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武山县浅山半干旱区进行的西葫芦栽培中渗水膜和常规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渗水膜与常规膜的增温效果相同,但渗水膜有明显的增墒和增产效果,渗水膜膜下水分含量较普通膜覆盖平均增加31.4 g/kg,增产17.23%,经济效苴显著,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渗水膜覆盖比普通膜覆盖具有较好的渗水、保水、保温和增产作用。本试验采用渗水膜覆盖、普通膜覆盖和不覆盖三种处理对谷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渗水膜覆盖较普通膜覆盖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1个百分点,较对照增加1.05个百分点;渗水膜覆盖较普通膜覆盖平均增温0.94℃,最高增温为1.4℃;与对照相比,渗水膜覆盖平均增温2.92℃,最高增温为4.2℃;采用渗水膜覆盖,谷子产量较普通膜覆盖增加27.7%,较对照增加34.2%。  相似文献   

3.
南方稻田冬季马铃薯覆盖栽培对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热状况是影响南方稻区冬种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本文研究了露地无覆盖(对照)、稻草、渗水膜、普通膜和黑色膜覆盖处理对土壤水热、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各处理0cm-20 cm土壤温度依次为普通膜>渗水膜>黑色膜>稻草>对照,表明覆盖可提高表层(0cm-20 cm)土壤温度。稻草覆盖处理比对照提高0cm-5 cm土壤含水量5.9%,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3种膜覆盖处理比对照显著降低了0cm-15 cm土壤含水量;各覆盖处理对20cm-25cm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渗水膜覆盖比对照降低0cm-5 cm土壤容重2.0%,稻草覆盖比对照降低了15cm-20 cm土壤容重4.0%。渗水膜覆盖与对照的马铃薯出苗率基本一致,但稻草覆盖使马铃薯出苗率降低21.7%。渗水膜和黑色膜覆盖比对照显著增产22.0%和6.9%,稻草和普通膜减产21.2%和19.5%。渗水膜和黑色膜覆盖比对照提高大薯个数79.0%和31.6%;渗水膜覆盖提高马铃薯块茎商品率44.1%,并提高块茎淀粉含量7.4%。试验表明:南方稻田冬季马铃薯渗水膜覆盖栽培,对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及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具有重要作用,是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6年在静宁县余湾乡韩马村进行了渗水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降水后渗水膜覆盖栽培播种沟和小垄面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21、39 g/kg,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增加23、66 g/kg;渗水膜较普通膜覆盖玉米双穗率提高25%,生物产量(鲜重)提高6.8%,籽粒产量提高4.9%.  相似文献   

5.
地膜玉米不同覆盖方式效果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类型的地膜对旱地玉米进行不同方式覆盖试验,结果表明,黑色膜宽双垄覆盖的玉米经济性状表现最好,折合产量最高,为7 425 kg/hm^2,较普通膜窄平垄覆盖增产25.95%;其次为黑色膜宽平垄覆盖,折合产量为7 380 kg/hm^2,较普通膜窄平垄覆盖增产25.19%;渗水膜宽平垄覆盖折合产量为7 320 kg/hm^2,较普通膜窄平垄覆盖增产24.17%;其余处理较普通膜窄平垄覆盖增产13.74%-18.58%。  相似文献   

6.
在临夏川塬灌区进行的玉米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增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平作覆盖栽培玉米的经济产量、产值和纯收入较半膜垄覆盖栽培(CK)分别增产10.8%、2740.7元/hm^2和2440.7元/hm^2,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其增产机理是全膜平作覆盖栽培较半膜垄覆盖栽培(CK)10cm处土层地温提高0.2℃,0cm~20cm...  相似文献   

