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马铃薯钾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马铃薯各器官中钾素(K2O)浓度始终以茎秆中最高,表明作为运输器官的地上茎需要更多的钾离子。马铃薯对钾素(K2O)的吸收速率呈双峰曲线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块茎增长初期和淀粉积累期,且以淀粉积累期的吸收速率为最高,这与块茎的生育代谢规律一致。降低密度、增施氮、磷、钾肥可提高各器官中钾的含量和钾的积累量,尤其是增施磷肥。马铃薯钾素(K2O)积累量在淀粉积累期达到峰值,在块茎形成期以前,叶片中钾素(K2O)的分配率最高;块茎形成后,地上茎中的K2O的分配率始终高于叶片,这有利于保持地上茎的高效运输、直立与抗性;块茎形成后,K2O的分配率逐渐增加,对于块茎体积的增长和淀粉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克新 1号和夏坡蒂原种为材料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测定 ,对生育期间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变化与各器官含磷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随生育进程逐渐减少 ;品种之间各器官含P量与块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增施磷肥可显著提高各器官含磷量 ,从而有利于块茎还原糖含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在不同密度及施肥处理下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双峰曲线变化 ,峰值分别出现在块茎形成期和淀粉积累期 ;增施氮、磷、钾肥 ,尤其是氮、磷肥 ,可以提高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 ,防止叶片的早衰 ,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 ,使马铃薯群体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 ,是获得马铃薯高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氮素营养状况的SPAD仪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为材料,研究了叶片SPAD值、叶片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块茎产量随供氮水平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旨在为使用叶绿素仪进行马铃薯无损伤氮素诊断和推荐施肥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从马铃薯苗期到块茎淀粉积累各个生育阶段叶片的SPAD测定值均与马铃薯叶片含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苗期外,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的马铃薯叶片含氮量和叶片SPAD值随土壤施氮量的变化均表现为线形加平台的模式。因此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后叶片的SPAD读数可揭示马铃薯的氮素营养状况。统计分析结果还表明,叶片SPAD值与块茎相对产量呈线形加平台的数量关系模式,据此确定了应用叶绿素仪SPAD-502进行马铃薯推荐施肥的SPAD临界值为块茎形成期47.3、块茎膨大期45.1、淀粉积累期40.2。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施肥肥效及养分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对6年14项次的马铃薯氮磷钾肥肥效试验,研究了施用氮磷钾化肥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肥料利用率和施肥对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N)平均增产21.3%,每千克N增产马铃薯37.9kg;增施磷肥(P2O5)增产18.4%,每千克P2O5增产马铃薯51.8kg;增施钾肥(K2O)平均增产15.3%,每千克K2O增产马铃薯35.9kg。总的增产效果:氮肥>磷肥>钾肥。14项次试验中增施氮肥的肥料利用率(N)为24.3%~45.2%,平均32.9%;增施磷肥的肥料利用率(P2O5)为7.5%~20.9%,平均14.8%。增施钾肥的肥料利用率(K2O)为38.3%~92.6%,平均49.8%。平均生产1t马铃薯吸收N为6.15kg,吸收P2O5为1.36kg,吸收K2O为6.17kg。马铃薯淀粉含量旱地明显大于水浇地。减N处理马铃薯淀粉含量最高,其次是NPK配合处理。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高淀粉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淀粉含量是马铃薯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人们从多方面开展了提高马铃薯淀粉含量的研究。有利于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的增加的因素或措施包括:马铃薯淀粉积累期,温度下降较慢,昼夜温差大,较长的日照时数;结薯中后期和淀粉积累初期,土壤湿度维持在80%左右;适宜的栽培密度;生育中后期叶柄较高的氮、磷、钾的含量;马铃薯叶片及茎秆较高的干物率、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此外,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速度与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呈正相关,与蔗糖转化酶活性呈负相关,AGPase是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合成的限速酶。马铃薯叶片及块茎ABA含量与块茎中淀粉的不断积累过程相一致,而GA3、IAA对茎叶的生长和块茎的增大有一定促进,但对淀粉的积累可能有抑制。  相似文献   

7.
以内薯7号和克新1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品种3个施肥处理二裂式裂区试验设计,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测定,对生育期间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与叶片、茎秆干物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在块茎形成时便表现出品种特性;块茎淀粉含量与叶片、茎秆干物率呈显著正相关;增施肥料可降低茎秆干物率和块茎淀粉含量,影响马铃薯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8.
氮素形态与马铃薯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对马铃薯块茎硝酸盐含量、淀粉、蛋白质及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内硝酸盐含量从块茎形成期到成熟收获期是逐渐降低的。使用铵态氮肥并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可以显著地抑制马铃薯块茎硝酸盐的积累;与硝酸盐含量变化相似,从块茎形成期到收获期蛋白质含量也逐渐降低,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铵态氮添加双氰胺处理可降低块茎还原糖含量。虽然马铃薯被认为是喜硝作物,但本研究表明,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不仅没有造成马铃薯产量的显著差异,而且块茎内淀粉含量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高淀粉品种晋薯2号、中淀粉品种内薯3号和低淀粉品种紫花白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小区试验.在生育期间,从植株茎叶淀粉含量、单株叶面积、单株干物重、单株茎数和块茎数等方面与块茎淀粉含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结果:(1)叶片和茎秆中的淀粉含量与块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因此,生育前中期叶片和生育中后期茎秆的淀粉含量,可做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的生理指标和品质预测的依据;(2)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重始终与块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因此,单株最大叶面积和任何生育时期的单株干物重,均可做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和品质预测的生理指标;(3)单株茎数、单株块茎数与块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故单株茎数、单株块茎数可做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的重要生理指标和品质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生长发育可分为三个时期:(1)茎叶重增长期;(2)茎叶重和块茎重增长期;(3)茎叶重减少、块茎重增长期。随着块茎的膨大,除淀粉外还积累大量的氮(蛋白质和酰胺)(井上等,1984;大崎等,1988),所以块茎膨大期分配给茎叶的光合产物和氮的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块茎中糖的分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块茎中糖的分级康玉林,东惠茹,徐利群(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100081)马铃薯块茎中碳水化合物可分为淀粉、非淀粉性多糖和糖(蔗糖和还原糖),其中淀粉占块茎干物重的60%~80%,非淀粉性多糖占5.6%左右,蔗糖和还原糖则分别占干基的0.25...  相似文献   

