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骅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湿地生态功能法,分别对黄骅湿地的植物、土壤、生物栖息地、补给地下水需水量进行计算,以得出黄骅湿地的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黄骅湿地的生态需水量分为3个级别,即最小生态需水量(0.462~0.778亿m3)、最适宜生态需水量(1.912~2.994亿m3)、最大生态需水量(4.354~5.064亿m3).从黄骅湿地的现状来看,黄骅湿地年总入流量为0.494亿m3,而黄骅湿地年水面蒸发量为0.978亿m3,因此,黄骅湿地的自产水量不能满足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需要人工补水,而保证黄骅湿地最佳水量的补水量是黄骅湿地最优需水量和总入流量之间的差值,即1.418~2.500亿m3.  相似文献   

2.
滹沱河岗黄段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旭阳  刘浩杰  韩晨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31-11533
以滹沱河岗黄段湿地为例,按照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把生态需水量划分为植被需水量、土壤需水量、生物栖息地需水量、补给地下水需水量和河湖需水量5种类型,并分别确定了需水量的级别和相应的指标,计算了各级别的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滹沱河岗黄段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为49295万m3,适宜生态需水量为88650万~160393万m3,最大需水量为389691万m3。最后提出了研究区适宜缺水量和最大缺水量分别为61350万~133093万m3和362391万m3。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北方典型的大型地下水盆地——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在考虑地下水蒸发特点基础上,统筹考虑对地下水依赖程度较高的天然草地、天然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对于地下水位的要求,综合水文和生态两方面因素确定地下水生态水位;利用Golden surfer软件的体积计算功能,计算出研究区内全年各月的地下水生态需水量;采用正态信息扩散模型,运用月保证率法得到不同保证率、不同恢复等级下的年地下水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下辽河平原不同月份的地下水缺水量41.83×108-60.07×108 m3、缺水区面积2.05× 104-2.34×104 km2、盈余水量2.73×108-6.68×108 m3、盈余区面积0.30×104-0.59×104 km2、地下水生态需水量35.15×108-57.33×108 m3;经月保证率法整合后的年地下水生态需水量变化规律为,随着保证率的降低,地下水生态需水量不断增加,而需水量等级越高,需水量增加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4.
以天津七里海湿地为研究对象,按照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生态功能,把生态需水量划分为湿地水面蒸发消耗需水、湿地植物需水、湿地渗透消耗需水、湿地土壤需水和湿地生物栖息地需水5个组成部分。对各部分需水量进行计算,确定七里海湿地最适生态需水量为3272.365万m^3/a。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洞庭湖流域包含众多河流、沼泽、湖泊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洞庭湖流域湿地退化严重,针对洞庭湖流域不同类型湿地开展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需求。本文从洞庭湖流域的湿地概况、退化现状和原因出发,总结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水环境修复技术、水文修复技术、生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修复模式,即环境评价——目标制定——规划编制——修复实施——管理维护——反馈调节,最终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最后,通过洞庭湖流域四种典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生态修复案例分析,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修复模式。未来应从不同类型湿地的退化过程及机理、流域尺度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建设、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海坛岛为例,运用Penman综合法计算研究区林地生态需水定额,并测算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该地区林地年生态需水量为0.3004-0.5004亿m3,生态需水定额为374-623 mm.该结果为分析海坛岛林地生态缺水状况及可持续管理林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湿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其能够对气候有效调节,区域生物多样性也可以得到保护。但受工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洞庭湖湿地生态问题日趋严峻,不仅对洞庭湖湿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也制约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进和实现。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逐步完善构建洞庭湖湿地生态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对湿地生态需水量的计算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采用生态功能法分别对天津滨海新区湿地补给地下水需水量、湿地土壤需水量、湿地植物需水量和生物栖息地需水量进行了计算,最后得出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的最低需水量为1.78×109~2.77×109m3,最适需水量为5.39×109~8.08×109m3,最高需水量为12.07×109~14.09×109m3。  相似文献   

9.
以海坛岛为例,运用Penman综合法计算研究区林地生态需水定额,并测算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该地区林地年生态需水量为0.3004—0.5004亿m^3,生态需水定额为374—623mm.该结果为分析海坛岛林地生态缺水状况及可持续管理林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水资源配置角度对济南市城市绿地生态需水量进行了估算研究与分析,揭示了2012年济南市以乔、灌、草3种植被类型为代表的城市绿地生态需水量的年内总需求量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植物蒸发需水量、生长需水量、土壤需水量及有效利用降水量4个方面,估算出济南市绿地生态系统生态需水量约247 527.67 m~3;受市内区域自然状况差异影响,市辖区及章丘市绿地生态需水量较大,商河县最小;城市绿地生态需水量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夏季需水量较大,冬季最少。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与华南经济圈的过渡带与重要结点,其生态安全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本研究以洞庭湖区域常德市为例,基于层次分析与熵权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的改进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综合评价了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转,在2013—2018年期间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上升到"较安全",安全综合指数由0.301上升到0.603,压力指数呈轻微波动下降趋势,状态和响应指数均呈上升趋势;2)洞庭湖生态安全主要受工业废水排放量、保护区面积所占比例、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建议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的基础上,严格管控废水排放,限制高耗水行业规模,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探索洞庭湖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2004-2005年对洞庭湖湿地实地考察和调查资料,分析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状况,目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体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明显;洪涝灾害频繁;血吸虫病盛行;湿地功能退化等方面。最后,针对洞庭湖湿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综合保护湿地资源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湿地资源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已成为了实现资源保护最重要的途径。西洞庭湖湿地属内陆湖泊芦苇沼泽型湿地,含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重要保护意义和开发价值。该文分析了西洞庭湖湿地的概况,从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两方面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揭示了生态旅游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水文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进而影响到湿地植被组成和群落演替。本文以洞庭湖湿地植被区系组成、植被分布格局及演替规律为基础,从水位年内和年间变化、极端高洪水位及其持续时间、泥沙淤积速率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并指出今后应加强湿地植被生态过程及功能、湿地植被演替的调控机理研究,同时重视洞庭湖自身的地质演化。  相似文献   

