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菜菌核病菌的有性体——子囊孢子,在该病害发生中起决定的作用。产生子囊孢子的子囊盘与土层温度有关,本地区2月下旬和3月上旬土层温度回升快,始见期就早;而且萌发的多少与土层的深度有关,土表与深层中的菌核产盘量少,表土层(2~3cm)中最多。通过田间子囊孢子的捕捉与花瓣带菌率的测定表明,本地子囊孢子出现有两个高峰,一个在4月初,另一个在4月20日左右。阳光和某些刺激物质有关。对人工诱发与田间捕捉的子囊孢子进行了形态比较。  相似文献   

2.
川芎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芎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川芎菌核病菌在PSA和麦麸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麦麸培养基上产菌核数量最多;菌落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H 7~8。菌丝能对各种形式的碳氮源加以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胰蛋白胨产菌核最好,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子囊孢子的萌发适温10~30℃p、H 7,菌核和子囊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70℃和50℃。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核萌发产盘率受到温度及覆土深度的影响。菌核和子囊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70℃和50℃。  相似文献   

3.
油菜菌核病菌菌核室内诱导子囊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 菌核经过6周以上时间的保湿冷冻处理后,放入温室里,诱导萌发和产生子囊盘.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在诱导期间,如果不冲洗,一个月后菌核也不会萌发.隔10天或20天,用灭菌水冲洗一次,冲洗后20天左右,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并能释放出大量的子囊孢子.隔30天后冲洗,25天后菌核才萌发,但产生异常子囊盘,所释放的子囊孢子数也较少,冷冻处理6周至24周对菌核萌发和子囊盘的产生无显著影响.在室内人工接种时,根据这些结果如何使子囊孢子的释放与油菜盛花期相吻合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细辛核盘菌 Sclerotinia asari Wu et C.R.Wang.在罹病细辛的地上部及整个根部可以形成大量茵核;这些菌核能否直接萌发侵染或形成有性世代借空气传播。这是病害侵染循环中的中心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细辛核盘菌的菌核在自然条件下难以直接萌生菌丝体而发生侵染;而它的主要萌发形式是产生子囊盘,由于子囊盘的产生对湿度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其萌发机率较低,而且其子囊孢子因受树叶阻隔,也不易放射传播。菌核可在春秋两季萌发,但秋后因天气寒冷,只能形成子囊盘柄,不能出土,春季子囊盘出土起始于4月15~20日,终止于5月20日左右。子囊孢子放射起始于4月26日,终止于5月19日。子囊孢子的寿命为48小时至33天,子囊孢子以在细辛汁液中最易萌发,并只能从叶部伤口侵入,致病力较弱,构成初侵来源的可能性极小。如果排除有性世代的空气传播,细辛菌核疫病则应确定为捡疫性病害。根据 Adams 和 Ayers(1979)报道,有许多 Sclerotinia SPP 的子囊孢子可以藉风力传播而产生侵染,杨新美(1961)、H.J.Willetts et J.A.—L Wong(1980)等也报道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的主要侵染来源是子囊孢子;而 S.minor的菌核可直接萌发侵染致病。细辛核盘菌能够在病田中产生大量菌核,但它究竟能否萌发产生侵染或产生子囊孢子借空气传播,这是病害侵染循环中的一个中心问题。为弄清这个问题,作者从1979~1984年对细辛核盘菌菌核的萌发、有性世代的产生及其侵染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报道这方面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盘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菌核分离物中筛选出了6个能够在高温(20℃)下直接形成子囊盘的核盘菌菌株。其次对形成菌核的温度条件、形成菌核的营养基质及菌核形成期等因于对子囊盘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筛选的菌株在灭菌胡萝卜片上培育1个月即可产生大量的成熟菌核,这些菌核在20℃下保湿10-30d即可形成大量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菌株Zxd-1的菌核最容易前发。试验还表明按这一程序获得的子囊孢子长出的菌丝能感染油菜,抗(耐)性品种(中油821)和感病品种(Westar)对接种体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经多年观察资料表明,油菜菌核病田间菌核残留分布和活力与作物栽培形式关系密切,其中田埂沟渠多于旱地,旱地多于稻茬田,稻田水浸泡可致菌核腐烂失去萌发活力,菌核萌发进度温湿度影响最大,年度间差异较大。花朵带菌率高峰期略晚菌核萌发高峰期5 d左右,说明花朵菌源来自于菌核萌发释放的子囊孢子。  相似文献   

7.
油菜花期在田间频繁活动的,取食花蜜的蜜蜂、花粉蝶,黄襟粉蝶和木蜂等昆虫均能传带油菜菌核病菌,该病菌在虫体能成活1d以上,因此认为虫体传带的是油菜菌核病菌的子囊孢子,并对分离到的菌核作了致病性测定。  相似文献   

8.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 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盘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菌核分离物中筛选出了6个能够在高温(20℃)下直接形成子囊盘的核盘菌菌株。其次对形成菌核的温度条件、形成菌核的营养基质及菌核形成期等因子对子囊盘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筛选的菌株在灭菌胡萝卜片上培育1 个月即可产生大量的成熟菌核,这些菌核在20℃下保湿10~30 d即可形成大量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菌株Zxd-1的菌核最容易萌发。试验还表明按这一程序获得的子囊孢子长出的菌丝能感染油菜,抗(耐)性品种(中油821)和感病品种(Westar)对接种体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重要病害.病菌以菌核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土壤中的菌核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散发后侵入花瓣或老叶为害,带菌的花瓣凋落到叶片上后菌丝侵入叶片,并通过叶柄侵入茎秆,产生有毒物质破坏水分和养分在油菜茎秆中的输导.发病植株以茎秆受害更重,初显浅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发展为轮纹状长条斑,边缘褐色,湿度大时产生绵絮状白色菌丝,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内生鼠粪状菌核.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茎易折断,致病部以上茎枝萎蔫枯死.  相似文献   

