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谈红茶加工中香气的形成与调控措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浅谈红茶加工中香气的形成与调控措施夏涛,童启庆(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310029)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享有茶叶“命根子”之誉。不同茶类因加工方法不同,形成了风格通异的香气特征。红茶属发酵茶类,加工时因经历萎凋和发酵工序.使其香气的形成与转化较...  相似文献   

2.
从香气组分的角度分析黄果树毛峰春茶与夏茶的差异,为茶叶品质物质基础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PME-GC-MS法结合Nist2008和Wiley275谱库鉴定分析各香气成分,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春茶中检测并鉴定了65个化合物,夏茶中检测并鉴定了35个化合物,主要香气成分为醇类和酯类,春茶中...  相似文献   

3.
红茶香气形成机制及提高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优劣的重要因子。我国的红茶虽然在浓、强、鲜度方面略低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些优质红茶,但在香气方面却具有自己的特色。如“祁红”、“宁红”茶中的香叶醇(牻牛儿醇)、苯甲醇、苯乙醇等芳香物质含量很高,比印度、斯里兰卡的红茶约高1—2倍,故含有浓烈的“甜香”。为了使“祁红”、“宁红”的香气进一步提高和发挥,本文依据红茶香气的形成机制,就其提高途径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4.
新能源,新工艺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几年茶叶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完善,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促使了一些高新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如应用微波杀青,微波干燥等技术做出的成品茶质量均高于采用常规方法做出的茶.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高山茶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鲜醇回甘,而平原茶香气低淡,滋味略显苦涩,这是由于茶树生态环境不同所造成的。茶叶的品质取决于鲜叶的质量和加工技术的高低,香气和滋味的形成部分来自于鲜叶,而大部分来自于加工过程。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的需  相似文献   

6.
眉茶干燥工艺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眉茶干燥工序各地采用的机械组合不同,使用的机械型号各异,因此茶叶品质也就不同.眉茶加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松、扁、碎",而这个问题主要产生在干燥工序.为了找出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真地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提高乌龙茶品质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方世辉(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乌龙茶以其香气高长、滋味浓醇回甘、耐冲泡的优异品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产品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一带。随着我国茶叶产销体制的改革,各地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实行多茶...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以它独特的品种香气深受消费者喜爱。哪怕是相同的加工工艺,茶叶品种不同做出的乌龙茶香气也有差别。为此笔者从湖北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乌龙茶品种对比试验园中选择乌龙茶品种10个,以2个绿茶品种为对照做扁形茶,感官审评外形和内质,打分排队作品质比较。旨在发现做扁形绿茶品质特优的乌龙茶品种,在湖北绿茶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狗牯脑茶采制精细,工艺考究,品质独特。从茶叶感官审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因子角度,分析了狗牯脑茶产品常见的几种品质缺陷,查找了在鲜叶采摘管理、加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旨在改进生产、加工技术,提升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0.
绿茶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导产品,又是我国茶叶出口的大宗传统产品,抓好绿茶生产,不断提高绿茶质量,顺应市场需要,是今后茶叶生产、经营的方向。为此,笔者对绿茶香气成分及制茶工艺与绿茶香气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提升桑叶茶感官品质,采用添加抗氧化剂改善茶汤色泽,添加风味剂提升茶汤香气及滋味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抗坏血酸、抗坏血酸钠、茶多酚3种抗氧化剂对改善桑叶茶汤色泽都有较好的效果,茶叶样品中添加抗坏血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3%,即每克茶以200mL热水冲泡时茶汤中抗氧化剂的质量分数为0.065%的桑叶茶综合效果最佳;在桑叶茶中分别添加茉莉香精(花香型)、柠檬香精(果香型)、奶油香精(奶油香型)等风味物质,综合考虑,以茶叶样品添加13%抗坏血酸钠和10%柠檬香精的综合效果好,感官审评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12.
浅谈茶叶的色、香、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品质是指茶叶外形和内质的综合反映。茶叶的色、香、味、形是构成茶叶品质的主要内容。各种茶叶无论是名优茶还是大宗茶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品质特征,也就是有着不同的色、香、味、形。茶叶品质的好坏,是由制茶原料(茶树芽叶)和采制技术决定的。制茶原料的优劣受茶树品种、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进用新鲜桑叶制作桑叶乌龙茶的工艺技术,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制作桑叶乌龙茶的营养活性成分与理化性状指标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确定晒青程度、摇青次数、杀青温度、包揉次数以及干燥温度等工艺条件对桑叶乌龙茶的品质和风味有重要影响。对上述重要工艺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在晒青18 min、摇青3次、220℃杀青、包揉6次、90℃炒干的工艺条件下,制作桑叶乌龙茶的氨基酸、可溶性糖等营养保健成分保留率相对较高,香气成分形成的风味较好,具有良好的桑叶乌龙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茶叶贮藏运销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内含成分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产生出各种不利于茶叶色、香、味的物质,从而导致茶叶陈化变质.感观表现为茶叶的色泽由鲜变枯,汤色由亮变暗,滋味由甘浓变淡,香气由重变轻.这是由于与色、香、味等感观质量相应的化学成分如多酚类物质、氨基酸、脂类、色素、芳香物质等性质大多不稳定,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极易发生自动氧化,使茶叶质量发生劣变,失去原有的色、香、味缘故.影响品质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多酚类物质、氨基酸、芳香物质、维生素C、叶绿素等.  相似文献   

