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两优98系安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选育的低温敏核不育系新安S与自选父本红98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红糙米杂交晚籼稻新组合,2007年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其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特种玉米冬种闽糯98-1和闽紫糯1号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及栽成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我省无性系茶树良种比例较低,中低档茶比例较高,国内外知名品牌少及“技术贸易壁垒”限制我省红、绿茶出口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应大力推广湖南优质红、绿茶无性系茶树良种,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发展山区茶园,加强茶叶的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广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提高其国际影响力,促进湖南红、绿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期培肥下红黄壤区茶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红黄壤区茶园长期培肥试验,研究不施肥、全量化肥、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全量有机肥、全量化肥+豆科绿肥、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等不同培肥模式对土壤蛋白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培肥模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特别是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的培肥模式可显著增强这3种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2.82、7.73、0.33倍,而长期施用化肥对这些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则较小。此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含水量、茶树株高及茶叶产量与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这些酶对培肥模式的变化反应灵敏,可作为红黄壤区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和茶树生长状况的评价指标;而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相关性较弱,该酶活性不能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因此,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的培肥模式更有利于加快土壤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循环,增加茶树的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5.
红176S是以安农S-1/培C311 F7为母本,028S为父本杂交,经多年系谱选择育成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红176S穗大粒多,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高,2012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鉴定,所配组合红两优333(红176S/GR333)于2012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6.
两系不育系培矮64S对"九二○"反应迟钝.根据两优培九多年制种实践,提出了以培矮64S为母本的两系组合制种中"九二○"的喷施时期、用量、次数和浓度等高效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   

7.
盛花期高温对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结实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对两优培九和汕优63在盛花期置于人工气候室36℃高温下处理不同时间的结果表明,在无库源关系限制下,两优培九结实率明显高于汕优63, 表明两优培九具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然而,当两优培九、汕优63和Ⅱ优7号种植于不同密肥构建的6种库源群体条件下时,两优培九结实率却明显低于汕优63和Ⅱ优7号.对空秕率构成的分析表明,两优培九结实率低主要是由于受精子房中途停止发育所致.  相似文献   

8.
红芽芋套种花椰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充分利用了蔬菜春淡季和夏淡季市场价格的优势.并科学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病虫害,节省肥料用量,提高农田生产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9.
在水稻花培育种技术中,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决定了花粉植株后代供选择群体的数量,是水稻花培育种技术能否应用于育种实践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北方水稻花培试管苗移栽方法经历了砂培法、砂培转栽土钵法、干湿栽培法等,移栽成活率很低.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多年花培工作中对试管苗的移栽技术进行了多次试验,根据试管苗的生理特点,改变了移苗方法,简化了移苗技术,使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达到80%以上,为水稻花培育种创造了更大的选优几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砂培、通气液培和不通气液培研究棉苗根系通气状况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通气液培严重抑制棉苗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其株高、叶面积、干物重、蛋白质氮和淀粉含量都显著低于砂培和通气液培的。而冠/根比、可溶性氮和可溶性糖含量却相反。不通气液培也使棉苗根系活力下降,根细胞透性增加,根系吸收能力变弱.还使叶片含水量和蒸腾速率下降,而且在头3天内,蒸腾速率下降是叶片含水量保持稳定的原因,而不是叶片水分亏缺所致;3天后,蒸腾速率的继续下降与叶片水分亏缺.有关叶片水分亏缺是由于根系活力下降比蒸腾速率下降对叶片含水量的效应大些所致。  相似文献   

11.
两优培九与其亲本剑叶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娜  陈国祥  吕川根 《杂交水稻》2004,19(1):53-55,59
比较研究了两优培九与其双亲成熟剑叶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在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电子传递活性以及能量的吸收、传递与转化(光谱分析、希尔反应、光合磷酸化和ATP含量)上都具有超亲优势.表明两优培九的高光合特性在成熟剑叶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是其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两优培九为对照,研究了超级杂交稻组合P88S/0293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结构特性.结果表明:P88S/0293比两优培九分蘖发生快,分蘖能力强,最高苗期出现早;株高稍矮,抗倒性好;穗数、穗粒、千粒重较高;总库容量比两优培九高14%,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更依赖大穗发挥产量优势;但P88S/0293成穗率低于两优培九.对提高P88S/0293成穗率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田间条件下水稻根系分布及其与土壤容重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采用大田和筒栽方法研究了超高产三系杂交稻协优9308和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穗分化期和开花期根系生长和分布及土壤容重对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条件下,土层15 cm内水稻根系占根系总量的89%~98%,深层根系丛间比丛中比例高。不早衰的协优9308根系生长量较两优培九大。土壤容重提高,根系总生长量下降,且深层根系的量和比例下降。就深耕法对水稻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导致不育临界温度低的两用不育系培矮64S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以农垦 5 8S为母本、培矮 64为父本 ,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成的培矮 64S ,于 1991年 9月通过湖南省鉴定。培矮 64S具有导致不育临界温度低的特点 ,在长日条件下为 2 3 .8℃ ,短日条件下为 2 3 .3℃。它育性稳定、亲和性强、配合力好、适应性广 ,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两用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5.
培杂泰丰与华航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杂泰丰   品种来源:培杂泰丰是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用培矮64S与本课题组选育新品系泰丰占测配选育而成的感温型优质早、晚造兼种型两系杂交稻,是广东省第一个达到国家优质稻米标准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集优质、高产、抗逆、广适于一身.2004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为解析黑土肥力变化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调节大豆产量与品质,以黑土坡耕地为研究基础,以单施化肥(不施用有机物料)为对照,分别配施有机肥、秸秆、生物炭3种有机物料对土壤进行培肥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培肥措施下坡耕黑土肥力变化及其对大豆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培肥处...  相似文献   

17.
培杂南胜3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用培矮64S与南胜3配组,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抗瘟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1年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8.
培矮64S与典型粳稻配组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籼、粳稻生长发育特性的差异,结合两优培粳、信杂粳1号等组合的多年制种实践,提出了以培矮64S作母本与典型粳稻父本配组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两系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培杂航七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杂航七是以培矮64S为母本,航恢七号为父本组配育成的感温型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等特点,2005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0.
培矮64S系列杂交稻组合再生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培矮64S/E32、培两优500、培矮64S/B52和两优培九等4个以培矮64S为母本的两系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生育特性和再生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两季总产以培矮64S/E32最高,培矮64S/B52次之;2)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3)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再生率:有效穗数、千粒重与再生率呈正相关,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再生率呈负相关;4)头季稻源库特性影响再生率:最大LAI与再生率呈正相关,粒叶比与再生率呈负相关,茎鞘物质输出率与再生率呈正相关;5)再生稻品种以选择穗粒数适中、千粒重大而粒叶比适中的杂交中稻组合为好;6)提高头季稻成穗率有利于提高再生率及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