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2.
中间偃麦草及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小麦重要的基因源中间偃麦草的植物学分类、地理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了中间偃麦草基因组构成,阐述了中间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张李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16-5717,5767
综述中间偃麦草的生物学特性、染色体组成及其优良基因向小麦中的转移、利用与鉴定等,并展望中间偃麦草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小麦近缘植物偃麦草属中有许多小麦缺乏的优良基因,如抗病、抗旱、耐盐、耐寒、耐高温及优质、高产等基因,通过远缘杂交将其优良基因导入小麦基因组中,对小麦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已将偃麦草的抗病、抗逆等多种基因导入小麦中,并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偃麦草属的其他农艺性状如优质、高产等报道较少。围绕偃麦草生物学分类、农艺特性、染色体组成及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对小麦遗传育种实践中高效利用偃麦草种质资源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百萨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萨偃麦草是小麦亲缘物种之一,对环境胁迫和生物胁迫具有很强的抗性,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结合南京农业大学多年来的研究进展,对百萨偃草麦抗性基因向小麦中的转移与利用、百萨偃草走基因组与染色体分析等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如何更好地研究和利用百萨偃草麦有益基因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收获年份的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种子为试材,研究了室温保存条件下,种子活力变化与遗传完整性。结果表明,随贮存时间的延长,种子发芽率呈下降趋势,贮存11年、12年的种子基本失去活力,贮存7年的种子平均发芽率仅为13.36%。鉴定还发现,保存7年的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5根尖染色体畸变率高达35.09%。  相似文献   

7.
8.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CH188进行农艺性状、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鉴定,以确定其优良农艺性状及导入小麦基因组中的外源染色体。结果表明,CH188平均穗长14.60 cm,株高70.60 cm,小穗数、千粒质量等优于主栽品种;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为2n=42;基于中间偃麦草第6同源群Contig序列开发了160个STS标记,其中,8个可作为识别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CH188中6St染色体特异标记,可以推测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CH188是小麦的一对染色体被中间偃麦草6St染色体替代;其优良的农艺性状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6St染色体。CH188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可能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  相似文献   

9.
以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为桥梁亲本,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将其所携带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转移到普通小麦中,从其BC1F6选系中选育出一个高抗小麦秆锈病、白粉病的优良品系CH08-141,并利用分子细胞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结果表明,CH08-141中包含1对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属于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以平均分布于小麦基因组染色体上的48对SSR引物对CH08-141分子标记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CH08-141中的6B染色体被中间偃麦草的1对J组染色体所代换。新鉴定的异代换系含有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抗秆锈病和白粉病基因,是小麦抗病育种中不可多得的新抗源。  相似文献   

10.
在小麦育种中利用偃麦草抗病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的抗性基因改良普通小麦的抗病性,以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为桥梁亲本,与小麦杂交、回交,通过异源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操纵,将偃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转移给普通小麦,育成一批抗病性和农艺性状均已稳定的小偃麦易位系,并采用染色体分带和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它们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准确鉴定。抗病性的异地评价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它们高抗我国小麦条锈病优势小种和新的流行小种。此外,还就防止或至少延缓抗病性丧失的有效途径、染色体小片段异源易位的诱导方法和外源基因的利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4个组合的 F2单株及与其相对应的 F3株系为材料,研究了株高、千粒重等5个农艺性状在 F_2与 F_3代间的遗传力;分析了 F_3株系性状间的相关;并以株系的样段产量为依变量,以与其有关的5个变量为自变量作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各种方法估算的遗传力基本趋势一致。株高、千粒重的遗传力大于穗粒数、株粒数及单株穗数。2.千粒重与株高呈正相关,与穗粒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的大小因组合而异。3.千粒重、株高、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途径及大小因组合而异。  相似文献   

12.
高产小麦营养生理特性与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1985-1987年在江苏省农科院和江宁县农科所进行的小麦营养特性和施肥技术的田间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小麦的氮磷钾的吸收与利用、糖的形成以及对产量的影响。明确了高产小麦前期为高氮高糖期,返青为高氮低糖期,后期以碳代谢为主。并据土壤肥力、肥料利用、养分产量关系,提出了淮南丘陵地区小麦施肥推荐量计算程序中的参数、合理的肥料运筹原则和亏氮麦苗最为有效的补氮时期。  相似文献   

