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梯形渠道砼衬砌冻胀破坏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砼衬砌梯形渠道的冻胀破坏特征和机理的探讨,对渠道衬砌结构及其所受荷载进行简化,并分析其受力情况.认为梯形渠道边坡板与底板间由伸缩缝隔开,二者互为约束,但不能互相提供弯矩,将二者间的连结简化为铰结是合理的.指出渠道所受冻胀力和冻结力并不是独立的起作用,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针对小尺寸、整体性较好的梯形渠道提出...  相似文献   

2.
3.
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弧底梯形渠道属于抗冻胀结构之一,但其设计方法仍依靠经验和规范,设计结构易发生冻胀破坏,为此提出了结构优化的方法进行渠道设计。该方法包括构建结构优化数学模型和"冻土-衬砌结构"简化算法二方面内容。首先以渠道造价为目标函数,以实用经济断面、衬砌体拉应力和法向位移为约束,建立结构优化数学模型。其次采用"初始冻胀位移"模拟高度非线性的法向冻胀力,通过定义摩尔库仑摩擦单位模拟冻土与衬砌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基于ANSYS的APDL语言的二次开发建立参数化模型进行结构优化。通过实际工程的结构优化表明,在最不利气象和水文地质条件下,优化后的断面可保证渠道不产生裂缝;同时节约土地面积207 m~2/km,衬砌厚度减小0.3 cm。提出的方法可用于弧底梯形渠道结构计算和优化设计,可以获得运行安全、造价合理的断面尺寸。  相似文献   

