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湖南省境内有两条千年鸟道.鸟道随山脉走向而行,分为东部的罗霄山脉和西部的雪峰山脉两条.每年秋天,来自西伯利亚、内蒙古草原、华北平原等地的候鸟,便经这两条鸟道,飞往温暖的南方.湖南省新化县槎溪镇鸟坳村(小村三面环山,因常见候鸟,故而得名)位于千年鸟道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这里已成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断点.难以计数的候鸟丧命于此.有当地村民表示,有一天打下来的鸟就足有1吨.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诞生之日起,在向大自然争取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与鸟类建立了情同手足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鸟类,不仅体态优美,羽毛华丽,歌喉婉转,风姿绰约,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给人类增添无穷的乐趣,更帮助人类消灭害虫,维护生态平衡。离开鸟类,人类就 相似文献
6.
7.
8.
9.
长久以来,在人类的印象中,花卉与美丽难以分割。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绿色植物都能开花,它们色彩绚丽,形态各异。但人类也很早就发现,在靠近很多植物时,它们就会散发各种香气,能给人带来神清气爽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埋藏在人类心底的人鸟之缘鸟类的出现早于人类。人类观察鸟类所获得的快乐,在心理层次上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当人类最初下地,步履蹒跚地直立行走,刚刚开始举目环顾苍穹时,鸟类早已进化得能在天空中优雅地飞翔了。 相似文献
11.
冷血动物:锯缘龟
背甲长139~176毫米。宽97~110毫米。壳高57~75毫米。背甲较隆起。有3条明显的脊棱。腹甲平坦。成体背腹甲之间及胸盾与腹盾之间有韧带发育。无腋盾及胯盾。我国分布于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印度:生活于山区。本种一般不入水。靠下雨或吃植物获得水分。野外已极罕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手握镜头,心存灵性,一脚踏进大自然。用爱描摹蓝天精灵的风姿——这就是他们的向往和追求。他们是一群痴迷于摄影的艺术创作者,他们是一群迷恋鸟类的自然拥护者。他们用心播撒对鸟类的爱,他们——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达赉湖周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北邻俄罗斯,南与蒙古国相接,处于中蒙俄三国交界处,总面积74万公顷。保护区内由达赉湖(呼伦湖)、贝尔湖(中国部分)、新达赉湖、乌兰诺尔、乌尔逊河、克鲁伦河入湖口等河流和大小湖泊以及湖河岸漫滩组成,湿地面积为3253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4%;草原面积为4083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5%;沙地面积64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9%。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珍禽鸟类及其籁以生存的湖泊、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4.
泉州湾河口湿地是中国亚热带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鸟类资源.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正常的多度和丰富度受到了影响.从道路建设、围海工程、外来物种入侵、湿地水体污染等方面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的影响,并提出人与湿地鸟类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年末爆发于印度洋的9级地震和海啸,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的威力。人类不得不承认自己对自然界的认知能力竟然如此低下,在毁灭性的灾难面前,人类的预感甚至不如一只野兔!假如人类能够从大象、猴子或野兔那儿获得预警信号,十几万人就不会在几小时内全被海啸吞没。 相似文献
16.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缺少了朋友,人类的生活便缺少了色彩,生态环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保护野生动物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保护人类的朋友?如何管理它们?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文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谐问题也受到了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价值提供了根据,也能够为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上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进而加速生态文明建设。1人与自然的裂痕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野生鸟类与人类健康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野生动物源性疫病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生态安全的重要课题。有这么一群前线战士在野生动物疫病传播、扩散环节中,建立起一道前沿哨卡,通过全方位监测,及时发现野生动物疫情,并采取相应措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在维护公共卫生和社会生态安全稳定方面做着默默无闻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绿色中国(综合版)》2005,(5):38-43
2005年初的印度洋海啸,不仅引发了印度洋的滔天大浪,也激起了人类对自身力量和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2005年1月,何祚庥院士以海啸为引子发表名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环保界与各界民众也纷纷投书表达不同的意见。一场关于“敬畏自然”与“反科学”的辩论,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20.
《绿色中国(综合版)》2005,(4):12-17
2005年初的印度洋海啸,不仅引发了印度洋的滔天大浪,也激起了人类对自身力量和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2005年1月,何祚庥院士以海啸为引子发表名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环保界与各界民众也纷纷投书表达不同的意见。一场关于“敬畏自然”与“反科学”的辩论,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