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讨甘肃陇东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田间侵染动态,于2017年-2019年对大豆根系和根际土壤定期定点取样,采用漂浮法、贝曼漏斗法及酸性品红染色法对土样中和根组织内线虫进行分离计数,研究其繁殖数量与气温、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年土壤中2龄幼虫和新鲜孢囊的数量有3个明显高峰,大豆根组织内2~4龄幼虫均出现3个明显高峰,即发生3代,平均世代历期35 d。2018年-2019年土壤中2龄幼虫和新鲜孢囊均有4个明显高峰,大豆根组织内2~4龄幼虫亦出现4个明显高峰,即发生4代。第1代侵染数量最多,是主要危害世代。最后1代侵染数量极少且发育缓慢。在2017年-2019年生长季中,线虫繁殖数量与生长季平均温度具有相关性,与累积降雨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河北省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在自然环境下的侵染与发育特点,于2009-2012年分别采用漂浮法、浅盘法和酸性品红染色法在3个不同区域对土壤中孢囊和2龄幼虫(J2)以及根系内线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孢囊内卵的发育动态进行检测.在土壤中除6月上中旬未检测到J2外,周年均分离到J2.冬前J2出现小高峰,种群密度为12.3 ~18.6条/100mL土样;在4月上中旬J2大量发生,种群密度为52 ~ 65条/100 mL土样.冬前J2侵入小麦后能够发育至3龄幼虫,3龄幼虫发生高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4龄幼虫的发生高峰在5月中下旬,白雌虫形成高峰期在5月下旬,且1年后孢囊内卵孵化率达到86.5%.研究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河北省小麦上1年发生1代,关键侵染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土壤质地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发生危害的影响,分别测试了6种土壤质地中禾谷孢囊线虫的侵染、发育及其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在整个小麦生长季,不同土质中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J2)的种群变化趋势一致。冬前土壤中少量线虫孵化,11月下旬各种土质中J2种群密度达到10.8~14.2条/100 mL土壤;4月初为J2发生高峰期,其种群密度为54.6~77.1条/100 mL土壤,且土壤中含壤土比例越高J2数量越大;J2在壤土与砂土比为6:1和1:0土壤中侵入根系的数量最多,单株根系J2数量为672.7~685.0条,且土壤中砂土比例越大J2侵入数量越少,相应地根系内3龄幼虫和形成的孢囊数量也越少;不同土质中不同时期孢囊内虫口减退率不同,但在生长季末不同土质中孢囊内虫口总减退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土质对孢囊内虫口减退率无影响,土质沙性越大越不利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4.
不同轮作模式下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动态和种群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作是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重要农业措施,为了明确青海省春麦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控制效果,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法对生产中应用的6种轮作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小麦与马铃薯、油菜、蚕豆轮作两年或以上能有效降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土壤中的孢囊量减少39.31%~84.39%,单孢虫口数量减少73.21%~95.35%,虫口密度减少83.76%~97.82%;不同作物间,小麦与马铃薯或蚕豆的轮作效果(虫口密度减少74.39%~79.37%)显著优于小麦与油菜的轮作效果(虫口密度减少67.16%)。在同一地块相同条件下,种植油菜、蚕豆、马铃薯、小麦4种作物,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均能正常孵化,4月底土壤中的2龄幼虫(J2)量增加,5月上旬达到高峰期,5月中旬开始,土壤中的J2、孢囊量、虫口密度和单孢虫口数量均急剧下降,6月至7月份下降幅度小,趋于稳定;田间空孢囊率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急剧增加,7月份趋于稳定,8月份以前,4种作物田禾谷孢囊线虫的孵化动态和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一致,8月中旬,小麦田随着新孢囊脱落到土壤中,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开始上升,小麦收获后土壤中的孢囊量比播种前增加28.62%,虫口密度增加41.30%;而油菜、蚕豆、马铃薯田土壤中的孢囊量比播种前减少32.27%~48.36%,虫口密度减少70.91%~81.73%,8月中旬至10月份小麦田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极显著高于油菜、蚕豆、马铃薯田。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0-2011年对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北京地区全年只发生1代,夏季滞育,卵孵化高峰为4月初;2龄幼虫侵染高峰为4月上旬,3龄幼虫发育高峰为4月下旬至5月初,4龄幼虫发育高峰为5月上旬,白雌虫发育高峰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10月份播种后部分2龄幼虫就可以发生侵染并且冬前发育至3龄幼虫.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安徽颍上县禾谷类孢囊线虫发生与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翔  吴慧平  马骥  王龙平 《植物保护》2012,38(5):124-127
