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对江西早熟高糖甘蔗育种的主要技术措施、育种成绩作了总结,提出了在今后甘蔗早熟高糖育种实践中应重视高糖亲本的搜集研究利用,注意杂交后代早熟高糖性状的选择策略,抓住性状选择的关键时间和环境,关注相关性状选择效应.加强早熟高糖亲本创新,根据气候特点对早熟性状与抗寒性状实行并重选择。  相似文献   

2.
基于笔者从事甘蔗常规育种工作的经验总结,结合当前广西甘蔗育种工作中实际面临的一些问题,概括了目前广西甘蔗育种的现状。简述广西甘蔗育种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提出了解决育种问题的一些建议,并且就这些建议展开探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正>浙农6号是以台湾75为母本,以9806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2000年春配制杂交组合,2001年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种植F2群体,从该世代开始至2004年春F8采用春季选拔、秋季加代选拔的育种方法选择优良后代材料,2005年选定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当地搜集整理、外省引入、实生种质资源及杂交获得的种质资源入手,分析了不同资源的抗寒性,进一步以少数优异抗寒材料的F1、F2抗寒力入手,结合不同种质材料的F1、F2品质和单果质量,评价亲本材料对后代的遗传贡献。从中选出了几个比较优异的梨寒地种质资源,并进一步讨论了几个种质资源的利用效果,进而指出了寒地梨抗寒育种亲本选配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付思明 《中国甜菜》2014,(1):81-82,88
从甘蔗良种应用对云南甘蔗单产、出糖率、旱地甘蔗稳产3个方面简述了甘蔗良种应用对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并简述了云南蔗区复杂生态备件下的甘蔗生态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国内外甘蔗机械化生产、甘蔗育种、健康种苗的利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旱地甘蔗节水抗旱栽培技术、蔗田覆盖技术、甘蔗间套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同时还涉及了甘蔗栽培管理研究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动向。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甘蔗赤腐病的抗病育种、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并对甘蔗赤腐病防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针对甘蔗育种程序中株系、品系、品种、材料等概念不清、使用有误等问题,采用引证、分析、推理等方法进行了梳理探讨.明确指出了在甘蔗育种程序中,株系是指种植在选种圃的从杂种圃选择出来并编号的某个优良单株的蔗芽萌发生长所形成的蔗株系统;品系是指从选种圃选择出来的自种植于鉴定圃起到审定或鉴定命名为品种前的某个株系群;品种是指通过审定或鉴定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遗传性比较一致的、适应在一定自然和生产条件下栽培种植的甘蔗群体;材料是指从原始材料圃到品种审定或鉴定之前的植物群;育种材料是指种植于原始材料圃(品种资源圃)的用来选育甘蔗新品种的植物群;原始材料是指保育在原始材料圃中的供甘蔗育种选择亲本的甘蔗及其近缘植物;中间材料是指在甘蔗育种中产生的尚未育成品种作审定或鉴定推广的品系、株系.即育成而未作品种发放的品系、株系.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苹果育种基本以“大群体”杂交为主,杂交后代群体普遍较大,育种成本显著增加。为了降低育种成本,减少苹果杂交育种工作量,通过对课题组近年来育种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对“少组合、大群体”杂交背景下的育种程序进行优化,从而提高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以富士×嘎拉、富士×秦冠、富士×粉红女士和富士×金冠4个组合的杂交F1代群体共计3 485株为试验材料,以感官评价为主,对杂交组合后代复选群体果实成熟期性状进行鉴评,根据育种目标,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性状的单株优系,最后结合初选淘汰率计算出每个组合获得优系的概率。结果表明,富士×嘎拉、富士×秦冠、富士×粉红女士和富士×金冠4个杂交组合分别筛选出了优系单株4、2、4、4株。4个杂交组合复选群体中优系单株的比率分别为0.40%、0.23%、0.58%、0.43%。综合初选阶段的淘汰率,最终各组合筛选出杂交优系的比率分别为0.08%、0.05%、0.13%、0.08%。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甜瓜芽黄标记性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甜瓜育种工作,笔者利用在本单位甜瓜试验地发现的甜瓜芽黄突变材料,研究了甜瓜芽黄资源的遗传规律。通过进行单株自交留种,并与正常叶色材料配制正、反交组合,其F1代均表现为正常叶色;对正、反交F1代与芽黄性状植株进行测交和自交,并对其测交后代与F2代的正常叶色植株与芽黄植株分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测交分离后代中正常叶色植株与芽黄植株的比率均接近于1∶1,正、反交F2代中正常叶色植株与芽黄植株的比率均接近于3∶1,经X2c适合性测验,差异不显著;同时发现,甜瓜芽黄材料通过连续多代自交,其后代均表现为芽黄,说明甜瓜芽黄突变性状可稳定遗传,属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遗传。  相似文献   

