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乌什垦区冬小麦产量与10个性状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千粒重r6〉收获穗数r7〉单穗重r5〉粒质r8〉株型r3〉穗长r2〉穗粒数r4〉生育期r10〉株高r1抗倒性。与产量形成关系密切的主要性状为千粒重、收获穗数、单穗重,并明确了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小麦及时更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分条件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规律,以济麦20为试材,研究小麦的植株高度、节间长度、各器官干重的变化及其与水分之间关系。干旱胁迫下,茎杆高度缩短,为适宜水分的63.4%~73.2%,穗下节间增加9.2%;严重干旱时,穗下节间缩短;倒2和倒3节间长度先下降再上升,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除根重上升之外,其余指标,茎、叶、穗重量均下降。水分由适宜向过多变化的过程中,穗下节间长度、倒2、倒3节间长度先上升,再下降,各器官的干重变化趋势也呈现先上升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大平原的硬粒红皮冬小麦(HRW)生产中短芒栽培种仍然是很新奇的。通常短芒品种在饲料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受限。我们假定如果通过对大平原南部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叶病害——叶锈病(由Puccinia triticina Efikss.引起的)防治来推迟了旗叶的衰老,则短芒类型将更容易被籽粒生产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杂优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冬小麦18个杂优组合产量与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收获穗数r7>千粒重r5>抽穗期r6>株型r2>生育期r9>单穗重r4>粒质r8>穗粒数r3>株高r1.表明在该区与产量形成关系密切的主要性状为收获穗数,千粒重,抽穗期,并以此确定了本区冬小麦杂交组合及高产品种选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不同矮秆基因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杏普  蒋春志 《作物学报》1998,24(4):475-478
利用以冬麦品种MarisHuntsman为背景的含有不同矮杆基因Rht1,Rht2和Rht3及其不同结合形式的6个近等基因系,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的作用,结果表明,Rht1半矮秆基因显著提高了单株穗数,粒数和粒重,地下部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Rht2半矮秆基因显著提高了单株(或单穗)粒数和粒重,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显著降低了千粒重,Rht3矮秆基因对单株粒数,地上部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徐翠莲  杨衍菊  王瑞清 《种子》2013,32(2):85-88
为了给南疆地区小麦育种和品质遗传改良提供参考,对疆内外引进的13个冬小麦地方品种的5个农艺性状和4个籽粒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粒重与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或偏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或偏相关。因此,在保证单株穗数的前提下,可通过增加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来提高小麦的产量。(2)干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蛋白含量之间无显著正相关;沉淀值与蛋白含量也无显著相关性。(3)除穗长和蛋白含量在0.1水平上显著偏相关,偏相关系数达0.537外,其余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均无显著相关或偏相关关系。因此,在育种中可以适当将高产和优质结合起来,达到高产和优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8.
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选取在北京生态条件下生育期在100天以内的我国南方及国外39个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相关变异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主茎始花期R1与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2)生理成熟期R7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丰富我国冬小麦遗传多样性,为其遗传改良提供物质保障,对引进的104份斯洛伐克冬小麦种质资源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资源主要表现为株高偏高、穗子较大、千粒质量偏低的特点,且株高、穗长与千粒质量三性状均与对照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6个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0.08~0.37,变异系数的顺序为株穗数>株高=主茎穗粒数>千粒质量>穗长>小穗数,表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4份冬性种质与40份春性种质的千粒质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和主茎穗粒数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株穗数、穗长和小穗数差异不显著;株高与株穗数、株高与穗长、穗长与小穗数、穗长与穗粒数、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千粒质量、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104份种质分为4类;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种质3份,可直接作为亲本材料应用于黄淮冬麦区的小麦遗传改良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5—2012年河北省及国家黄河流域棉区审定的30份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3年在冀中南棉区(河北深州)设置品种比较试验,对供试材料的12个主要性状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和聚类分析,以期为冀中南棉花品种选择和新育种目标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考察的12个性状中以单株铃数和纤维伸长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7.94%和8.80%。相关、通径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冀中南地区影响棉花皮棉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单株铃数和衣分,生产上应首选单株结铃多、衣分高的品种推广应用。推荐的代表性品种有‘冀丰106’、GK99-1、‘农大棉9号’、‘快育66’、‘邯102’等。皮棉产量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伸长率呈正相关,且与伸长率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与纤维品质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反映产量与品质同步改良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1.