为了解安徽皖北麦区及颍上县禾谷类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和危害情况,用"zig-zag"法在皖北不同麦区采集小麦根际土样60份,利用Fenwick&Oostenbrink法分离CCN孢囊,统计卵密度发生频度。依据孢囊阴门锥等形态特征,鉴定颍上县CCN种类。利用扩散系数法判断CCN田间平面分布型,利用系统观察法,动态监测小麦生长季节0~300mm土层的2龄幼虫(J2)虫口变化。通过酸性品红染色方法监测早期侵染;选择CCN密度中等田块,以涕灭威作播前土壤处理,比较‘泛麦5’等品种的药剂处理间的株高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皖北麦区,62%的田块CCN卵发生密度为1~10个/g土;经鉴定发生在颍上县的CCN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颍上黄桥镇双楼村禾谷孢囊线虫在田间为块状分布;在颍上监测到J2对小麦侵染的最早时间在3月18日,当感染田块卵密度在2.5~20.5个/g土时,产量损失为9.8%~14.9%,其中‘泛麦5’产量损失显著,达14.9%。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土壤干旱对麦田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Ha)发生动态的影响,于2014年分别对灌溉和非灌溉小区定期取样,通过对土壤中线虫的分离和小麦根组织中线虫的镜检,确定灌溉和非灌溉小区中Ha各虫态的发生密度。结果表明,与非灌溉小区相比,灌溉小区土壤中2龄幼虫和白色雌虫以及根组织中2、3或4龄幼虫的群体密度在4—5月均明显较高;尤其在4月,灌溉小区2龄幼虫平均孵出量和侵入量分别为3.0条/100 g土壤和19.0条/10 g根,而非灌溉小区的分别仅为0.6条/100 g土壤和1.0条/10 g根。在小麦生长期,灌溉小区的Ha群体密度略有增长,繁殖系数为1.04,而非灌溉小区的显著下降,繁殖系数仅为0.09。研究表明,土壤严重干旱能抑制Ha 2龄幼虫的孵出和侵入,减少3、4龄幼虫和白色雌虫发生数量,导致繁殖系数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小麦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掌握病原线虫的侵染动态是病害防控基础。本文在田间条件下, 对两种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在河南郑州的侵染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小麦出苗后2周即可发现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内, 4周后少量二龄幼虫发育为三龄, 6周后根内幼虫数量达到第一次高峰, 同时发现少量四龄幼虫。小麦出苗60 d后, 由于温度较低, 根内各虫态数量基本维持稳定;在120 d后, 温度逐渐回升, 根内二龄幼虫数量逐渐增加, 幼虫数量的第二次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50 d左右, 但入侵幼虫数量明显少于第一次。此后根内幼虫陆续发育为白雌虫和孢囊, 白雌虫数量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80 d后。H.filipjevi三龄、四龄幼虫及白雌虫出现的时间均比H.avenae的早一周。  相似文献   

9.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寄生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测试表明,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对长江中游地区栽种的小麦、裸大麦、米大麦、家燕麦、野燕麦、黑麦草、鹅冠草、苇状羊茅、球茎草芦和鸭茅均能侵染,这些植物是该线虫的良好寄主,但感染率差异不显著。该线虫能侵染玉米,但很难完成生活史,不侵染供试的红三叶草和紫苜蓿2种非禾本科牧草。在不同的寄主根内,线虫发育速度有差异,单位重量根内虫口数亦有异,黑麦草内最多,鲜根有线虫4.45条/g,鸭茅最少为1.26条/g。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主产区菲利普孢囊线虫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情况,作者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5月通过随机采样调查方法,从商丘、漯河、许昌、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焦作等八地区19个县市采集到61份小麦孢囊线虫(CCN)的根围土壤样品,分析了样品的孢囊密度,发现采自商丘、新乡、鹤壁、安阳和濮阳地区的样品孢囊密度普遍较高,CCN发生比较严重;利用双重PCR技术对样品的CCN种类进行了快速检测鉴定,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单一侵染的样品有33份;菲利普孢囊线虫单一侵染的样品有9份,与禾谷孢囊线虫复合侵染的样品有19份。菲利普孢囊线虫主要采自商丘、漯河、许昌、新乡、焦作等五个地区,其中商丘地区发生比较普遍。