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少花龙葵叶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蒸气冷凝法提取少花龙葵叶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离、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51个峰,共确认了其中138种化合物,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00%.少花龙葵叶挥发油的化合物种类丰富,包括包括醇、醛、烷、酯、烯、酮及醚类等成分.少花龙葵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0.5%)为(E)-2-己烯醇(45.25%),(Z)-3-己烯醇(41.0%),7-甲氧基-2,2-二甲基-二氢-1-苯并吡喃(1.49%),十四醛(0.97%),己醛(0.97%),壬醛(0.88%),环戊醇(0.61%)及4-丁基-2-(1-甲基-2-硝基乙基)环己酮(0.57%)等,这8种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1.74%;其中含量较高的(E)-2-己烯醇与(Z)-3-己烯醇2种物质是生产食品香料和化妆品香精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2.
水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两相溶剂萃取法从新鲜水茄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出42个峰,鉴定出35个化学成分。水茄叶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植物醇(31.92%),3-甲氧基-1,2-丙二醇(28.36%),十六碳醛(12.03%),(E,E,E)-3,7,11,15-四甲基-1,3,6,10,14-聚五烯十六烷(2.98%),2-甲基己烷(2.04%),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95%)等。  相似文献   

3.
中药野艾挥发性物质的抗菌活性与成分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中药野艾(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Prodr)挥发物抗菌活性与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为开发利用野艾药用资源提供依据.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艾的地上部的挥发油,测定了野艾的挥发油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玉米纹枯病菌的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野艾的挥发油对以上两种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5.6%和 42.8%.从挥发油中检测出48种成分,用质谱图检索鉴定出其中38个化合物,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已鉴定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88.32%,其主要成分为石竹烯(25.39%)、菊油环酮(13.21%)和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7.75%).野艾的挥发物对作物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连木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黄连木果实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黄连木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共分离到60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41个,占挥发油总量的89.788%。黄连木果实挥发油主要成分是(Z)-3,7-二甲基-1,3,6-辛三烯(13.529%),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12.229%),(E)-3,7-二甲基-1,3,6-辛三烯(7.704%),D-柠檬烯(7.461%),1-甲基-4-(1-甲基乙基)-1,4-环己二烯(6.537%),3-蒈烯(5.314%)等。  相似文献   

5.
刺山柑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从新疆野生刺山柑干果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分离出57个峰,确定了其中53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4.19%,主要化学成分为 (Z,Z)-9,12-十八碳二烯酸(26.40%),棕榈酸(15.35%),十八碳-9-烯酸(11.41%),1,2-苯二酸二(2-甲基丙基)酯(5.77%),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4.41%),2-甲氧基苯酚(2.94%),肉豆蔻酸(2.67%),月桂酸(2.47%),(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2.03%),Z-11-棕榈酸(1.86%),α-吡咯乙酮(1.04%),棕榈酸甲酯(1.02%).以上12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77.37%.  相似文献   

6.
采用共水蒸馏法提取橙皮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橙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到31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20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0.881%,橙皮挥发油主要成分是D-柠檬烯(30.028%),β-人参烯(17.454%),(E,E,E)-2,6,10-三甲基-2,6,9,11-十二烷四烯-1-醛(8.484%),2,6,10-三甲基-2,6,9,11-十二烷四烯-1-醛(5.258%)等。  相似文献   

7.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从大花罗布麻花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分离确定了其中63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2.04%。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主要化学成分为9,12-十八碳双烯酸乙酯(24.21%)、(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11.43%)、二十八烷(6.27%)、软脂酸乙酯(5.98%)、正软脂酸(5.48%)、α-金合欢烯(4.99%)、二十五烷(4.27%)等。  相似文献   

