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2013,(4):232-238
花色苷是植物中一类由花青素与单糖结合形成糖苷类物质,因其抗氧化功能而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马铃薯花色苷在薯皮、薯肉、匍匐茎、花、根、茎、叶中均有分布,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液泡中。研究表明,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中花青素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主要有6种:天竺葵素、矢车菊素、芍药色素、飞燕草素、锦葵色素和矮牵牛素。目前,花色苷合成途径已经清楚,其中涉及两类基因:一类是结构基因,其编码生物合成途径中所需的酶;另一类是调节基因,其编码的转录因子调控结构基因表达的强度和程度,影响花色苷的时空积累。该综述对马铃薯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克隆、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彩色薯的育种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分光色差计测定了文心兰唇瓣的花色表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唇瓣中类黄酮色素的组成,探讨了花色表型与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文心兰唇瓣花色主要集中在紫红色和黄色区域,唇瓣中总花青素苷和总黄酮含量与花色的明度L*和色相b*值呈显著负相关.此外,从文心兰唇瓣中共检测出5种花青素苷(为矢车菊素和芍药花素的糖苷)和23种黄酮和黄酮醇苷(苷元有木犀草素、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金圣草黄素5种),在黄色和橙色唇瓣中几乎检测不到类黄酮成分,可见类黄酮色素主要对除黄色和橙色外的文心兰花色有贡献.  相似文献   

3.
【目的】剖析红米水稻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遗传效应,为高营养价值红米杂交稻的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8个红米恢复系为父本,6个不育系为母本,配制48个杂交组合为遗传材料,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红米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遗传相关及其与环境互作。【结果】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其中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总狭义遗传率高,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低代选择有效;花色苷以显性效应为主,适宜中、高世代选择。这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原花青素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小,稳定性好,以此为选择指标可有效提高其他3种成分,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高温有利红米水稻杂种后代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积累,提高群体杂种优势。此外,提高不育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有利于培育高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的杂交后代;恢复系18Rr174、18Rr175可有效提高后代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且受环境影响小。【结论】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可有效预测亲本抗氧化...  相似文献   

4.
以刺葡萄红色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ALA处理对刺葡萄愈伤组织生物量及主要抗氧化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积累量的影响,明确ALA与刺葡萄愈伤组织生长、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合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低浓度(0.05~1.0 mg/L)ALA可促进刺葡萄愈伤组织生长,显著增加刺葡萄愈伤组织的生物量;同时,中低浓度ALA能显著增加刺葡萄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含量;高浓度(2.0~5.0 mg/L)ALA会抑制刺葡萄愈伤组织生长,并最终导致褐变死亡;刺葡萄愈伤组织主要抗氧化物质积累也存在显著的培养阶段差异,在ALA最适浓度0.05 mg/L时,刺葡萄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可达272.48 μg/g(培养45 d)、花色苷含量最高达107.24 μg/g(培养35 d)、原花青素含量最高达1630.16 μg/g(培养45 d)。由结果可知,ALA可以定向调控刺葡萄愈伤组织细胞中主要抗氧化物质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5.
高晨曦  黄艳  孙威江 《茶叶科学》2020,40(4):441-453
原花青素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多酚类物质,也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近年来茶叶中含有的原花青素类物质(Proanthocyanidins,PAs)受到广泛关注。对茶树中原花青素类物质的研究有助于推进茶树生长过程中多酚类代谢途径研究,在茶叶生物化学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原花青素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原花青素与花青素的关系、茶叶中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缩合机理、茶叶中原花青素的类型,以及在茶叶中的含量差异和应用现状,并探讨其研究利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3个酿酒葡萄品种(美乐、品丽珠、赤霞珠)不同品系及同一品系(赤霞珠338)不同定植地点葡萄果皮中的花色苷种类与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品系之间花色苷种类相似,但花色苷含量有所差异,差异程度取决于葡萄品种;‘美乐348’总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美乐181’,且其花翠素类花色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品系,品系间大部分花色苷含量差异显著;尽管‘品丽珠’和‘赤霞珠’各品系在花色苷总量和花翠素类花色苷上没有明显差异,但这2个品种的品系之间有少数基本花色苷含量呈现显著性差异;同一品系不同定植地点,果实花色苷总量和组成比例都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说明果实中各种花色苷组成比例既依赖于品种,也受品系和产地的影响,且产地因素的影响大于品系。  相似文献   

7.
花色苷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茶树紫色芽叶中富含花色苷。本文综述了花色苷的代谢生理、环境影响因素、化学组分、提制技术、分析检测方法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茶树紫色芽叶及其花色苷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芙蓉李’是南方种植面积大、鲜食与加工兼用的优良李品种。本研究以‘芙蓉李’为材料,研究温度、pH、光照、金属离子、氧化还原剂等理化因子对‘芙蓉李’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芙蓉李’花色苷在60 ℃、2 h以内比较稳定;pH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并在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但光照能加速花色苷的降解;金属离子中K +和Fe 3+可增强花色苷的稳定性,而Al 3+会使花色苷的稳定性下降;‘芙蓉李’花色苷耐氧化性、还原性差。  相似文献   

9.
茶叶中花青素类物质研究展望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结合植物花青素类物质的组成与特性,生物合成途径,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茶叶中花青素类物质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茶叶中花青素类组分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与抗氧化剂,在食品、医疗、保健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茶树紫芽作为一种高花青素含量的特异性茶树资源,其创新利用研究逐渐深入,特色紫芽茶树品种的选育和高花青素茶叶产品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茶树紫芽花青素的结构性质、代谢途径、提取工艺和功能作用等,以期为茶叶紫芽花青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