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
采用适于研究石灰性土壤中锌形态的分组方法,利用盆栽试验研究锌在土壤中的动态及有效性。结果表明,水溶性锌施入土壤后,大部分(77%以上)迅速转化为碳酸盐结合态和三二氧化物结合态,前者又向残渣态转化。种植玉米可促进碳酸盐结合态和三二氧化物结合态向残渣态转化;土壤各组分锌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依赖的平衡关系。本文同时对各种形态锌的有效性提出了某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连续浸提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石灰性土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铁、铜的形态组成及其与有效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铁主要以RES—Fe和R_2O_3—Fe形态存在;铜主要以RES—Cu形态存在,其次是FXC—Cu和R_2O_3—Cu。土壤中RES—Fe的相对含量旱地土壤高于水旱轮作土壤,而水旱轮作土壤又高于冬水田,R_2O_3—Fe、CA—Fe、OM—Fe都是旱地土壤低,冬水田最高。土壤中WS—Cu、EXC—Cu和ERMn—Cu三种形态含量:冬水田相对最高,水旱轮作次之,旱地最低。有效铁与CA-Fe和R_2O_3—Fe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冬水田供铁较充足,而旱地土壤易于缺铁。有效铜与EXC—Cu和ERMn—Cu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冬水田供铜较充足,旱土土壤则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4.
本试硷对 Shuman(1979)和 Tessier(1979)提出的方法进行了修改,采用连续浸提的方法将石灰性土壤中锌分为代换态(EXC-Zn)、碳酸盐结合态(CA-Zn)、三二氧化物结合态(R_2O_3-Zn)、有机态(OM-Zn)和残渣态(RES-Zn)。通过实验确定了相应的浸提剂(1MMgCl_2、0.5MNaOA c-0.5MHOAc、Tamm 溶液(0.175M 草酸铵和0.100M 草酸溶液,pH3.25),H_2O_2-Tamm 溶液、王水-HClO_4)和较佳的实验条件。各浸提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较高。此方法可用于研究石灰性土壤中锌的形态。同时也可研究锌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土壤组分对锌有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全国系统分类所要求的统一研究方法和测试分析手段的基础上,对我国北亚热带地区中部黄土母质发育的黄棕壤和黄褐土的粘粒特性及矿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试上壤粘粒含量高.有明显的层次分异;粘粒化学组成的剖面变异较小,粘粒硅铝率和粘粒硅铁铝率相对一致;土壤粘土矿物组成以2∶1型伊利石为主,并且均含有一定量的高岭石,蒙脱石含量很少,部分土壤含有一定量的蛭石等14(?)矿物;供试土壤上述粘粒及矿物学特性,除受黄土母质本身特性的影响外,还取决于该区成土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土壤供锌机制及作物锌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7.
<正> 盐源盆地位于四川省西南隅,广泛分布着红色土壤。以往的文献将这类土壤归为山地红壤,或褐红壤。本文根据最近的调查研究,对其发生分类进行初步探讨。(一)盐源盆地的成土条件盐源盆地属于台缘拗陷,其基本构造轮廓完成于印支运动末期,在第三纪后的新构造运动中,  相似文献   

8.
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土壤和植物磷素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土壤和植物的磷素有效性。结果表明:施磷使用两种栽培条件下的水稻吸磷量明显提高,水作水稻比旱作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磷更多;施磷后水作和旱作土壤各组分磷都有所增加,其中以树脂-P、NaHCO3-P和NaOH-P较为突出。在水作条件下,从分蘖到成熟期水稻吸磷的增加量与树脂-P、NaHCO3-P、细胞-P、NaOH-P和减少量很好的相关性;而在旱作条件下,水稻吸磷的增加量仅与树脂-P、NaHCO3-P、细胞-P、NaOH-P、超声波-P对水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不同土壤、作物和栽培条件,对土壤的锌提取方法已有十多种。目前,各国采用不同的提取法。尤其是对水稻土的锌提取法,以多种土壤类型为系统研究对象的资料,至今尚少。为此,我们对多以旱田土壤和作物为对象采用的锌提取法,在多种水稻土和种稻条件下对锌的提取法进行了探讨。在0.1mol/1HCl、1mol/1MgCl_2、0.05mol/1EDTA 和1mol/1KCl提取法中,除有效分蘖期的水稻锌吸收量和1mol/1MgCl_2提取的土壤含锌量有极显著相关(未施肥区 r=0.6621,施肥区 r=0.6621)外,均未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土壤外源铜形态的动态变化:5年定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铜污染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总量,还与其在土壤中的形态有关。选用未受污染的粘质壤土,设置对照(32mg·kg-1)、200、400mg·kg-1铜处理模拟土壤铜污染,进行持续5年(2006—2010年)的稻/麦轮作土培试验。参照Tessier的方法测定小麦和水稻成熟期土壤中不同形态铜含量,研究耕作层土壤中各种形态铜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试验期内清洁土壤中总铜以及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铜含量变化均很小,铜处理使上述参数均大幅增加。(2)污染土壤各形态铜含量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其中可交换态浓度持续下降最为显著,5年分别累计下降66%(200mg·kg-1)、67%(400mg·kg-1)。(3)土壤处于旱作条件有利于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铜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淹水条件下转化方向相反。(4)铜处理改变了土壤中铜元素的形态分布,清洁土壤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平均占57%),污染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合计平均占58%)。本研究表明,外源铜进入土壤后,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交换态浓度持续大幅降低,其他形态则因不同年度和不同耕作方式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