15.
浅析茶叶中糖苷和糖苷酶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中萜烯醇类、芳香族醇类和脂肪族醇类的糖苷是香气前体 ,在红茶制造中由糖苷酶的催化水解作用 ,可释放出香气成分。本文综述了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和β -糖苷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6.
“饶绿”是我省主要茶类之一,在茶叶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产量和质量对我省茶叶生产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前几年,由于茶叶销路顺畅,很多场(厂)家便逐渐放松了品质要求,片面追求产量,使“饶绿”红、松、扁、碎、焦等现象日趋严重。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对其品质不足的成因作如下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适合紫花苜蓿干燥的复合干燥剂的最佳配比及复合干燥剂作用于紫花苜蓿的干燥机制,试验以紫花苜蓿“皇后”为材料,用碳酸钾、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不同比例配比的8种复合干燥剂(A1~A8)进行处理,以自然干燥为对照(CK),对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干燥速率、营养品质等相关指标和干草评价指标[相对饲用价值(RFV)、可消化总养分(TDN)]进行测定,并对茎叶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喷施干燥剂后,紫花苜蓿的茎叶表皮结构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A6(2%碳酸氢钠+2.0%碳酸钾+2%碳酸钠)干燥速率最快,但营养品质相对较差,粗蛋白(CP)含量、RFV分别为20.43%、127.67;A3(1%碳酸氢钠+2.5%碳酸钾+1%碳酸钠)干草品质最好,CP含量、RFV分别为21.47%、141.00,同时干燥速率表现也较为优异。说明适合紫花苜蓿干燥的复合干燥剂配比为1%碳酸氢钠+2.5%碳酸钾+1%碳酸钠。  相似文献   

18.
<正>眉茶传统制法均在锅里或滚筒里炒干,其条索为长条形,习惯上称为炒青或长炒青茶。品质上要求外形条索紧结圆直、匀齐,有锋苗;内质香高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浓回甘,叶底嫩绿明亮,忌红梗红叶、焦边、生青及闷黄叶。但按传统工艺加工的绿茶往往不尽人意,香气低,滋味稍苦涩,汤色欠明亮。近年来,经过茶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采用制茶新工艺,试制成功了一种高香绿茶,香气高浓持久,滋味醇厚回甘。现将两种工艺进行对比,对品质进  相似文献   

19.
采摘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金坝茶场的夏秋茶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采用红茶加工工艺,制成一级、二级、三级不同等级的红茶,经过专业感官审评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审评茶叶具有汤色红艳尚亮、香气花果香带甜香且高长持久、滋味甜醇的品质特征,可见西秀区夏秋茶适制大宗红茶.  相似文献   

20.
茶叶品质级差系数(简弥品质系数)是标志成品茶各花色等级之间质量差导的指数。各级成品茶品质系数的大小由付制毛茶的好坏、加工技术的高低所决定。各类成品茶有各自的一(?)品质系数。茶叶加工管理部门组织有关茶叶加工单位运用标准毛茶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