该研究可为河南省小麦的品种布局和孢囊线虫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甘肃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程度和分布情况,2009-2012年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采用Z字形取样法,取根际0~20cm土壤,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统计100g土样的孢囊数量,用形态学方法鉴定线虫。从甘肃省12个地区50个县区,134个乡镇共采集到463个小麦田间土样。结果表明,孢囊平均检出率为47.9%,其中冬麦区孢囊平均检出率为61.5%,春麦区平均检出率为34.2%,冬麦和春麦混播区为52.3%,冬麦、春麦及冬春麦混播区平均孢囊数分别为3.5、6.8和3.9个/100g土样。其中平凉市灵台县和兰州市永登县孢囊线虫发生最为严重,个别地块每100g土样中孢囊数超过40个。根据孢囊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将甘肃省采集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治甘肃省麦类孢囊线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金柑Citrus japonica 是福建省尤溪县的重要特色果树,多年来金柑黄化衰退问题在其产区较为严重。本研究意在明确金柑黄化衰退的病因,为有效防控提供依据。调查发现金柑黄化衰退病株根部生长不良,根上有线虫雌虫寄生,其体后部突出根表面,根际土壤中有大量的2龄线虫;相邻健树根部生长健壮,根部无或只有少量该线虫。为明确其病原线虫种类,对其雌虫、雄虫、2龄幼虫进行形态学观测,对线虫的rDNA-ITS、28S rDNA D2-D3区进行测序比对,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线虫形态学特征与柑橘半穿刺线虫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一致,系统发育树分析进一步明确为柑橘半穿刺线虫。这是国内首次报道柑橘半穿刺线虫寄生金柑,是导致金柑黄化慢衰的病因。研究结果为制订有效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旱稻孢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孵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沛成  洪宏  伍敏敏  丁中 《植物保护》2012,38(1):101-103
为了解旱稻孢囊线虫的孵化特性,从水稻根系及根系附近土壤分离孢囊,在室内离体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及水稻根系分泌物、土壤浸液、水稻根汁等因子对2龄幼虫孵化的影响,并观察不同温度下2龄幼虫的存活能力.结果表明:旱稻孢囊线虫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8~32℃,且在该温度范围初孵2龄幼虫的存活率高、存活时间相对较长,35℃下孵化率及初孵2龄幼虫的存活率、存活时间均明显下降,40℃下无线虫孵化,20℃下孢囊线虫孵化率仅为0.9%,4℃下可延长2龄幼虫的存活时间.水稻分泌物、水稻土壤浸液和水稻20倍根汁对旱稻孢囊线虫孵化具有刺激作用,5倍根汁和4 mmol/L氯化锌溶液对线虫的孵化有抑制作用.上述结果可为制定旱稻孢囊线虫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威胁大豆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2015-2016年,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贵州省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贵阳、六盘水、安顺、毕节、黔西南和遵义等6个地区下辖的14个县(区),共采集土样287份。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大豆孢囊线虫的总检出率为28.2%,其中毕节地区的大方县和赫章县孢囊检出率最高,分别达到46.7%和45.0%,而在遵义市、贵阳市和黔西南州孢囊检出率为0。六盘水地区的水城县孢囊发生量最大,平均孢囊数为3.4个/200g土,最大孢囊数达到17个/200g土;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岭县大豆孢囊线虫发生程度最轻,每200g土样平均孢囊数分别为0.3和0.2个,最大孢囊数仅为2个/200g土。分离的孢囊主要形态特征与大豆孢囊线虫一致,并且ITS序列与甘肃大豆孢囊线虫种群序列一致性达100%。根据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比对,将贵州省采集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本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控贵州省大豆孢囊线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姜根结线虫病原鉴定及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田间调查、接种试验、电镜与显微镜观察以及酯酶同工酶电泳等方法,对引发生姜癞皮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生姜癞皮病的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该病在每年6月中旬开始发生,8、9月份危害严重.病原在生姜上一年可发生完整的4代,完成1代平均约需35天.病原主要在0~40cm的土层内分布和危害,但具体分布情况依寄主生长状况而稍有差异.南方根结线虫繁殖速率受初始接种密度的影响也很大,当初始接种密度较低时,线虫繁殖速率较高,初始接种密度增大,繁殖速率降低,其平衡密度为每100g干土746.20个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