。该研究比较5种机器学习算法(套索算法,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函数,Multipl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s-MARS;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随机梯度增进算法,Stochastic Gradient Treeboost-SGT)在3个不同地理区域(奇台绿洲,渭-库绿洲和于田绿洲)的性能表现;参与的变量被分为6组:波段,植被相关变量集,土壤相关变量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衍生变量集,全变量组,优选变量组(全变量组经过算法筛选后的变量集合)。通过算法筛选,以示不同研究区的盐度敏感变量。同时借助以上述6组结果评判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综合分析6个变量组的R2和RMSE,预测精度排名如下:优选变量组植被指数变量组土壤相关变量组波段DEM衍生变量组。由于结果不稳定,全变量组未参与排名。在所有变量中,植被指数(EEVI,ENDVI,EVI2,CSRI,GDVI)和土壤盐度指数(SIT,SI2和SAIO)与土壤盐度相关性高于其他变量。综合评价以上5种算法,Lasso和MARS的预测结果出现极端异常值,但其预测结果能基本呈现土壤盐分空间分布格局。CART的结果能清晰分辨灌区和非灌区土壤盐分的分布态势,但二者内部并无太多变化且稳定性较差。RF和SGT的结果显示,二者在3个绿洲的土壤盐分值域范围和土壤盐分空间分布格局相似,纹理信息相对其他3个算法更为丰富。更为重要的是,算法在各个地区的结果都较为稳定。二者相比,SGT验证精度相对最高,其次为RF。  相似文献   

17.
《土壤通报》2015,(1):142-147
以民勤绿洲膜果麻黄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境土壤的盐渍化类型、盐渍化程度及其盐分离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膜果麻黄生境土壤盐渍化程度总体以轻度盐渍化及轻度盐渍化以下为主。在垂直方向上土壤盐渍化程度随土层的加深而加重,土壤盐分含量呈明显的底聚分布特征;在水平方向上,膜果麻黄有一定的聚盐效果。在距膜果麻黄树干30 cm处,剖面0~60 cm土层土壤在轻度盐渍化以下,60~100 cm土层土壤轻度盐渍化;在距膜果麻黄树干60 cm处,剖面0~40 cm土层土壤在轻度盐渍化以下,40~100 cm土层土壤轻度盐渍化;在距膜果麻黄树干90 cm处,剖面0~80cm土层土壤在轻度盐渍化以下,80~100 cm土层土壤轻度盐渍化。而在距膜果麻黄树干30 cm处,0~10 cm土层为亚氯盐渍土,10~40 cm土层为亚硫酸盐渍土,40~80 cm土层为亚氯盐渍土,80~100 cm土层为氯盐渍土;在距膜果麻黄树干60 cm和90 cm处,0~60 cm土层为亚氯盐渍土,60~100 cm土层为氯盐渍土。同时各土层土壤阳离子以Na+为主,占到了对应土层阳离子摩尔质量的47.54%~82.57%;各土层土壤阴离子以Cl-为主,占到了对应土层阴离子摩尔质量的58.65%~84.84%,土壤盐分主要是氯化钠。  相似文献   

18.
土壤盐分类型与含量对土壤生物活性和功能结构多样性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模拟新疆北疆典型硫酸盐盐土,通过设置不同盐分浓度梯度(3、6、10、20和40 g kg-1),研究了土壤5种主要功能酶、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等生物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4种酶对盐分梯度响应非常敏感,其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这3种酶活性与盐分浓度呈负相关,当盐分浓度达到40 g kg-1时,以上3种酶分别较对照降低25.7%、69.6%、30.0%;在3~6 g kg-1盐分浓度范围,多酚氧化酶随盐分浓度而升高,但在10~40 g kg-1时却显著降低,表现出"低盐促进,高盐抑制"的效应;纤维素酶对盐分浓度变化不敏感。土壤盐分与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商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基础呼吸和呼吸商则显著正相关,如40 g kg-1的盐分浓度导致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商分别较对照降低73.0%和69.5%,呼吸商升高了6.4倍。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商和呼吸商等可作为硫酸盐盐土早期预警生物指标。在40 g kg-1的含盐量下土壤生物功能结构明显区别于其他处理,且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环境变量的渭干河-库车河绿洲土壤盐分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土壤属性的数字制图对精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治理至关重要。为了在大尺度上尽可能精确的监测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性,该文使用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方法,结合地形、土壤理化性质和遥感影像数据等16个环境辅助变量,绘制渭干河-库车河绿洲表层土壤盐分分布图。基于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验证模型精度。结果表明:不同方法预测的盐分分布趋势没有显著差异,大体上从研究区的西北向东南部方向增加;结合辅助变量的不同预测方法中,RF方法预测精度最高,R^2为0.74,RMSE和MAE分别为9.07和7.90 mS/cm,说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对区域尺度的土壤盐分进行定量估算;RF方法对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EC)低于2 mS/cm时预测精度最高,RMSE为3.96 mS/cm,很好的削弱了植被覆盖对电导率EC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Located in the inland arid area of central Asia, salt-affected farmlands take up one third of the total irrigated land area in Xinjiang of Northwest China.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il salinity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are fundamental problems challeng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oasis agriculture i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data of 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 measured for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27 representative study areas in the oasis areas of Xinjiang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 and stratification ratio(SR) of TDS were used to describe the lateral and vertical soil salinity variations, respectively. Weekly, monthly,and annual changes in soil salinity were also summariz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p(0–20 cm) soil salinity was highly variable(CV 75%) for most studied areas. Lateral variation of soil salinit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ampling interval; as a result, a maximum sampling interval of 0.9 m was found for reducing evaluation uncertainty. The top 0–20 cm soil salt accounted for about25.2% of the total salt in the 0–100 cm soil profile. The stratification ratio values(the ratio of TDS at the 20–40 cm depth to that at the 0–20 cm depth) were mostly smaller than 1 and on average 0.92, illustrating that the top 0–20 cm soil contained slightly more salt an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salt still existed in subsurface and deep horizons. Irrigation reduced top soil salinity by 0.52 g kg-1, or14.6%, within the first week. On average, the relative range of soil salinity, calculated to indicate monthly changes in soil salinity, was58.2% from May to September. A 27-year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cultivation increased soil salinity by 44.4% at a rate of 0.14 g kg-1year-1. At small spatio-temporal scales, soil salinity variation was mainly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factors, such as irrigation and land use. However, natural factors, including groundwater, topography, and climate conditions, mainly influenced soil salinity variation at large spatio-temporal scales. This study displayed the highly variable nature of soil salinity in space and time. Those driving factor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oasis areas and combating salinization in arid regions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