7.
玉米全膜覆盖栽培对比试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引大灌区进行的玉米全膜沟播栽培、全膜平播栽培及普通栽培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盖的两种覆膜方式生育期均为140 d,较对照普通栽培提前12 d成熟,20 cm土壤含水量及地下10 cm的温度也较对照高,全膜沟播及全膜平播较对照分别增产28.9%及26.8%,并节约开支497.35元/hm2和214.60元/hm2,全膜沟播是适于高海拔不保灌地区推广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模式对陇西白条党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陇西白条党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幅宽35cm白膜覆盖露头栽培模式和幅宽50 cm白膜覆盖露头栽培模式均能提高陇西白条党参的产量和品质。在抗旱保墒和提升产量品质方面,采用幅宽35cm白膜覆盖露头栽培模式的效果最好,鲜重产量可达5 542.5kg/hm~2,较幅宽50 cm白膜覆盖露头栽培模式增产17.7%,较常规栽培模式增产35.1%;折干比达到2.55∶1,干重产量可达2 173.5kg/hm~2;根长达29.7cm、根粗达1.33cm、鲜根重达18.2 g。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渗水膜覆盖集雨增墒增产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冬小麦进行不同渗水膜覆盖的集雨增墒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幅宽 1.4 0m渗水膜覆盖的小麦全生育期为 2 6 5d ,分别较幅宽 0 .70m渗水膜、0 .70m普通超微膜覆盖和露地对照提前 2、3、7d ;折合产量为4 10 4 .2kg/hm2 ,比 0 .70m渗水膜、0 .70m普通膜覆盖和露地对照分别增产 2 34.4、6 35 .4、937.6kg/hm2 。对土壤水分的测定结果 ,雨后当天 0~ 2 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 ,而雨后 5d、10d、15d均以 1 4 0m渗水膜覆盖的土壤含水量最高 ,说明 1 4 0m渗水膜覆盖具有较好的集雨增墒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膜覆盖种植玉米效益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米采用渗水膜、普膜、降解膜、液膜以及膜侧栽培5种不同地膜覆盖种植,结果表明:渗水膜种植玉米效益最好,渗水、保水、增温效应明显,水分利用率最高,具有增产、增收作用。渗水膜比普膜、降解膜、液膜、膜侧栽培雨后0~60cm土壤含水量依次高1.4、1.6、0.55和0.5个百分点;0~25cm土层地温拔节期日增温3.2℃、2.1℃、3.6℃、4.3℃。渗水膜产量最高,为1326.45kg/hm^2,较普膜、降解膜、液膜、膜侧增产12.78%、15.59%、26.22%、18.88%;渗水膜纯收入为1456.74元/hm^2,较普膜、降解膜、液膜、膜侧增收13.51%、16.77%、29.40%、18.72%。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其土壤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根海  杨晓军  王斌  薛海龙  李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05-6406,6413
[目的]研究旱作农业区垄膜沟种、全膜平作和裸地平作大田玉米产量及其土壤状况特点,为旱作玉米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田试验研究双垄沟种、全膜平作和裸地平作对玉米产量及其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处理后,玉米产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及温度也明显增加,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减少。[结论]在旱作区地膜覆盖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寻求小麦节水栽培的有效调控技术和相应效果,研究了灌水方式与地膜覆盖的不同组合,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穗茎叶等器官绿色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灌和覆膜均可不同程度提高产量,且两个因素相组合效果更显著;20cm和40cm渗灌加覆膜在总耗水量459mm的控制条件下,分别比对照增产20.16%和20.34%;而在有深层水补给的露天条件下,分别增产13.67%和11.11%.不同处理对穗、茎和叶器官绿色面积及其比例也产生显著影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开花期非叶绿色光合器官占总绿色面积的比例在60.84%-64.53%之间.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宜建水甸尾乡马铃薯的种植模式,为大面积推广及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依据。用西南地区品种‘合作88’与云南农业大学薯类研究所引进的栽培品种‘青薯9号’,研究了不同品种早春马铃薯对不同种植模式(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大垄双行滴灌、大垄双行覆白膜、大垄双行、大垄双行稻草包芯、大垄双行覆黑膜、常规栽培)的响应。结果显示,品种、种植模式及其两者互作对马铃薯的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大垄双行覆黑膜下马铃薯的株高最低:‘合作88’株高为44.6 cm、产量为6.48 t/hm2,‘青薯9号’株高为41.4 cm、产量7.89 t/hm2;当地常规栽培下马铃薯的主茎数最多:‘合作88’为7.7个,‘青薯9号’为6.9个;对同一种植模式而言,‘合作88’马铃薯的株高和茎粗均优于‘青薯9号’,而在主茎数和产量特性方面品种间没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大垄双行覆白膜‘合作88’马铃薯的产量最高为20.69 t/hm2,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青薯9号’马铃薯的产量最高为23.53 t/hm2。因此,在建水县甸尾乡试验区,‘合作88’最佳的种植模式是大垄双行覆白膜,‘青薯9号’最适宜的种植模式是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  相似文献   

