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应用早熟品种:洮南推广的耐密品种都是生育期120天左右的中棉16号、豫棉9号、豫棉12号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早熟、高产、优质,使霜前花比率由原来的50%左右提高到1998年的70%-80%。  相似文献   

2.
<正>品种特性"豫艺早五号"是由河南农业大学培育的耐热、早熟、优质夏秋白菜品种。该品种全生育期55天左右,叶球叠抱矮桩型,极紧实,较耐裂球,单球重3千克左右;对霜霉病、病毒病和软腐病有较强的抗性;叶多、帮少,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该品种的抗病性优于其他早熟白菜品种,可适当早播。  相似文献   

3.
短铃期特早熟棉花新品种石早3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早3号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含有瑟伯氏棉血统的SGK321为母本、以含有亚洲棉血统的矮早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特早熟棉花新品种,实现了棉花品种早熟性的重要突破。该品种全生育期109 d左右;铃期45 d左右,较一般陆地棉品种短15 d左右。在冀中南棉区可实现麦后直播种植。2005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14013号)。  相似文献   

4.
高产、抗病、优质、早熟抗虫棉新品种冀122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早熟棉品种省早441和转基因抗虫棉GK 12杂交世代选择育成的“冀122“,突出表现抗棉铃虫、高产、抗病和早熟,2003~2004年河北省冀东早熟棉组区域试验霜前皮棉较对照品种新棉33B和DP99B分别增产23.1%和17.7%,属抗枯萎病、抗黄萎病品种,适宜冀东早熟棉区及同类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经过20多年的选育,培育出适合湖南省及长江流域棉区种植的杂交棉新品种--海杂棉1号.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和早熟等优良性状.根据其品种特性,提出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正确化调和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6.
棉蒜套种平均亩产蒜薹650千克,蒜头800千克,皮棉80千克,亩产值达3000元左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该模式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择优选种 棉蒜套种应选用早熟品种,以缩短群体共生期.棉花宜选用早熟、优质、高产、抗病虫的品种,如泗棉3号等.3月底4月初选择晴天进行营养钵"双膜"育苗,苗龄45天左右,大蒜宜选用四川早蒜"二水旱"等.  相似文献   

7.
豫早 1号大白菜 :由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栗根义博士采用国内先进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培育成的生育期短 ,耐热性强 ,产量高 ,品质好的新型早熟大白菜品种。该品种荣获 1999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技术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早熟品种区试对比试验和郑州市夏白菜品种对比试验 ,对参评的 18个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结球能力及商品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 ,豫早 1号总分最高。①产量最高。豫早 1号和国内外同类品种相比 ,增产幅度在 16 %~ 2 5 % ,远远高于常规使用的耐热白菜品种。②抗病性强。其他参评品种在夏季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8.
<正>惠/远/种/业棉/种/专/家早熟高产优质棉品种新陆早32号审定编号:新审棉2006年57号□生育期125天□铃重6.2克□衣分42.5%左右□绒长31.6mm,比强度31.3cn/tex,马值4.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特点:铃大、高产早熟高产高衣分新品种新陆早59号□生育期123天□铃重5.8克□衣分45%左右□绒长31.7mm□比强度32.3cn/tex,马值4.4□高抗枯萎、耐黄萎病。□特点:高衣分、适合机采  相似文献   

9.
豫早 1号大白菜 :由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栗根义博士采用国内先进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培育成的生育期短 ,耐热性强 ,产量高 ,品质好的新型早熟大白菜品种。该品种荣获 1 999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技术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早熟品种区试对比试验和郑州市夏白菜品种对比试验 ,对参评的 1 8个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结球能力及商品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 ,豫早 1号总分最高。①产量最高。豫早 1号和国内外同类品种相比 ,增产幅度在 1 6%~ 2 5 % ,远远高于常规使用的耐热白菜品种。②抗病性强。其他参评品种在夏季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0.
<正> 豫棉5号原名新棉82—10,是原新乡地区农科所于1980年用复式杂交,海南加代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适应性广、综合性状好,适宜夏播的短季棉新品种。1989年4月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通过并命名豫棉5号。豫棉5号系选用中棉所10号为母本,黑  相似文献   

