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河北太行山南段低山丘陵片麻岩褐土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草地、坡耕地、刺槐林)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规律,分析土壤养分流失的空间变化以及养分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比较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与表土和径流中的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径流中的养分含量,也明显高于雨前表土中的养分含量,具有较大的养分富集比;土壤中流失的养分与流失泥沙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养分流失直接导致丰富表土流失、土地退化、生产力水平降低等问题。探讨了坡面产流产沙及坡耕地养分流失特征的研究现状及养分流失的控制技术,为坡地养分流失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4.
红壤坡地泡桐林地表径流和养分流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壤坡地泡桐林地设置3个不同处理研究施肥对地表径流和养分流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林下植被覆盖能有效的降低红壤坡地产流、产沙量以及氮、磷流失量;氮的流失主要以径流水溶性氮为主.磷的流失则是以泥沙携带为主;林地施肥增加了径流水溶性总氮、总磷浓度,而对泥沙结合态氮、磷浓度影响不大;氮素的流失浓度和流失量都比磷素高;在降雨...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2005年8月~2007年7月,对丹江口库区的降雨量进行了每日观测,观测期内降雨集中在6~8月份,且易引起水土流失的暴雨同样出现在这3个月。并在栎类阔叶林、马尾松林、松柏混交林、柑桔园、灌木林和坡耕地(对照)分别建立径流场进行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的观测,结果表明:坡耕地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与养分流失量均高于另外5种森林类型,与对照相比,5种森林类型地表径流量可以削减15.21%~61.4%,土壤侵蚀量可以削减54.30%~96.32%。  相似文献   

6.
文章重点论述了重金属在森林植被中富集的特点以及植物遭受重金属污染后的生理变化及生长反应。  相似文献   

7.
侯伟 《绿色科技》2020,(6):88-90
介绍了土壤养分流失的基本途径及影响因素,基本途径有“水溶态”淋溶、径流迁移、气态迁移、风蚀迁移、生物力途径;影响因素有降雨、土壤性质及地形条件、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从覆盖措施、植物篱技术与保护性耕作、工程措施等方面探讨了控制途径,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早期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表径流对其的影响,目前关注于壤中流、地下径流对其的研究。在总结坡耕地养分流失危害、影响因素、过程及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综合分析了优先流、壤中流、地下径流3种土壤水分运动对养分流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全面地论述了土壤侵蚀给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危害,并指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广林巨尾桉人工林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8年7月~2011年12月通过运用径流场观测方法,对广林巨尾桉人工林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量进行了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与荒地相比,桉树人工林土壤侵蚀量增加了18.86% ~146.15%,桉树人工林地土壤侵蚀量造林后呈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与荒地相比,桉树人工林养分流失量有所增加(5.75%~ 147.12%),但随着桉树的生长明显降低(97.89% ~99.98%),桉树人工林地各养分流失量的大小排列顺序为K>N>Zn>P>Cu>B.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森林和土壤侵蚀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为对象,研究了森林植被特点和土壤侵蚀状况,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与土壤侵蚀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森林覆盖率上升,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强度降低,在秭归境内森林覆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土壤侵蚀面积减少16 km2,侵蚀模数下降91.2.tkm-2.a-1。在三峡库区秭归县内土壤侵蚀量要小于土壤允许流失量500 t.km-2.a-1,林分覆盖度需达到90%  相似文献   

