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整个贵州大的生态背景以及近几年贵州茶叶蓬勃发展的大趋势着手,首先肯定了发展生态观光茶园的现实意义"确保品质、增加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后引入红枫山韵的具体实例,对其当前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影响生态观光茶园发展的障碍与困境,并从生态、景观、观光等角度给出具体的可实施性的建议。对贵州今后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江平 《茶业通报》2014,(1):17-18
通过对九华山生态园区建设的规划与实践,强调主体工程建设"五园一体"的相融性,配套工程建设的协调性,园区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国家生态示范区或国家风景名胜区生态茶园建设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贵州生态茶园与茶叶农药残留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贵州生态茶园、茶叶农残现状,为茶叶农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文献报道和研究实践,分析贵州生态茶园与茶叶农药残留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贵州茶叶农残合格率稳中转好,维持在99%以上;贵州名优茶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好、生态茶园多的地区;生态茶园在病虫害防治上可以间接减少茶叶农残。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生态茶园与茶叶农药残留息息相关,建设生态茶园是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浅淡生态茶园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云强 《茶业通报》2005,27(4):157-158
本文从生态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我省生态茶园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围绕生态茶园的特点,就当前我省茶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以及今后关于生态茶园建设方面提出了几点设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山东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茶园建设是有机、无公害茶生产的基础。作者通过对山东茶区土壤、空气、水质的调查分析,认为在山东主茶区发展生态茶园是可行的,并从防护林建设、茶园施肥、幼苗期茶园间作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山东生态条件下,生态茶园建设的初步模式,为山东生态茶园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茶树的生长特性提出了生态茶园的建设策略,并对生态茶园建设的关键技术开展简要分析和探讨。生态茶园建设应遵循谨慎再造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循序发展原则,做到合理选择发展区域、严格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实施茶园间作套种、科学合理施用肥料、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相似文献   

7.
霍山县玉锦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开展茶-禽生态种养示范推广,通过在成年茶园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鹅,利用鹅取食茶园中的杂草,达到控制茶园杂草生长目的。同时结合茶园管理,推广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实现茶园绿色生产,达到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园亩均效益的目的。模式的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茶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茶产业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8.
聂晓平 《科学种养》2009,(10):37-37
茶园养鸡是从改善茶园生态结构人手,通过调节生态关系,从而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人们生产的生态体系。利用茶园养鸡,可以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曾在多个茶场进行茶园养鸡实验示范,均获得成功。现将茶园养鸡的效益及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闻娟 《茶业通报》2017,39(4):160-162
随着产业融合发展,茶旅游作为新型业态为生态茶园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体验过程和享受愉悦是旅游行为的本质要求,因此体验式旅游开发成为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基于茶叶企业发展的视角,首先分析旅游体验的内涵,然后剖析了当前生态茶园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生态茶园体验式旅游的发展原则要求,最后提出生态茶园的体验式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利用天敌蜘蛛控制茶树害虫,田间调查林下生态模式茶园蜘蛛群落及叶蝉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下茶园的蜘蛛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常规茶园,且叶蝉种群的数量显著低于常规茶园。从蜘蛛功能群情况看,林下茶园的游猎型和结网型蜘蛛种类和数量相近,而常规茶园主要以游猎型蜘蛛为主。比较林下茶园和常规茶园的蜘蛛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林下茶园均较高。林下茶园蜘蛛种群对叶蝉具有明显跟随现象,对叶蝉的控制作用显著。常规茶园蜘蛛种群数量基本低于叶蝉种群数量,在叶蝉高峰期未起到明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茶叶品质的内涵、茶叶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了生态茶园对茶叶品质(包括茶叶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的影响,为无公害茶叶生产中构建生态茶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我国茶区主要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具体分析了这些模式的应用效果和特点,表明生态茶园具有改良土壤、营造茶园良好微生态、净化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增加收益等效果,并指出生态茶园建设是今后茶树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苏文航 《分子植物育种》2023,(15):5169-5175
本研究以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布央生态茶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园的植物资源调查和景观分析,探讨了茶园植物的多样性、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布央生态茶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呈现出高低错落的结构和独特的景观美感。茶树作为主要植物巧妙地融入了茶园的整体景观,为茶园增添了独特的元素。研究还发现,茶园的植物布置方式和景观设计体现了地域和民族特色,既保留了茶树种植的良好状态,又突出了茶园的生态功能和中国古典设计的特点。研究结果对茶园的生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向着"绿色、生态、营养、健康、无污染"的改变,对茶叶产品质量要求已提升到一定高度。晴隆县属茶叶老区,老茶园比重大,抗病虫能力弱,同时因茶园发展,苗木大量引进,植物检疫不严格,导致一些病虫进入晴隆茶区蔓延危害。以茶黑刺粉虱为代表的害虫对茶园的危害逐年加重,从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严重影响茶园整体效益,造成茶园产量减少,品质下降。据测算,晴隆县的生产茶园因该虫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从茶园杂草组成、物种类型、生活型组成等方面分析国内外茶园杂草构成特点;同时,从茶园生长状况、地形地貌、季节气候等方面归纳了茶园杂草发生特点。从农艺控草、化学除草、生态养草、生物防草等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当前茶园杂草治理的经验措施。以构建茶园和谐生态系统为目标,基于国际“杂草的综合管理”制定的茶园杂草控制策略,创新性地提出以“生态养草”为主体和“农艺控草”为常规的茶园杂草控制技术体系,以减少杂草发生及危害,保障茶叶品质和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6.
乌江流域复合生态茶园生态效益及调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乌江流域复合生态茶园的生态效益,并从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出发,探讨了建设复合生态茶园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安溪县茶园肥力状况与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火贵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8):132-135
为做好茶园耕地的质量保护与改良利用,指导广大茶农科学合理施肥。笔者通过采集具代表性茶园耕地土壤进行化验检测,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根据186个土样测定结果评价安溪县茶园耕地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全县茶园土壤酸化趋势严重;土壤养分失衡,钾、镁、硼缺乏较严重。因此,建议加强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矫正土壤养分失衡状况;做好茶园耕地质量保护与改良利用,发展生态茶园,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贵州省凤冈县田坝村"茶—桂花树"生态茶园种植技术:先栽茶,一年后栽桂花树,选择基径约1cm、高50~60cm的桂花树苗,按双行双栽或单行双栽方法每667.7m2种植约160株。4至5年后逐步移栽多数桂花树,保持茶园遮阴率30%~35%。该技术已在当地大面积推广,一定程度提高了茶园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建立无公害生态茶园和发展无公害优质茶叶的必要性。指出只有保护优良的茶园生态环境 ,开展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主要采取农业、生物防治措施 ) ,才能减少对茶叶的污染 ,生产出无公害的优质茶叶。并对怎样建立无公害生态茶园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戴轩  张珍梁 《贵州茶叶》2009,37(4):7-10
本文论述了茶园有益生物资源的组成、资源保护与利用,促进茶业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