不同麦区小麦品种子粒淀粉糊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选择不同生态麦区的有代表性的9个小麦品种,分别在9个小麦主产省份种植,收获后采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对小麦子粒淀粉糊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有显著差异,其中,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小麦淀粉的糊化参数高于四川、江苏试点;不同品种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4个试点的表现较为一致,而在四川、江苏表现差异较大。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均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对多数糊化参数的效应远大于基因型和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2.
黄淮麦区冬小麦合理株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选用黄淮麦区不同产量水平的小麦品种34个,研究了品种在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过程中植株形态及其结构所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植株形态及其结构也发生了规律的变化,表现为株高显著降低,旗叶和倒二叶宽度增加,长宽比值缩小,旗叶夹角变小。同时,株高构成指数,上部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比值以及各叶鞘长占相应节间长的比值均表现规律性递增。根据以上结果,初步认为在黄淮麦区今后超高产品的选育中,在得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休眠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笃乐 《种子》1999,(3):18-20
对六个冬小麦品种不同采收期的种子进行了水分,鲜干种子发芽及休眠性测定。结果表明;鲜种子的萌发率随要育程度而提高。在生理成熟前后达到最高值,并与其水分含量高度负相关,干燥可显著地促进示熟种了的萌发;种子的休眠性随发育程度的提高而减弱,17DAA以后采收的种子没有休眠性。  相似文献   

14.
普通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6个品质性状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及其双列杂交的F1为材料,利用亲本品质性状分组的方法研究了普通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规律,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不完全一致,多随双亲性状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以品质性状表现值均为中等的双亲进行杂交的杂交类型为最高,干面筋含量可通过高双亲杂交而使杂种F1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建军  赵振东 《作物学报》1996,22(5):577-582
对冬小麦杂种F120个组合及其9个亲本的面团流变学特性(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软化度和评价值)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1)吸水率表现为正向优势,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软件度和评价值表现为负向优势。一般地说,利用杂种优势提高面筋质量比较困难,但通过亲本的适当选配仍可能获得强优势组合。(2)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极显著,说明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  相似文献   

16.
小麦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菌的分布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在冬小麦苗期,利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测定分解卵磷脂和溶解磷酸三钙的细菌,发现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的数量大大高于非根际土壤,但无论是根际还是非根际土壤,有机磷细菌比无机磷细菌多。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种类较多,而非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种类较少。根际土壤的有机磷细菌主要为假单胞菌属,无机磷细菌主要是假单胞菌属和欧文氏菌属,而非根际土壤的优势解磷菌属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冬小麦生产之前瞻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金之庆  方娟 《作物学报》1994,20(2):186-197
将作物模型与大气环流模型(GCM)耦合,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生育期、产量和灌溉需要量的影响,并采用一种农业经济模型,就研究区域未来冬小麦总产的变化进行估计;还根据若干农业所气候指标,分析当CO2倍增时研究区域冬小麦生长期干湿状况的改变,种植界线可能发生的地理位移,以及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的演进趋势等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对硫的吸收及在体内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池栽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的需硫规律。结果表明:供硫充足的小麦,植株硫的累积呈一单峰曲线,在拔节至抽穗期吸收量最高。而全硫含量在返青起身期有一个高峰,之后随着小麦的生长而逐渐降低。供硫不足时,小麦硫的吸收量显著降低,在拔节至抽穗期吸收量很低,而在其前后出现2个高峰。小麦吸收到体内的硫达到一定浓度后,即使增加土壤硫的供给,植株硫的吸收过程也不会增强。如果土壤缺氮,即使供硫充足,植株也会缺硫。硫在小麦各器官的分配随生育期变化,供硫充足的小麦叶片的硫浓度保持最高,但叶片中硫的分配比例只在抽穗前最高,成熟过程中叶片中有部分硫运出。抽穗后茎的累积量迅速上升,分配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9.
针对今年小麦生产特点,提出了应对冬小麦春季管理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适时进行早春镇压;适当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合理运筹肥水,构建高产群体;注意倒春寒,及时补救;清沟理墒,防御渍害;加强监测预警,防除病虫草害;一喷三防,保根护叶。全面阐述了应对冬小麦春季管理的各项技术措施,供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种麦农民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品种间旗叶衰老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冬小麦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分四种类型:急降型、快降型、稳降型、缓降型。进行系统聚类分析,18个品种可分为三类--正常衰老、轻度衰老、严重衰老。又根据旗叶与籽粒灌浆成熟的关系,比较两个典型品种鲁麦14、215953,得出结论:①根据小麦的不同品种特性,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②提高小麦产量关键不是一味延长生育期,而是要采取诱导延长高水平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