14.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耗水量增加99.6%~100.5%,产量提高67.9%~71.0%,水分利用率达到13.84~21.76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地膜覆盖材料对旱区谷子的增产效果和机理,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地膜覆盖(白色聚乙烯地膜(WP)、白色可降解地膜(WD)和黑色可降解地膜(BD))对土壤水温、谷子叶片和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CK,露地)相比,各覆膜处理均使0~20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0~100cm土层的蓄水保墒能力有所增加。其中WP处理的地温日较差最大,增温效应最明显,WD、BD处理依次减弱。WP处理的0~20cm土层保水效果最好。各覆膜处理均使谷子生育前期0~100cm土层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为谷子的需水关键期提供了保障。2)各覆膜处理均较CK使谷子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其中,BD处理的叶片和群体水分利用效率表现最佳,WD较WP处理水分利用表现略差。3)各覆膜处理较CK均使谷子产量显著提高。BD处理产量最高,WP与WD处理产量相当。4)各覆膜处理中,BD处理的杂草防除效果最优,WP与WD处理效果相当。综上,在谷子田间生产中,黑色、白色可降解地膜具有替代普通聚乙烯地膜的可行性,黑色可降解地膜在水分利用和杂草防除方面表现更优。  相似文献   

16.
运城地区地膜小麦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3年研究资料表明,小麦地膜覆盖,发挥了以节水效应为主导的增温效应、光能效应和促根效应,因而植株表现为生理功能增强,生育进程加快,灌浆速度提高,粒重增加,穗粒数增多,根系扩大,根际土壤微生物增多。采用覆膜穴播的方式,在旱地,较对照增产小麦856.5kg/hm2,增产率为21.1%,小麦耗水量0.926mm/kg,较对照减少16.7%;在水地,较传统对照增产小麦342-417kg/hm2,增产率为7.7%-11.1%。  相似文献   

17.
宁南半干旱地区豌豆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南旱作农业区用豌豆进行的田间试验表明:采用微集水种植方式,豌豆耗水量增加96.5%-114.9%,产量提高48.4%-90.2%,水分利用效率达4.55-8.63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集水种植技术是提高半干旱地区降水利用率的有效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不同地膜与不同覆盖方式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不同地膜和不同覆盖方式马铃薯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旱地栽培马铃薯覆膜以秋季黑色全膜沟播抗旱保苗效果最好,出苗率最高,为98%;秋覆黑色全膜与对照相比,出苗期0~60cm土壤水分含量高7.4%,降水利用率高9.8%,水分生产效率高18.0kg/(mm·hm^2),有利于马铃薯出苗,提高了抗旱能力。从不同覆膜方式看,抗旱节水增产的顺序是:秋季全膜〉早春全膜〉秋季半膜〉播期全膜〉早春半膜〉播期半膜〉露地。以秋季黑色全膜产量最高,单产18811.5kg/hm^2.比对照增产55.19%;其次为秋季白全膜,单产17409.96kg/hm2,比对照增产43.63%;产量最低的为播期白半膜,单产13394.1kg/hm^2,比对照增产10.5%。从产值和纯收入来看,马铃薯覆盖黑色地膜的产值和收入明显高于白色膜,全膜覆盖高于半膜覆盖。秋季黑色全膜还和白色全膜别较露地增加纯收入15893.29元/hm^2和12249.17元/hm^2,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建议在马铃薯覆膜栽培上,重点选用黑色地膜覆盖,促进马铃薯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9.
覆草覆膜栽培谷子灌浆期籽粒蔗糖及淀粉积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谷丰88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水平80kg/hm2和基本苗120万~130万株/hm2下,覆草栽培、覆膜盖模式研究灌浆期谷子籽粒糖类累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籽粒灌浆期(花后14d),在覆草栽培和覆膜条件下,可溶性总糖分别比对照下降了5%和17%;蔗糖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2%和0.20%;淀粉分别比对照上升了6%和11%。表明在覆草和覆膜下谷子器官中可溶性总糖、蔗糖降解,快速积累淀粉,为最终实现较高的粒重和产量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食品结构的变化,山区、半山区人民迫切要求吃大米.但是,这些地方水利条件较差,水稻旱种能否成为节水种稻新技术?利用地膜覆盖旱种水稻能否获得增产?1982年作者开始进行杂交水稻旱种地膜覆盖育苗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得出:地膜覆盖育苗可以改变杂交水稻旱种的土壤环境条件,促进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获得早熟增产效果.杂交水稻旱种地膜覆盖育苗是增温、保水、早熟、增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