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陶道穴(DU13)是督脉在上背部的穴位,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针灸甲乙经》记载此穴在大椎节下间。穴名的“陶”,金玉之属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道,通行的道路也。该穴在大椎穴[1]与身柱穴[2](第三胸椎棘突下)之间,阳气强劲充足,意指督脉阳气在此有温煦机体,循督脉道路上下而行,并四散阳气。  相似文献   

2.
正中极穴Zhōng jí(RN3)属任脉的经穴,是膀胱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中极为经穴名。别名气原,玉泉,膀胱募,气鱼。穴名的中即中间之意,位于下腹部人体正中线上;极即最也,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间,故名中极。中极穴主要用于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1定位与取穴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耻骨  相似文献   

3.
天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头部的经穴.该穴始见于<灵枢.本输>篇.<穴名释义>载: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擎天之柱,穴在项部方肌起始部,天柱骨之两旁,故名天柱.释义为:"天",指上部,人体头部;"柱",楹意,指支柱,喻人体之颈项.该穴位于项部斜方肌起始部,天柱骨(颈椎骨)上端,支撑头颅,意示擎天之柱而名.  相似文献   

4.
期门穴(LR14)属足厥阴肝经的经穴,为肝之募穴,别名:肝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为肝乘脾也,名日纵,刺期门”。可治疗胸胁胀痛、腹胀、呕吐、呃逆、吐酸、乳痈、奔豚气等肝胃病证。肝藏血,又有血仓期门穴之称。气血的疏泄有赖肝脏功能的条达,人体气机失于条达,则血瘀气滞常有发生,其中以肝脾肿大、胁肋疼痛为首。  相似文献   

5.
<正>云门穴(LU2)为手太阴肺经行走于胸前部的一个经穴,属于手太阴肺经脉气所发,内应上焦之肺气,为肺气出入之门户,肺气如云,故名云门穴。云即云雾,指脉气,为流动的气体,门即门户,云门穴为肺经气血部散的门户,也是肺脏及其经脉与外界交换的一个重要门户。肺经气血从云门穴而出,似天气云雾一样,遍布周身,滋养万物。《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为云,云出天气,天气通于肺。”《灵枢·五邪》:“邪在肺,上气喘,  相似文献   

6.
<正>次髎穴(BL 32)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联合骶部双侧上髂、中髎及下髎统称为八髎穴。八髎最早记载于《素问·骨空论篇》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次髎一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该穴有理下焦,健腰腿之功。临床对于骨骼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及泌尿系统有较好的疗效。1穴名释义次,有位次、顺序之义,与上髂穴相对的第二位穴所以称为次~([1])。《奇经八脉考·释音》:髎、音廖,  相似文献   

7.
<正>丰隆(ST40)为经穴名,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首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元·王国瑞《玉龙歌》:痰多宜向丰隆寻,明·楼英《医学纲目》指出:风痰头痛,丰隆五分,灸亦得。诸痰为病,头风喘嗽,一切痰饮,取丰隆、中脘;《备急于金方》:丰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其具有通经活络、祛湿化痰、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被古今医学大家公认为治痰要穴。痰乃是水液代谢障碍后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的因素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根结》: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  相似文献   

8.
外关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关穴(SJ5)属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出自《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外关是三焦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阳维脉主要维系、联络三阳经,主一身之表,外关穴也是以治表证为主.本穴为临床常用穴,单用或配合它穴应用均可,常配合足临泣穴,上下相配,主治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9.
正中脘穴(RN12),位于胸腹前正中部,属任脉之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较多。《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胃腕(《经穴汇解》)、胃募(《千金翼方》)。[1]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也是交会穴,是任脉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  相似文献   

10.
带脉穴(GB26),属足少阳胆经穴位,为足少阳胆经和带脉之交会穴,本穴最早见于《灵枢·癫狂》: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腧.该穴有调经止带,温补下焦之功,临床应用十分广泛.1 穴名释义带脉的带,《说文》,带,绅也.男子系带,女子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意指佩带,在此指带脉.脉,指经脉,《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此穴在肚脐外侧,当带脉之所过,与衣带所系之处,带脉在人身匝腰1周,约束诸经,如束带然,故名为带脉.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本穴既可统束诸经脉,又可治带下病,故名.  相似文献   