11.
利用香梨杂种F1代作杂交亲本,通过回交、近交等有性杂交方法,对其后代果实性状如果实大小、果实形状、果实肉质、可溶性固形物、果心大小、耐贮性等性状的遗传进行研究,对今后的杂交育种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建文  姜虹  赖卫 《长江蔬菜》2012,(14):19-22
以10个辣椒亲本为材料,按5×5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分析F1代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辣椒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各性状间优势差异较大,且各性状在不同组合间优势的表现也不同,其中,单株产量、侧枝数和挂果数的超亲优势率较为明显,在辣椒育种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性状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3.
林兴桂 《果树学报》2007,24(1):89-93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葡萄酒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葡萄酒主产区之一的东北(包括内蒙古北部),由于冬季严寒和无霜期短,不适于欧亚种酿酒葡萄品种栽培,因此开展酿酒葡萄抗寒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阐述了半个世纪来我国山葡萄品种选育和应用山葡萄×欧亚种、山-欧F1×山葡萄、山-欧F1×欧亚种、山-欧F1×山-欧F14种杂交模式进行种间杂交选育抗寒酿造葡萄品种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重点讨论了21世纪我国酿酒葡萄抗寒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为进行西瓜2对目标质量性状的快速提纯,缩短育种年限,以66份西瓜F3代为材料,运用作物杂交育种遗传基本理论,科学设计西瓜2对目标质量性状田间种植份数及其群体,建立一套选育技术规程,研究其纯合技术。试验结果显示,按照8/9×1/2n-1和15/16×1/2n-1确定2对显性目标质量性状F3代种植份数和每份F3代材料种植群体,按照2/3×1/2n-1和3/4×1/2n-1确定1对显性目标和1对隐性目标质量性状种植份数、群体大小,均能在当代选出纯合系,可以把自交系选育代数缩减2~3代。  相似文献   

15.
西瓜F2 群体大小及选择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水新 《长江蔬菜》2011,(22):11-13
运用多对相对性状杂种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可能组合数4n的遗传理论确定F2群体量,能够在F3、F4代选育出符合目标质量性状纯系,减少了自交系选育代数,提高育种效率。在西瓜生长发育中前期开展选择、淘汰,大大减少了自交系选育工作量,节省试验用地,有效地降低成本,使F2代的大群体选择变为可行。  相似文献   

16.
航天诱变育种又称空间诱变育种,是一种利用航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常规育种技术等相结合而成的新兴技术。本文从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现状与方法上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和成就,并就我国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在辣椒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瓜类蔓枯病(Didymella bryoniae)是严重危害葫芦科作物的真菌性病害。利用含抗病基因Gsb-1的甜瓜抗病材料PI140471(Gsb-1)和感病材料白皮脆为亲本构建的F2代群体为材料,获得与抗蔓枯病基因Gsb-1连锁距离为5.2cM的SSR标记CMCT505,该标记可用于甜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PI 420145是首个获得抗蔓枯病分子标记的甜瓜材料,通过等位性测验初步确定了Gsb-1与PI 420145所含抗病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为2个抗病基因的聚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瓜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我国西瓜育种方面取得的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新品种选育、品质育种、生物技术育种、抗病育种等方面,同时分析了我国西瓜育种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辣椒杂种优势的利用一直是辣椒育种学研究的重点,介绍了国内外辣椒杂种优势利用情况及F1代杂种优势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杂种优势育种目前存在的问题,为生产上提高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率,推进辣椒育种进程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Hybrids of apple and pear have been bred and described before, however no vital and fertile ones were found which could have been used for pome fruit breeding. Lately,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putative hybrid bred by M. Zwintzscher in the eighties at genetic, physiological, and phenotypical levels and found it to be a true hybrid. Unlike other reports on such hybrids, this one allowed breeder H. Schimmelpfeng in the nineties to yield an offspring of five F2 plants from it as maternal plant. The F2 plants are meanwhile flowering and regularly set fruits. Three of the sister F2 lines seem to possess potential as cultivars. These vital and fertile hybrids offer the opportunity to combine various parts of the pear genome with the apple genome by classical breeding, introducing new genetic factors into the latter and enabling breeding with these. With such partial genomes of pear non-host-resistances of pear against specific apple pathogens like apple scab (Venturia inaequalis) or new genes for biosynthesis of aroma compounds could be introduced by crosses. A new project to establish such a F3 generation is presented 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