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尾松不同家系营养物质含量与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马尾松家系中未受松突圆蚧危害植株与受害植株针叶中可溶性糖、总糖、可溶性蛋白、全N、游离氨基酸、粗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探讨营养物质含量与马尾松对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抗家系全N含量低于中抗和低抗家系;2)受松突圆蚧危害的诱导,针叶可溶性糖和总糖含量降低,此诱导反应与家系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无关;3)可溶性蛋白、全N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也因松突圆蚧的危害而降低,但这一诱导反应与家系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有关,高抗家系降低量大于低抗家系,导致高抗家系受害植株中这几类营养物质的含量低于低抗家系;4)高抗家系受害植株针叶中除精氨酸外的16种氨基酸含量低于低抗家系;5)粗脂肪含量和总糖/全N与马尾松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2.
连续3年对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直属9个林场的马尾松林分设立标准地进行松突圆蚧的虫情调查,同时调查胸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被调查标准地所在的高要、德庆、云城、新兴、云安、郁南等区县均为松突圆蚧发生区;各标准地因受害时间及危害程度不同,造成虫口密度有极显著差异;不同龄组的马尾松均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同一时期,林龄越大,虫口密度越大;除通门林场外,其他各标准地由于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森林资源增长缓慢。建议将西江林业局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林纳入广东省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范畴,间伐或皆伐后套种或全面更新阔叶树种,从根本上遏制松突圆蚧的虫情升级和蔓延。  相似文献   

3.
戴沿海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1):56-58,66
通过对被松突圆蚧不同程度危害的马尾松针叶内主要营养物质的测定,表明受害马尾松针叶内总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先降低后增加;氨基酸含量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而下降。研究表明,马尾松针叶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与松突圆蚧的不同危害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松突圆蚧危害程度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近几年发现危害马尾松林成灾性害虫,其危害情况已有了一些报道。松突圆蚧危害程度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有的用松针上的虫口密度,有的采用危害症状划分,但无具体的划分指标。为此,笔者自1988年起,用表征划分法对松林的被害程度进行了分类,并用解析木的生长材料进行了校验,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5.
调整松林密度控制清源山松突圆蚧危害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发生区内松林进行间伐、修枝等营林措施将郁闭度调整至0 5左右,松林中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从调整松林密度前的每束2 61头下降至0 63头,虫口密度下降75 86%,表明调整松林密度能有效地控制松突圆蚧对松林的危害;同时发现,阳坡上松林的虫口密度较阴坡上松林的虫口密度大,从阳坡向阴坡逐步过渡,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也随之下降,表明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与坡向有关,在景区绿化规划设计上应针对不同的坡向营造不同的树种,以防止松突圆蚧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幼林进行适度修枝间伐,不仅能降低虫口密度,减少虫源,增强林木抗虫性,而且能有效地促进林木生长。修枝间伐后郁闭度保持在0.5或0.7的林分同未修枝间伐林分的林木相比,株胸径每年增加83.3~116.7%;株材积每年增加50~70%。此法简便易行,可有效地控制松突圆蚧大发生。  相似文献   

7.
松突圆蚧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是松类的重要检疫性害虫。文中以福建某试验地松林为研究点,对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4~7月份是虫口密度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松突圆蚧有完整的生活周期即有有性世代,每雌平均产卵量为93粒,林间自然雌雄性比为2 05∶1。1a发生4代,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8.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纵带间伐套种相思类阔叶树改变了沿海黑松林的生境条件,增强林木抗性,阻隔了松突圆蚧的传播途径.使林间的松突圆蚧虫口密度由间伐前(2002年)的4.58头/针束,降低到次年的0.82头/结束,虫口减退率为82%,平均防治效果达85.68%,到2005年平均防治效果达94.23%.  相似文献   

9.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纵带间伐套种相思类阔叶树改变了沿海黑松林的生境条件,增强林木抗性,阻隔了松突圆蚧的传播途径,使林间的松突圆蚧虫口密度由间伐前(2002年)的4.58头/针束,降低到次年的0.82头/针束,虫口减退率为82%,平均防治效果达85.68%,到2005年平均防治效果达94.23%。  相似文献   