4.
5.
新疆地区衬砌渠道冻胀破坏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冻胀破坏的主要形式和机理,其主要破坏形式包括冻胀剥蚀、冻胀裂缝、冻融坍塌和冰冻破坏,并根据新疆实际工程经验,针对产生冻胀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渠道防渗工程冻害防治中应采取回避冻胀、削减冻胀、适应冻胀变形和强化抗冻能力等冻害防治措施。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灌区加固改造建设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复合土工膜与纳米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顾材料和结构的防渗抗冻胀技术受到广泛共识,复合土工膜具有防渗性能好,适应变形能力强等优点,混凝土加入纳米微粉可大幅提高其抗渗、抗冻性能且经济合理.为了研究这两种防渗技术的有效性,以甘肃靖会总干的梯形渠道为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对其进行温度场、变形场及应力场仿真分析,研究了衬砌板的冻胀变形及其法向冻胀力和切向冻胀力分布规律,并分析衬砌板的应力及破坏规律;通过与普通混凝土衬砌对比分析,指出采用纳米微粉高性能混凝土、复合土工膜柔性防渗抗冻胀技术措施不仅能使衬砌板的冻胀量及冻胀力更加均匀,而且通过柔性释放变形,可使其法向及切向冻胀力减小30%~48%,可有效控制衬砌渠道冻胀破坏,为进一步优化结构与材料组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南疆渠道冻胀破坏与盐胀破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冻胀是造成衬砌渠道破坏的主要因素,同时抗冻胀问题处理也是渠道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南疆地区,除冻胀作用外,还涉及到盐胀对衬砌渠道的破坏作用,如何正确分析冻胀与盐胀对渠道的破坏作用是保证工程安全使用的关键.通过对冻胀与盐胀的破坏机理分析,浅析冻胀与盐胀在南疆渠道使用过程中的破坏,阐述并分析了造成冻胀与盐胀破坏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影响衬砌渠道冻胀破坏严重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衬砌渠道冻胀破坏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宁夏引黄灌区渠道的使用年限和安全运行,制约着灌区发展。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对引起灌区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的渠床土质、土体密度、气温、地温、冻土深度、冻胀量、基土水份、地下水位等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衬砌渠道冻胀破坏机理、各影响因素与冻胀破坏的关系,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工程改造设计与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U形渠道冻胀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渠道衬砌的冻胀破坏是温度、水分、土质和冻胀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北方地区渠道的主要破坏形式。通过对大U形渠道的冻胀观测试验,对衬砌的气温、地温,渠基土的含水率、冻深以及衬砌的冻胀变形量等实验数据统计比较,分析了渠道衬砌的主要破坏时段和破坏部位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措施,为进一步完善渠道衬砌冻害机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汾西灌区跃进渠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跃进渠渠道的衬砌防渗与抗冻胀分析,提出了较合理的衬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弧底梯形渠的冻胀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混凝土衬砌弧底梯形渠道具有较好的抗冻胀性能,在我国北方大、中型防渗衬砌渠道中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探索衬砌厚度与冻胀变形的规律,在工程现场进行了不同工况的试验,总结了衬砌厚度与冻胀变形的规律,并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对其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基于ANSYS的汽车车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ANSYS软件对车架进行有限元分析,以某8 t载货汽车为例,建立了车架结构的几何模型和以体单元solid92为基本单元的车架有限元分析计算模型,对该车架在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进行了计算,可为车架的结构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伟  刘飞  麻乾  赵满全 《农机化研究》2016,(11):46-49,54
锤片式揉碎机作为一种重要的秸秆饲料加工机械而被广泛地应用在饲料生产作业中。为此,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揉碎机转子和机壳进行静力学和模态分析。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揉碎机转子的危险截面主要集中在主轴键槽和轴承颈附近,且最大应力远小于许用应力。模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转子正常工作时的临界转速远大于轴正常工作时的转速,不会引起共振,符合设计要求。机壳的模态分析可确定其模态频率范围,通过优化其结构避免外界激振频率与固有频率接近。通过ANSYS Workbench对揉碎机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为揉碎机整体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ANSYS的双圆弧齿轮接触应力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ANSYS软件的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建立双圆弧齿轮的三维有限元单齿对接触静态模型,并对模型划分网格,施加载荷,获得了双圆弧齿轮的静态接触应力云图;基于ANSYS/LSDYNA建立了柔性体多齿动态接触模型,并对齿轮进行了动态接触分析。计算分析结果为双圆弧齿轮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优化大功率拖拉机车架的结构,利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以KAT1804拖拉机为例,利用Pro/E软件建立了车架结构的几何模型,并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强度分析以及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车架后桥结构中存在应力较大的危险点,车架的固有频率基本避开了各种激励频率。此研究为拖拉机车架的结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整体曲轴的变形和应力状态.应用参数化造型软件Pro/E对4125A型柴油机曲轴进行三维参数化实体造型,并将实体模型导入ANSYS中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弹簧单元模拟主轴承的支承,使计算模型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同时还采用扫掠分网法使曲轴上的单元尽可能为规则六面体,提高了计算精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曲轴能够满足设计要求,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可为柴油机曲轴的设计、改进以及优化提供有益的技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了辅助某自卸车车架的设计,对此车架进行了模型的简化与建立。依靠ANSYS对装配后的车架进行了全局与局部的网格划分;在此基础上对弯曲工况、扭转工况、制动工况以及过减速带工况这四种典型工况进行了车架应力与变形分析。通过对变形位移图与应力分布图的分析得出了车架容易出现失效的区域,从而为车架强度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车架作为整个汽车的主要承载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整车性能的好坏.运用Pro/E软件对货车车架进行了三维实体建模,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货车车架在弯曲、扭转工况下的变形情况和应力分布情况,同时对车架进行强度校核及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车架的强度和变形满足设计要求;其固有频率与路面的耦合而引起共振属于低频共振;车架的薄弱环节位于第二横梁和发动机后悬置梁之间.此外,为进一步结构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ANSYS的FSC赛车车架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架为车手提供保护,同时还是赛车最主要的承载结构,车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应用ANSYS软件对赛车车架进行有限元分析,首先在ANSYS软件中建立车架的有限元模型,然后用ANSYS软件对车架模型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强度分析和扭转刚度分析。结果表明,车架强度可满足要求,而扭转刚度不足。据此,提出提高车架扭转刚度的措施。最后对车架进行模态分析,证明其不会与路面激励或赛车其他部件发生共振。  相似文献   

20.
针对配套福田欧豹FT404拖拉机的TZ04DU 1.0前装载机,在SolidWorks中建立三维装配体模型,并导入ANSYS Workbench进行静力学分析.根据配普通铲斗装载机的工作要求,建立正常工作情况下的受力模型,对该装载机在两种极限工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出整体的应力和应变分布云图,得到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基础数据,提出一些结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