11.
定喘穴(EX-B1):又名喘息穴、治喘穴,属经外奇穴的背郎穴.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该穴有平定喘息的功效,故名为"定喘".本穴并不归入经络穴位中,属奇穴,有奇特的效应.在人体背部上端,与肺的关系密切,治疗肺系疾病,特别是哮喘疗效显著,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腹结穴(SP14),属足太阴脾经穴位。别名:腹屈、肠窟、肠屈、临窟、长窟、肠窝、肠结、阳窟。本穴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自《备急千金要方》后以腹结作为正名[1]。《说文通训定声》记载:"腹,脐上下两旁也。"《急救篇》注:腹,肚之总名也。《素问·评热病论》曰:"腹者,至阴之所居。"《说文》认为:"结,缔也,从系吉声。"周与嗣的《千字文》写到:"露结为霜,有凝结之义。"腹结穴在脐中旁开4寸,大横穴(脐  相似文献   

13.
风门穴(BL12)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别名:热府;又有左为风门,右为热府之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会元针灸学》)."穴在第二椎下两旁,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鹤顶(EX-LE2)穴属经外奇穴。临床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病变,腿足无力。此穴在膝关节髌骨上缘正中凹陷中,髌骨外形与鹤的头顶看起来相似,该穴又位于此顶端,故称为鹤顶穴。1定位与取穴鹤顶穴位于髌骨尖端上方、髌骨中点向上1寸,或是髌骨上缘中点上方凹陷处取穴。曲膝90°时,髌骨上缘下中央即是该穴(见图1、2)。  相似文献   

15.
<正>中魁穴(Ex-UE4),经外奇穴名。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牙痛阵阵痛相煎,针灸还须觅二间,翻呕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看看”,二间是指二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位于手食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凹陷处。穴名释义:以其位置而言,中为中间,正中之意;魁为首,或第一之意,首为阳,故为阳侧。因中魁穴位于中指背侧第二指关节处,握拳屈指即为手指最高点,为其他四指之魁首,故名之。  相似文献   

16.
中渚穴,别名下都,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属五输穴之一的三焦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该穴的穴性属木.出自《灵枢·本输》.穴名的"中",中间之意;"渚"指水间小洲,"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故名中渚"(《子午流注说难》).本穴居手掌两骨之间,脉气至此输注流连,其势较缓,如江中逢舟,故名.在蜂针疗法中,该穴应用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17.
<正>曲泉穴(LR8),属足厥阴肝经穴位,为足厥阴肝经合穴,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此处所说辅骨实指下肢的胫骨,大筋应该是:半膜肌、半腱肌止点。该穴有调经止带,利尿通淋,活血止痛之功,在蜂针疗法中,该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1穴名释义曲泉穴属足厥阴肝经,为本经五输穴之一的合穴,是肝经气血汇集之处;该穴五行属水。曲同屈,隐秘也,穴位于膝部形曲;泉,泉水也。穴在膝内侧  相似文献   

18.
正列缺(LU7)穴位于前臂远端,属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从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据《针灸穴名释义》: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1经穴定位列缺穴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见图1。另有一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见图2。  相似文献   

19.
八风穴(EX-LE10)属经外奇穴,又名"阴独八穴"《针灸集成》、"八冲"《曹氏灸经》.出自《素问·刺疟》篇:"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当时是有位无名.  相似文献   

20.
悬钟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悬钟穴(GB39)属足少阳胆经下肢的经穴,一名绝骨,系足三阳之大络,是八会穴之一的髓会。该穴归属胆经,此经循人体两侧向下垂行,尚未及于足,有如悬象,故名悬钟。绝骨指绝骨穴的部位,相当于腓骨下端,内髁上端的部分,《难经》曰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