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探讨尖锥额野螟卵和幼虫生长发育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在室内利用人工气候箱,分别对17,21,25,29,33℃条件下卵及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及幼虫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锥额野螟在17~33℃的温度范围内,卵及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卵及各龄幼虫的发育速率进行模拟分析,两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出环境温度与卵及各龄幼虫发育速度的关系。温度对尖锥额野螟各龄幼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33℃高温下其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温度处理,不利于尖锥额野螟幼虫的生长发育。综合各温度下幼虫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其适宜环境温度应为25~29℃。尖锥额野螟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82℃,有效积温为63.54℃·d,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89℃,有效积温为276.50℃·d。  相似文献   

2.
为大豆田间大造桥虫发生危害的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以大豆为寄主食料,研究了22、25、28、31、34℃共5个温度处理对大造桥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成虫繁殖的影响,测算了各虫态的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22~31℃范围内,各虫态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且卵、幼虫、预蛹及蛹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34℃高温对卵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1~5龄幼虫可以正常发育,但6龄幼虫无法存活;卵在22~28℃时孵化率均在98%以上,幼虫及蛹的存活率均在28℃时最高。大造桥虫卵、幼虫和预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68,9.10和10.97℃,有效积温分别为88.96,333.41和33.97日·度。成虫单雌产卵量在31℃时最高为754.83粒,28℃时次之为726.28粒。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温度对大豆主要害虫豆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大豆叶片为主要寄主饲料,研究了19,22,25,28,31℃共5个恒温处理对豆卷叶螟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31℃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豆卷叶螟卵、幼虫、蛹、成虫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89,10.90,11.18,19.57和13.49℃,有效积温依次为75.16,193.39,98.59,48.34和431.04 d·℃。豆卷叶螟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veyⅢ型,表现为卵期的高死亡率。这些结果为豆卷叶螟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外观察法和最小二乘法研究胶刺蛾(Chalcocelis albigutataSnellen)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胶刺蛾以幼虫危害油茶叶片,老熟幼虫在叶面处结茧化蛹,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以第4代蛹越冬;幼虫共5龄,在25℃下,该虫的世代历期为(89.8±2.3)d;成虫具有正趋性,雌虫平均寿命5.8 d,雄虫平均寿命4.3 d,平均每雌产卵117.5粒,林间性比为1.32∶1(♀∶♂);不同温度对胶刺蛾各虫态及世代的发育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且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胶刺蛾的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17、7.07、6.26℃,有效积温分别为87.09、650.19、508.0日度,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17℃,有效积温为1373.77日度。  相似文献   

5.
朱俊庆  商建农 《茶叶》1991,17(4):25-28
在自然变温条件下测定结果,茶黑毒蛾卵的发育起点温度8.29±0.57(℃),有效积温常数 K=136.00±6.08(日度);幼虫发育起点温度6.20±2.00(℃),K=435.91±60.47(日度);茧—蛹发育起点温度4.93±1.32(℃),K=226.33±16.46(日度);成虫发育起点温度2.19±7.79(℃),K=167.79±60.19(日度),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6.33±2.42(℃),K=857.6±51.65(日度)。根据历年旬平均气温测试,在浙江余杭年有效积温3643.62(日度),Ni=4.25,即年发生4代,个别年份可能出现不完全的5代,预测与实测相符。  相似文献   

6.
从野外采集红珠凤蝶的老熟幼虫,进行室内繁殖以及室内室外饲养,对卵、幼虫各龄期、蛹以及成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幼虫各个龄期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探究了温度对红珠凤蝶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的影响,并计算出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1)红珠凤蝶在长沙地区1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2)幼虫各个龄期的头宽、体长以及形态特征有差异;(3)25±1℃温度条件下,红珠凤蝶完成一代的历期为49.3 d,此时卵的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有最高值,分别为98.2%和96.8%;(4)发育起点温度,卵5.9±1.8℃,幼虫9.8±2.0℃,蛹5.7±1.6℃,总有效积温664.0℃,最适发育温度25℃。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莲雾毒蛾实验种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莲雾毒蛾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莲雾毒蛾各虫态的存活状况,并就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产卵量和种群趋势指数等指标与温度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莲雾毒蛾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9.83℃,有效积温为810.48日度;该虫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产卵量与温度的关系均能较好的拟合抛物曲线,其回归关系分别为:SE=-7.7966+0.7612X-0.0164X2;SL=-0.0067X2+0.3053X-3.0686和E=-6.7819X2+310.66X-3197.2。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柑桔褐带卷蛾的人工饲养,得到其发育的历程,通过计算:卵期发育起点温度10.8℃,有效积温73.5日度;幼虫发育起点温度为9.55℃,有效积温486.2日度;蛹期发育起点温度12.6℃,有效积温104.3日度;成虫发育起点温度19.0℃,有效积温22.7日度;整个生活史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3℃,有效积温704日度,通过相关系数的测验,证实了发育速率与温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在5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大豆蚜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大豆蚜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若虫发育明显受到低温抑制。10℃下发育历期最长为22.08d,15、20、25、30℃分别为14.04,10.67,9.92和6.71d。相对低温同时也抑制大豆蚜繁殖能力,10℃下平均产仔量和日产仔量均为最小,分别为15.73头和1.23头/d。 20和25℃下大豆蚜繁殖力较强,平均每天产仔量分别为27.87和27.36头。通过直线回归分析,得出大豆蚜1龄若虫发育起点温度最高为2.0268℃,有效积温为38.4216日度,大豆蚜世代发育的起点温度为1.6587℃,有效积温为202.7879日度。  相似文献   

10.
温湿度对茶小卷叶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汉鹊 《茶叶科学》1986,6(1):35-40
研究结果表明,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卵期发育起点 C=9.57±0.64(℃),有效积温常数 K=110.08±4.29(日度),预测式:N=(110.08±4.29)/(T-(9.57±0.64));幼虫期 C=4.94±2.48(℃),K=450.75±54.70(日度),N=(450.75±54.70)/(T-(4.94±2.48));蛹期 C=8.0±1.15(℃),K=130.83±8.58(日度),N=(130.8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