8.
对陕北野生黄花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陕北野生黄花蒿中鉴定出41种化合物,化学物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0.00%,其中的主要成分为(一)-斯巴醇(16.34%)、石竹烯氧化物(12.05%)和视黄醛(12.21%),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陕北野生黄花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树头芭蕉花中挥发油成分的组成,为后期树头芭蕉花的生物活性研究作导向,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法与水蒸汽蒸馏正己烷连续回流萃取法提取树头芭蕉花中的挥发油,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和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树头芭蕉花固相微萃取技术获得的挥发油成分以低沸点的挥发性成分为主,其中气相色谱分离72个,鉴定出57个,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8.22%,其相对含量较高的为2-硫杂丙烷(18.56%)、戊二烯(14.50%)、3-甲基-1-丁醇(13.84%)、乙醇(5.68%)等;而水蒸汽蒸馏正己烷连续回流萃取法获得的挥发油成分以较高沸点的挥发性成分为主,其中气相色谱分离45个,鉴定出32个,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5.00%,其相对含量较高的主要为二十三烷(15.29%)、(Z)-12-二十五碳烯(14.47%)、(Z)-9-二十三烯(13.73%)和亚油酸丁酯(13.46%)等。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甘肃天水的伏椒和葡萄椒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伏椒出油率为2.03%,葡萄椒出油率为1.28%。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花椒挥发油成分,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伏椒和葡萄椒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8和43个化学成分,伏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芳樟醇(23.76%)、柠檬烯(22.61%)、丙酸芳樟醇(13.71%)、4-萜烯醇(9.66%)、α-松油醇(6.57%),占总挥发油成分的76.31%;葡萄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柠檬烯(60.72%)、月桂烯(10.09%)、大根香叶烯D(3.16%)、芳樟醇(2.10%),占总挥发油成分的76.07%。两种花椒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烯、萜醇及其酯类,其中共有成分18个,但在含量上有较大差异,为花椒的种植及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紫苏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尧  庄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75-18776
[目的]测定紫苏(Apocynum venetum L.)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方法]选取紫苏果实、花、根、茎和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紫苏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有很大的差异,其含量大小为:叶〉根〉果实〉花〉茎。[结论]该研究可为有效开发利用紫苏提供参考价值;紫苏根中总黄酮含量比花、果实中高是一大发现,可为紫苏根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区罗布红麻和罗布白麻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彦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092-6094
[目的]对不同地区罗布红麻和罗布白麻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分析,并应用相似系数方法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地区的罗布红麻和罗布白麻的过氧化物酶酶谱分为A、B、C3个区域,其中,活性最强的是A、C区,所有供试样品显现出3种酶谱谱型,10种酶谱谱带,并且在酶谱特征、种间(内)相似程度上均有明显差异,说明种间(内)遗传差异较大。宁夏地区的罗布白麻与其他3个地区的罗布红麻亲缘关系最远,新疆地区的罗布红麻与内蒙古、宁夏地区的罗布红麻的亲缘关系很亲近,但与宁夏地区的罗布白麻无亲缘关系,内蒙古、宁夏地区的罗布红麻与宁夏地区的罗布白麻亲缘关系比较亲近。[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罗布麻的亲缘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了酶法提取罗布麻叶总黄酮的工艺,为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提取提供参考。[方法]罗布麻叶先以纤维素酶酶解预处理后再用溶剂乙醇提取其中的总黄酮。分别考查了酶解各因素如酶解pH值、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以及溶剂乙醇的浓度对罗布麻叶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确定了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pH值5,酶用量3mg/g,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 h,乙醇浓度50%。该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到4.6%。[结论]以纤维素酶酶解预处理后再用溶剂乙醇提取罗布麻叶中的总黄酮得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宁夏沙枣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并将其与沙枣花苞及树叶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试验采用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宁夏沙枣鲜花、花苞及沙枣树叶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然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挥发油主要成分。[结果]试验表明,沙枣鲜花挥发油中含量较多的是脂类、醇类、高级烷烃类化合物,以肉桂酸乙脂为主要成分,含量也相对比较高,而沙枣花苞、树叶中肉桂酸乙脂的含量很低,所以推断宁夏沙枣花香味主要为肉桂酸乙脂的香味。[结论]研究可为开发利用宁夏沙枣花这一重要的植物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是我国宝贵的野生植物资源,具有极佳的生态、医药、纺织等功能。从罗布麻的生物学特征、主要化学成分、抗盐碱机制、驯化与栽培、开发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优质罗布麻资源的选育与栽培,罗布麻化学成分的鉴定和活性测试,以及抗逆机理的深入挖掘等方面将成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6.
刘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53+12856-12853,12856
[目的]筛选罗布麻种子诱导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方法]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选择无污染的带皮罗布麻种芽(露白)作为外植体,考察不同浓度NAA对罗布麻种子诱导分化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培养基。[结果]不同浓度的NAA均能促进罗布麻种子成活,且不同浓度见无显著性差异。罗布麻种子的最佳培养基为:MS+0.02mg/LNAA+1.00mg/LIBA+10g/L琼脂+30g/L蔗糖。[结论]该研究为罗布麻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野生罗布麻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及其在茎叶中积累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制订吉林省西部野生罗布麻的采收时间,采用HPLC法和分光光度法对罗布麻地上部各器官中重要生物活性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及主要成分槲皮素的积累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茎与叶中总黄酮的积累在盛花期为低谷期,此期前后为双峰值特征;花与叶中总黄酮和槲皮素的含量高,为药用最佳有效部位;花的最适采收期为7月中旬,叶的最适采收期为8月下旬。  相似文献   

18.
汪洋  房存金  毕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425-6426
[目的] 探讨不同的提取方法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运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中性乙醇提取法3种方法提取川芎油,用GC-MS计算联用技术对其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中性乙醇提取法3种方法所提挥发油有16个成分相同,各占其相对含量的79.87%、89.42%和71.32%,其中分别有10、8和5个成分是各自特有的,各占其相对含量的2.51%、3.03%和6.90%。这3种工艺均能提取挥发油主要成分内酯类化合物,其中以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样品所含组分最多,整个操作过程耗时短、效率高。[结论] 该研究为开发川芎药用资源和选择加工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罗布麻茎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法从罗布麻茎中提取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罗布麻茎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罗布麻茎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1.5 h、料液比1∶40(g∶m L)、样品目数100,此条件下的提取率达2.033%。[结论]该研究为罗布麻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73-18774,18776
[目的]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柳蒿芽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柳蒿芽挥发性物质中共分离出了69种成分,其中62种成分被鉴定清楚,并测定了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β-月桂烯(7.60%)、(顺)-1,8-萜二醇内醚(9.29%)、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7.02%)、(S)-顺马鞭烯醇(7.05%)、蒿醇(2.64%)、2,6,6-三甲基-双环[3,1,1]-2-庚烯-4醇-乙酸酯(5.72%)、石竹烯(4.11%)、(Z)-β-法呢烯(10.61%)、大=牛儿烯D(8.07%)、α-佛手柑油烯(10.62%)等。[结论]通过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柳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