11.
1品种选择。选用脱毒、早熟、优质、抗病、高产的品种为宜,力争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如豫薯2号、津引8号、豫薯一号、早大白等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低酚棉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自1973年开始研究低酚棉,已培育豫棉2号,6号,中棉13号,18号,湘棉11号、13号,浙棉9号,皖棉5号,辽棉11号,新陆早1号,3号,新陆中2号等十几个低酚棉品种。这些品种棉仁游离棉酚含量均低于国际卫生标准,皮棉产量相当于当地有酚棉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优质棉指标,并且多数品种高抗枯萎,耐黄萎,棉仁蛋白质含量40%左右,脂肪含量35%左右,研究还认为,棉蚜,棉红蜘蛛对低酚棉的危害比有酚棉  相似文献   

13.
李秀荣 《新农业》2011,(5):36-36
一、选择品种 为追求早期效益可选择耐低温、熟期早的豫星七号、国豫二号、京欣系列等西瓜品种。豫星七号是早熟优质西瓜一代杂种,全生育期88-90天,雌花开放至果实成熟28天左右。生长势中等,圆果,绿底条纹,条稍窄,有蜡粉。瓜瓤红色。如“京欣二号”作为京欣一号的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科技》2005,(18):51-52
1品种选择 选用脱毒、早熟、优质、抗病、高产的品种为宜,力争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如豫薯2号、津引8号、豫薯一号、早大白等早熟品种 选用具有典型特征,薯型正、芽眼明显的薯块作种薯,剔除有病虫害、伤口或畸形、裂口的薯块.  相似文献   

15.
华抗棉1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新品种华抗棉 1号丰产稳定性好、品质优良、抗逆性强、早熟性好 ,是一个理想的棉花接班品种。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是适时早播 ,合理密植 ,配方施肥 ,正确化调和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6.
<正> 豫早1号大白菜:由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栗根义博士采用国内先进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培育成的生育期短,耐热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型早熟大白菜品种。该品种荣获1999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早熟品种区试对比试验和郑州市夏白菜品种对比试验,对参评的18个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结球能力及商品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豫早1号总分最高。①产量最高。豫早1号和国内外同类品种相比,增产幅度在16%~25%,远远高于常规使用的耐热白菜品种。②抗病性强。其他参评品种在夏季有不同程度的软腐病和霜霉病、病毒病,豫早1号几乎没有发生病毒病,软腐病和霜霉病发病率最低。抗病性最强。③抗热性好。豫早1号播期适宜时,在高温条件下包心紧实,不散球,商品率可达85%左右。④特征特性。早熟,生育期55d,叶面光滑茸毛少,叶边沿缺刻浅。球绿白色,矮桩叠抱,结球坚实圆锥形。单球重2~3kg。口感好,品质优良。适宜播期7月下旬~8月上旬,早播可小面积试种后再推广。  相似文献   

17.
选用两种熟性不同的棉花品种,在北疆比较其棉铃发育及适应性,结果表明:特早熟品种新陆早10号和新陆早13号棉铃生长发育快,蕾铃多,但蕾铃脱落率较高,植株自下而上果枝第一果节棉铃发育所需积温逐渐减少;早中熟品种中棉所35号和冀棉668生育期较长,比特早熟棉长7~8 d,棉铃的成铃率较高,单株平均成铃数也比早熟棉多1.2~2.5个,中部和下部棉铃发育所需积温变化不大,但自上部第6果枝棉铃发育所需积温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豫棉四号(原郑4107)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棉花新品种。1984—1988年,该品种经过品系试验、省区试、黄河流域区试、生产试验和示范,其产量、品质、抗性、早熟性和适应性均超过晋棉七号、中棉12号、豫棉一号和冀棉八号,是目前国内综合性状较好的一个棉花新品种。1989年4月  相似文献   

19.
盛铃期施钾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中熟杂交棉标杂A1、经杂2号和早熟常规棉豫早06、中棉30品种,研究了盛铃期施钾对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盛铃期土壤施入氯化钾150 kg.hm-2,可提高棉花盛铃期至初絮期叶片SPAD值和Fv/Fm,Fv/Fo;加大叶片的E和C,提高叶片的Pn;棉花单株结铃数、铃重和衣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施钾与不施钾相比,标杂A1、经杂2号、豫早06和中棉30皮棉产量分别提高2.0%,8.6%,13.0%和11.5%.  相似文献   

20.
<正>新陆早41号百花一枝秀灾年显神威棒!真棒!发至棉农肺腑之言的感叹。新疆富全新科种业公司研发的早熟棉品种新陆早41号在北疆2013年5-6月低温、9月20日霜冻的不利气候下,更加突出地将其早熟、高产稳产、高衣分的优势表现出来,该品种抗逆性、适应性得到了验证:乌苏市哈图布呼农场青年队种植的100亩新陆早41号,亩产籽棉达到410公斤;乌苏市铁架子牧民新村4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