12.
环境中重金属水平是环境质量评价和管理的重要环节。文章对森林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富集和污染的主要途径如污水灌溉、施用污水处理废渣、钢铁和冶炼等工业企业的运营、交通车辆尾气排放等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永安安砂库区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径流小区法,分别在坡度25°和32°的林地中,设计不间伐、间伐强度20%、40%、60%4种处理,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安砂库区生态公益林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坡度25°情况下,在养分月流失量及流失总量上,间伐强度60%、40%均明显大于不间伐处理,而间伐强度20%与不间伐处理间差异并不明显,且流失量较少。林地坡度32°条件下,养分的月流失量及流失总量总体上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而增加。此外,同一间伐强度下,养分流失总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可见,对库区生态公益林进行抚育间伐时,选择坡度较缓的林地进行低强度间伐(间伐强度20%)较为合理,能够在很好地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库区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4.
15.
林木有效养分浓度区间为林木生长量(Y)对林木养分吸收量(X)的导数大于零的养分浓度(C)区间.依据林木的养分生产力方程1/C = (2/Cm) -[1/(CmXm)]X,当养分吸收量X等于有效吸收量上限Xm时,养分浓度C为有效浓度上限Cm;当养分吸收量X趋向于0时,养分浓度C趋向于起始浓度;由此给出有效养分浓度区间为Cm/2<C<Cm.桉树试验林样本分析与检验的结果表明,养分生产力方程在描述桉树树干中氮、磷、钾浓度与吸收量关系时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运用回归分析求出的不同林龄桉树树干有效养分浓度区间的曲线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三峡库区的秭归县为对象,研究了该地区的森林和土壤侵蚀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程度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随森林覆盖率的上升,其土壤侵蚀面积减少,土壤的侵蚀强度降低。在秭归县当森林覆盖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时,其土壤侵蚀面积将减少16 km2,侵蚀模数会下降91.2 t/(km2.a)。而且土壤侵蚀与森林的林种比例,树种组成,森林类型和林分覆盖度密切相关。土壤侵蚀模数表现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坡耕地,混交林<纯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森林<灌丛<草地<农地;植被覆盖度高的林地小于覆盖度低的林地。在三峡库区的秭归县若土壤侵蚀量要小于土壤允许流失量500 t/(km2.a),其森林覆盖率需达到90%。  相似文献   

17.
将空间遥感技术和GIS结合,选取坡度、土地现状与植被覆盖度作为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对阳曲县土壤侵蚀情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阳曲县土壤侵蚀严重,该县2009年土壤侵蚀(侵蚀程度大于轻度侵蚀)面积为1 635 km2,占总面积的84.2%,其中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分别占阳曲县总面积的31.2%和26.8%,轻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分别占21.5%和4.7%,境内中部、东南部山区,以及冲积平原与陡崖区的交错带土壤侵蚀较剧烈。  相似文献   

18.
福建柏人工林养分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对安溪半林国有林场福建柏人工林的养分积累进行了研究。在连续坡面上福建柏人工林叶的N、P、K含量随坡位升高而降低 ,Ca、Mg、Fe、Cu、Zn则相反 ;养分积累量随坡位升高而缓慢下降。在生长过程中叶的N、P含量随年龄增大而降低 ,Ca、Mg则相反 ,K含量相对稳定 ;10年生、2 0年生时林木叶的养分积累量占全树的比重最大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叶、根、干、枝、皮 ,而 30年生时林木根的养分积累量占全树的比重最大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根、干、叶、枝、皮 ;营养元素的积累总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在不同生长阶段 ,养分的积累与分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水松不同器官内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分析表明:水松植株对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不同,其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顺序为Cd> Cu> Hg> Zn> Pb> Mn> As> Cr和Ni.其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平均富集系数达到0.424.水松不同器官富集重金属能力不同,基本呈现叶片和根部重金属含量高、侧枝主干含量相对较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罗美  周运超 《林业科学》2012,48(3):132-135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虽然土壤侵蚀只是石漠化过程的一个环节(王世杰,2002),但要清晰了解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发展需要有土壤侵蚀过程资料的支撑.石漠化过程分为地质石漠化过程、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和人为加速石漠化过程(李阳兵等,2004).当降雨量小于80mm时,喀斯特地区土壤的主要流失方式是地下漏失(张信宝等,2007),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土壤侵蚀很难准确监测.目前研究喀斯特土壤侵蚀的方法有遥感技术(安和平等,1994;蓝安军等,2001;万军等,2003)、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白占国等,1997)、修建径流场和沉沙池等(彭建等,2001)、湖泊沉积物分析(王红亚等,2006)、埋钉(桩)(彭建等,2001)和洞穴石笋记录(蔡炳贵等,2005)等,常被限制在短时间内,且很难获取地下土壤丢失数据和过程,无法综合评价喀斯特土壤侵蚀的历史过程,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新方法来准确描述喀斯特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