10.
旨在明确新型杀菌剂啶酰菌胺对向日葵核盘菌生物活性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向日葵核盘菌菌丝、孢子和菌核为试材,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啶酰菌胺对向日葵核盘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菌核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处理后的核盘菌菌丝生长速率受到抑制,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0.2152 μg/mL。随杀菌剂浓度的升高,核盘菌菌丝生长量明显下降,浓度为16.667 μg/mL时,对核盘菌形成菌核数量的抑制率达到84.62%,对核盘菌形成菌核总干重的抑制率达到61.07%。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处理后子囊孢子萌发受到抑制,其抑制子囊孢子萌发的EC50为0.056 μg/mL。在浓度为0.267 μg/mL时,孢子芽管伸长抑制率达到78.15%。啶酰菌胺不仅对核盘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还可以降低子囊孢子的侵入、阻止子囊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在植物组织的继续侵染,有效降低田间土壤中菌核残留量。对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前景十分广阔,可以作为田间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的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11.
向日葵菌核病菌接种方法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纯培养菌丝块、向日葵立枯型菌丝和子囊孢子等材料及伤口和非伤口2种方法接种,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田间接种材料和接种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用立枯型菌丝茎秆制成菌丝签接种效果最佳,子囊孢子接种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2.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  相似文献   

13.
稻曲病菌核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稻曲病菌核做了发芽、子实体形成等研究。在一定湿度和光照条件下,菌核发芽产生子实体,主要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形成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在土表或土表下2~3cm的菌核均可发芽形成子实体。所产生的子囊孢子可成为稻曲病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肋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菌核分离物中筛选出了6个能够在高温(20℃)下直接形成子囊盘的核盘菌菌株。其次对形成菌核的温度条件、形成菌核的营养基质及菌核形成期等因子对子囊盘产生的影响进  相似文献   

15.
桑椹菌核病是制约果桑生产的一个瓶颈性问题,目前多采用化学药剂对其进行防治.试验用红外高温热敏对桑椹菌核病菌的子囊盘进行照射,设立3个不同处理时间,即30 s,45 s,60 s,研究红外线对子囊孢子杀灭的瞬时温度.结果表明,当红外高温热敏装置对其子囊盘照射30 s和45 s可使子囊盘变形皱缩,但不能使子囊盘内的子囊孢子灭活;照射60 s,其温度上升为125℃,不仅能使子囊盘明显变形皱缩,而且可以有效地杀灭子囊盘内的子囊孢子.其试验结果可为工业上生产手持式红外高温热敏装置提供生物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  相似文献   

17.
宣城市是安徽省皖南油菜的主要种植区,常年种植面积6万公顷左右。菌核病常年呈中等偏重发生。这与宣城市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1降低田间菌核数量1.1轮作换茬研究表明,水旱轮作如油菜—水稻,可显著地降低菌核数量,从而降低发病率。1.2化学防除田埂等空闲地菌核稻田遗留菌核存活试验表明,稻田土菌核经过夏季高温和泥水沤淹全部腐烂,丧失生命力,而田埂顶部和半坡处菌核,分别约1/3和1/10具有生命力。应在3月油菜抽薹、菌核萌发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减少初侵染源。1.3降低菌核数量的措施应连片应用油菜菌核病子囊孢子可以通过风进行远距离传播。因此…  相似文献   

18.
细辛菌核疫病的主要侵染来源是菌丝体。在自然条件下菌核则难以直接萌发和侵染。此菌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很弱,构成初侵来源的可能性极小。病菌以穿透方式侵入,潜育期一般为22~48小时左右。病菌的侵染力以新生菌丝体最强;老化菌丝体较弱;形成白色菌核后则难于侵染。室内接种试验结果,侵染的起点温度为1℃±,适温为10℃左右,24℃±为侵染的临界高温,27℃以上基本不能侵染。低温(10℃左右),侵染性菌丝生长旺盛,休眠体—菌核产生的少而慢,高温 (18℃以上) 菌核产生的多而快。侵染及发病与细辛苗龄无相关性。病菌从根、茎、叶均可侵入,以伤口侵入稍快。病害的传染来源主要为带有菌丝体的病苗、病土、病种等等。田间发病规律为,首先出现中心病株,进而产生中心病点、中心病床,再经传播形成较大的中心病区。在自然传播中,农事操作等人为活动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病害基本上不能借空气传播,扩展速度较慢。但形成病田之后整个耕层被病菌占据,很难防治。由于病菌在较低的温度下旺盛活动,田间发病大致分为:春季发病期、初夏扩展期、盛夏中止期、秋季发病期和冬季休眠期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观察并比较采自湖北省咸宁市核盘菌秋季萌发菌株与春季萌发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9个秋季萌发菌株(aSs-1至aSs-9)和9个春季萌发菌株(sSs-1至sSs-9)在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菌核大小和对油菜的致病力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室内和田间菌核的萌发均受菌核形成温度和诱导菌核萌发温度的影响,高温形成的菌核易于萌发;核盘菌秋季萌发菌株和春季萌发菌株在菌核萌发特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一、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