15.
以东、南、西洞庭湖区域君山岛、龙山、赤山岛龙虎山林场、明朗山、常德林场、和洑林场和桃源县天然次生林为对象,借鉴生态学有关生态系统内部均衡和均质原理,在森林生态系统(斑块)尺度,从空间结构的混交、竞争、空间分布格局3个方面分析提出空间优化的均质性目标、均质性指数及均质性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结果表明:15个洞庭湖湿地调查林分平均均质性评价指数为0.2517.均质性评价的5个等级中处于l级和2级的林分为12个,占80%,处于3级的林分只有3个,仅占20%.说明洞庭湖各林分整体上在空间结构、生长环境和树种优势度等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离理想空间结构差距太大;按照高程不同,洞庭湖湿地从湖沼到丘陵岗地,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逐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空间优化均质性目标及均质性指数的提出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空间途径的拓展,为森林经营的理想空间结构及其表达探索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结构化森林经营思想为理论基础,从与水源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密切相关的林分物种组成(树种混交)、种内及种间竞争、空间分布格局、垂直结构4个方面选择混交度、竞争指数、角尺度、林层指数、空间密度指数、开阔比数作为水源林健康经营和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函数,建立洞庭湖水源林林分多目标空间优化模型,应用改进的群智能粒子群算法求解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并针对模型输出的目标树空间结构单元制定周密的经营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模型能准确定位林分空间关系的薄弱环节,调控措施能显著改善林分空间结构,有利于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为恢复洞庭湖水源林生态功能和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应用优化模型进行水源涵养林健康经营突破了传统森林经营模式,为智能信息技术在森林空间经营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湿地系统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功能、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采用AHP法系统评价了洞庭湖湿地的生态质量,表明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已退化。提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发展水域生态农业、强化法律监督、建立具有湿地特色的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对策,为加强洞庭湖湿地生态建设与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周口淮阳龙湖湿地滨水景观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滨水景观是最具活力和生态价值的城市景观组成部分。选取周口淮阳龙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要素、社会要素和景观要素三方面对淮阳龙湖湿地滨水景观进行分析。在龙湖湿地滨水区域内选取20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节点,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一套针对龙湖湿地的滨水景观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淮阳龙湖湿地滨水景观整隶属度为2,处于中等水平,其景观建设中较好的是人文景点的数量、空气质量等,较差的是植物色彩与季相变化、运动健身设施的设置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应注意季相搭配和色彩变化等优化建议,以期为龙湖湿地今后的发展规划和其他相似地区的滨水景观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鸻鹬类是迁徙水鸟中的重要类群,其种群动态能够指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目前对影响内陆湿地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洞庭湖为研究区域,基于物种—生境关系理论,利用2013/2014—2021/2022越冬期的水鸟调查和遥感反演数据,结合野外食源调查,通过最佳子集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和层次分割等方法,分析长喙长腿(LB-L)、长喙短腿(LB-S)和短喙(SB)鸻鹬类的分布,探究宏观生境变量和微观生境变量(底栖动物密度)对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是三种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绝对优势分布区,LB-L鸻鹬类主要分布于东洞庭湖中的大小西湖和白湖,LB-S鸻鹬类主要分布在白湖,SB鸻鹬类在各核心区均有分布,且无显著差异。宏观层面上,浅水面积、人为干扰和水文连通性是影响LB-L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浅水面积是影响LB-S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人为干扰是影响SB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微观层面上,LB-L鸻鹬类的分布与不同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均高度相关,LB-S和SB鸻鹬类的分布仅与部分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相关。本研究完善了洞庭湖越冬水鸟生态学研究,对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欧阳红  杜亚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284-10287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千百年来洪水为患。1949年以来湖体加速萎缩,水、旱灾频发,生态与环境出现种种新问题。对洞庭湖环境与生态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宏观湖体萎缩、湖区气候持续变暖、新的江湖关系显现的复杂脆弱性、洞庭湖区日益工业化与城镇化以及缺乏权威法规的制约是造成洞庭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新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