12.
<正> 马铃薯在我国各省区均有栽培,全国栽培面积居世界第二位。马铃薯的产量高,用途广,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比其它禾谷类作物高2~4倍。马铃薯块茎中除含丰富的淀粉外,还含有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和矿物质,所以马铃薯既是蔬菜又是粮食。在工业上利用马铃薯块茎所含的淀粉可制造多种产品。在我国北方,由于马铃薯耐贮藏,又是人  相似文献   

13.
利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因素对‘渝马铃薯3号’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高产栽培最佳模型,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渝马铃薯3号’正交试验各处理在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商品薯数比和商品薯重比4个性状间无明显差异,在株高和单株块茎重间差异明显;密度间、施氮量间株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磷量和施钾量间株高无显著差异;密度越大,株高越低,氮肥用量越高,株高越高。单株块茎重除密度间差异显著外,氮磷钾因素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密度4 000株/667m~2和氮肥用量10 kg/667m~2时的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钾肥用量11 kg/667m~2时单株块茎重最高。‘渝马铃薯3号’高产栽培最佳组合为T5处理,即密度4 000株/667m~2、施氮量10 kg/667m~2、施磷量6 kg/667m~2、施钾量为11 kg/667m~2时,‘渝马铃薯3号’鲜薯产量可达2 508 kg/667m~2。  相似文献   

14.
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块茎大小与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同一地点以不同高淀粉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 ,对各品种的总块茎产量、不同级别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单位面积上淀粉产量取决于总块茎产量和淀粉含量。不同大小块茎的淀粉含量受品种影响较大 ,有些品种各级别块茎的淀粉含量相对一致 ,有些品种的差异则较大。分别测定不同级别块茎淀粉含量 ,用加权平均方法得到某品种的淀粉含量 ,比随机取样得到的淀粉含量更准确  相似文献   

15.
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块茎大小与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同一地点以不同高淀粉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各品种的总块茎产量、不同级别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单位面积上淀粉产量取决于总块茎产量和淀粉含量。不同大小块茎的淀粉含量受品种影响较大,有些品种各级别块茎的淀粉含量相对一致,有些品种的差异则较大。分别测定不同级别块茎淀粉含量,用加权平均方法得到某品种的淀粉含量,比随机取样得到的淀粉含量更准确。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铃薯》2015,(5):278-282
为了确定陇中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氯化钾的合理用量,于2010年在甘肃兰州和定西两地进行了不同氯化钾施用量试验,测定了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烂薯率和薯块产量,分析了不同用量下马铃薯品质。结果表明,在施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的基础上,K2O用量在0~84 kg/hm2的范围内,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增加,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和还原糖含量不断提高,而烂薯率明显减小,维生素C含量不断下降;且在钾肥施入量为84 kg/hm2时,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含量最高,而烂薯率最低。因此,甘肃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在施纯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条件下,氯化钾适宜用量为K2O 36~84 kg/hm2。  相似文献   

17.
钾肥对鲜食型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使用不同用量的钾肥,研究不同用量K肥对鲜食型马铃薯植株性状、块茎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07~2008年,在张掖绿洲灌溉农业区灌漠土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K肥用量的增加,马铃薯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和块茎粗淀粉、蛋白质、干物质、维生素C含量增加,K肥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则下降;增施K肥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马铃薯的产量随K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K肥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则递减;马铃薯在K肥适宜用量为180kg·hm-2时,其产量最高,块茎还原糖含量最低,综合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测定方法对马铃薯块茎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采用单一曲线法、双波长法和混合曲线法(对照)测定马铃薯品种‘克新22号’的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单一曲线法测定结果偏高,与标准方法测定值比较差异显著;双波长法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定值差异不显著,且变异系数小,回收率好。因此,除国家标准方法之外,双波长法也适合测定马铃薯块茎直链淀粉含量。这一研究结论将为选择合适的马铃薯块茎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提供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高淀粉品种晋薯2号、中淀粉品种内薯3号和低淀粉品种紫花白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小区试验,在生育期间从还原糖和可溶性糖的代谢与块茎淀粉含量积累变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结果:(1)块茎淀粉含量的积累变化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做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和品质预测的重要生理指标;(2)块茎淀粉含量积累变化与叶片还原糖含量变化呈正相关,故叶片还原糖含量亦可做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和品质预测的生理指标;(3)块茎淀粉含量积累变化与茎秆、块茎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变化相关性不强,但生育后期与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无机磷是马铃薯生长和块茎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广泛参与了遗传物质和生物膜的构成、能量转化以及代谢调控等过程,对马铃薯茎叶生长和块茎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的磷含量会明显影响马铃薯的发育,且在不同遗传特性的马铃薯品种间存在磷效率差异.为了保证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的稳定,磷肥在马铃薯种植业中被大量使用.然而,磷肥的过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