10.
松突圆蚧危害时间与危害程度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林受松突圆蚧危害的轻重与危害时间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松突圆蚧侵害的时间越长,马尾松受害程度也越严重。根据这两者的关系,可以预测马尾松林遭松突圆蚧危害后的发展趋势,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原因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9年广东省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成功控制了检疫性害虫松突圆蚧灾情。 1998年后放蜂区花角蚜小蜂种群急剧下降、数量大幅度减少 ,后因小蜂种源缺乏放蜂工作中断 ,致使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逐渐上升 ,灾害日益严重。本文结合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花角蚜小蜂种群稳定的因素 ,从气温、寄主、种源 3个方面初步探讨广东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原因初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9年广东省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成功控制了检疫性害虫松突圆蚧灾情。1998年后放蜂区花角蚜小蜂种群急剧下降、数量大幅度减少,后因小蜂种源缺乏放蜂工作中断,致使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逐渐上升,灾害日益严重。本文结合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花角蚜小蜂种群稳定的因素,从气温、寄主、种源3个方面初步探讨广东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营林措施控制城市公园松突圆蚧危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发生区内松林进行间伐、修枝等营林措施将松林的郁闭度调整至0.5左右。试区试验结果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从采用营林措施前的2.61头/束下降至0.63头/束,虫口密度下降75.86%,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上还应考虑位于不同的坡向营造不同的树种,以防止松突圆蚧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从日本冲绳输引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到我国广东省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研究。通过对该蜂的繁育、释放及其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等研究,采用松突圆蚧密度较大的小片林地繁育种蜂,再用蜂源地的种蜂枝条扎成2—3kg一把,以600m的间隔进行人工挂放或飞机撒放的方法,放蜂面积约26万公顷,结果表明:95%以上的放蜂点定居成功,放蜂后一年内平均寄生率40%以上,二年后松突圆蚧雌蚧密度控制在每针束1头以下,虫口下降80%—90%,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松突圆蚧与枯斑拟盘多毛孢菌都是严重危害福建省马尾松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由于二者可共寄生于马尾松的松针,因此重点研究测定松针在二者共寄生条件下体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对于探析松突圆蚧-枯斑拟盘多毛孢菌-马尾松针叶之间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以5年生马尾松有虫有病(共寄生)、有虫无病(独寄生/虫)、无虫有病(独寄生/病)、无虫无病(健康针叶,对照)针叶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吸收法测定松针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松针的POD酶活性大小顺序为:有虫有病有虫无病无虫有病无虫无病。显然,病、虫无论是共寄生还是独寄生都会诱导POD活性上升;但有虫有病、有虫无病处理的POD活性分别是无虫有病处理的POD活性的5.10、3.72倍,表明虫害在POD活性诱导过程中占据了主导作用;共寄生处理的POD实际测定值为435.0 U·g-1·min-1,显著高于二者单独处理条件下POD的理论相加值402.8 U·g-1·min-1(P0.05),表明松突圆蚧、枯斑拟盘多毛孢菌在诱导POD活性上升过程中可能存在互惠共利关系并导致了联合增效作用。因此,防治松突圆蚧时建议兼治松赤枯病,可进一步提升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钰 《中国林业》2009,(4):44-44
松突圆蚧是严重危害马尾松林的检疫对象,2003年由广东传入广西,2005年起广西边界林区松林开始枯萎,灾情明显出现。为寻找防治途径,2006年~2008年,广西北流市连续3年从广东引进“本地小蜂”开始实施对松突圆蚧防治作业,2007年起开展生防菌菌液防治松突圆蚧试验,2008年利用生防菌菌粉防治松突圆蚧。  相似文献   

17.
松突圆蚧危害与马尾松胸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马尾松胸围和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枯梢率等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的松突圆蚧种群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受松突圆蚧为害后的枯梢率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个体对营养和空间的竞争能力并不体现为对松突圆蚧的耐害或抵抗能力,该林分存在胸围越大的个体受松突圆蚧为害(枯梢)越重的趋势;对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松突圆蚧种群数量和枯梢率进行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胸围与松突圆蚧种群数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枯梢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其线性回归式为y=3 7821x-30 0479(y为枯梢率,x为胸围);松突圆蚧种群在树冠上、中、下层之间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突圆蚧是一种危害松林的外来有害生物.为寻求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分析了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别介绍了松突圆蚧低虫口分布区、不稳定区、严重危害区3种发生类型区的分析情况,同时提出发挥本地寄生天敌对松突圆蚧的防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利用花角蚜小蜂的有效途径等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松突圆蚧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害虫,防治困难,为探索对松突圆蚧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用寄生在甘蔗灰粉壳虫上的寄生曲霉菌对松突圆蚧进行了致病力试验,其寄生率为13.9%—64.9%。同时对寄生曲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松突圆蚧种群数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自1982年5月首次在我国珠海市毗邻的马尾松林内被发现以来,到1988年,危害面积已超过650万亩。由于马尾松林所处生态环境的差异,表现了受害程度的不同,对这些危害类型不同的林地,我们在惠东、新会、博罗、中山、深圳、珠海6县(市)设置标准地,对虫口数量、天敌、气象、土壤、植被和林分结构等进行了多学科的调查研究。现把松突圆蚧在不同危害类型和郁闭度中的种群数量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