13.
对100个小麦新品种(系)和62个杂交高代品系的抗穗发芽性进行了鉴定,并通过4个抗穗发芽性不同的白皮小麦品种的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抗穗发芽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抗穗发芽育种,要注意对亲本的抗穗发芽性鉴定与组合选配,根据穗或籽粒发芽率,对杂交后代在早代进行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新品种(系)育成后还要进行鉴定,以诉地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小麦组织培养再生植株营养需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基本培养基的筛选和无机盐的调整,研究了小麦组培再生植株的营养需求,结果表明:再生植株在总氮为42mmol.L^-^1(其中铵态氮为7mmol.L^-^1)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2.5mmol.L^-^1Ca(NO3)2的生根效果优于CaCl2;0.4μol.L^-^1Cu-EDTA和1μmol.L^-^1Na2MoO4对试管苗的正常生长是必需的;Cl离子浓度不宜超过1mmol.L^-^1。形成  相似文献   

15.
晋南褐土区冬小麦钾肥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在氮磷配施增产的基础上再施用一定量钾肥增产效果显著.钾肥用量以75kg/ha表现最好,比CK增产50.7%;比NP增产5.7%,每kgK2O增产3.82kg小麦,产投比1.55.获得最高产量的理论施钾量为131.95kg/ha。依据边际理论求得经济合理施钾量为75~90kg(K2O)/ha。  相似文献   

16.
利用DEAE TOYOPEARL 650M快流速阴离子交换层析技术,1d内可收集高纯度的Rubisco。以纯化的Rubisco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得Rubisco抗体。以Rubisco抗体建立单向免疫扩散法,定量测定Rubisco含量,研究小麦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过程中Rubisco含量及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单向免疫扩散法可用于小麦叶片Rubisco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本文概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进展:⑴揭示了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越冬和春季流行规律,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测报方法,提供了重大的防锈原则和综合治理方案。⑵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应用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查明了小种逐年变化动态及其与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大大提高了抗条锈育种和品种利用的针对性和预见性。⑶全国鉴定抗条锈性或感的材料约300000份。成株混合菌种鉴定法发展为多小种分别鉴定法和多抗性鉴定法,开拓了品种抗性资源。⑷敌锈纳等在60–70年代防治条锈病起了显著作用;用粉锈宁拌种1次控制条锈病流行的技术已在大面积上推广。文内还讨论了今后如何加强小麦条锈病防治规划和基础研究,藉以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花碱土地区小麦二系混合种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1年2个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天王堂村和惠民地区农科所的花碱地上进行试验。3个耐盐品种和4个非耐盐普通丰产小麦品种,组成12个二系混合种。结果表明,重花碱地上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由于田间立苗数与穗数关系密切,因而立苗数对产量有更重要的作用。在轻花碱地上,穗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降雨偏多的年价更是如此。在花碱地上,小麦二系混合种比纯系成员品种有更大的产量潜力,利用二系混合种是花碱地上提高并保持小麦产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分析肥料运筹对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表明,小麦一生氮肥适宜运筹比例为基蘖肥占一生总施肥量的60%左右,拔节孕穗肥占40%左右,磷、钾肥宜作基肥和返青拔节肥二次施用。前期施氮肥过多易使群体发育不协调,分蘖成穗率降低,粒叶比小,产量低;后期适量施氮并配合磷、钾肥施用,能有效地增加孕穗后光合物质生产,粒叶比大,产量高。  相似文献   

20.
关中小麦品种面粉流变学特性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关中小麦品种小偃6号、小偃107、83(37)及品系79(1B)为材料,研究面团静置时间、面粉强化剂对面粉拉伸参数、粉质参数等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不同小麦品种或不同来源的面粉拉伸参数比较接近或难于区别时,测定拉伸参数时,面团静置时间应改为30、60和90min.(2)添加面粉强化剂Vc(抗坏血酸)的小麦品种拉伸阻力平均增加12%、26%和64%,拉伸长度平均降低5%、8%和13%.(3)抗坏血酸能够增加面团在揉合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软化度.再如增加一定量的食盐,对稳定性及软化度的改良效果则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