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进行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三种松毛虫6种设计交叉杂交试验研究,杂交组分别为油♂×赤♀、油♂×落♀、油♀×赤♂、油♀×落♂、赤♂×落♀、赤♀×落♂。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均产生了杂交后代,平均产卵量386粒,平均孵化率为89.68%。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取不同类型药剂防治松毛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化学农药溴氰菊酯防治,灭虫率达98.4%~98.3%,但大部分松毛虫的天敌亦被灭杀,翌春复查,虫口密度3~5条.株-1,林分仍存潜在威胁;使用Bt生物杀虫剂和灭幼脲防治,灭虫率达99%以上,林中有益昆虫正常活动,翌春复查,虫口密度0~1条.株-1,可以看出:采用生物杀虫剂防治松毛虫效果最好,可有效杀死和消灭松毛虫,还不污染环境,不杀伤杀死各种农林作物害虫的天敌,对人畜均不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3.
赤松毛虫成虫灯光诱杀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波长的灯具对阜新市赤松毛虫成虫开展灯诱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1:30时所有供试诱虫灯诱杀到的松毛虫雌虫数量和雌雄成虫总量最多,22:30时诱杀到的赤松毛虫雄虫数量最多。诱集总量由多至少的波长序号为:2号>19号>4号=5号>7号。灯诱赤松毛虫成虫的最佳上灯时间为21:00~23:00时,从而为生产防治提供了最佳波长和上灯时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北省松毛虫危害程度和油松林灌草多样性的相关性调查 ,在对虫害程度和植物喜湿度进行量化的基础上 ,利用多元回归等方法研究了松毛虫害的指示植物。结果表明 ,油松林分郁闭度是影响松毛虫害发生的主要因子 ,林内灌草植物喜湿度对虫害具有指示意义。荆条和中华卷柏的数盖值可作为松毛虫害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赤峰市松山区老府林场 3~ 4龄松毛虫不同程度危害了油松 ,用 6HYB-2 5 AD( W)烟雾机喷撒化学药物进行了防治。本文应用关联度对与防治有联系的气候因素进行了分析 ,为做好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省西部地区油松林为例,根据当地物候特征和油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选取了不同时相的三期TM影像,进行了松毛虫灾害前后油松林受害程度的调查。结合G IS专题信息图,比较分析了油松毛虫灾害前后油松林的生长特征和光谱特征,计算出7种植被指数和TM4在松毛虫害发生后油松的光谱值,得出TM4、TM4/TM3、TM(4-3)/TM(4+3)是监测松毛虫害的特征指数。根据雷莉萍等(1995)构建的遥感监测模式,建立了油松毛虫遥感监测模型,经现地检验,平均精度达到85.67%。  相似文献   

7.
为在北方应用白僵菌防治油松毛虫,笔者采用从灵丘县干旱林区分离得到的油松毛虫病原球孢白僵菌菌株Beauveria bassiana CGMCC NO.1573制备的孢子悬浮液和营养型湿菌粉剂,分别在冬季和春季对越冬的油松毛虫幼虫进行防治。结果显示:用2×106个/mL孢子悬浮液的防治效果不好,校正死亡率只有21%~29%;冬季用菌粉防治效果较好,感染率达到70.4%~85.4%;春季施用菌粉15 d~20 d,感染率达47.1%~54.5%.结论认为,在树干基部和枯落物下撒施"白僵菌营养型湿菌粉剂"集中防治越冬幼虫是北方防治油松毛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 ,赤峰地区油松毛虫在树干垂直方向自下而上虫口分布百分率呈递减趋势 ,树干不同部位越冬松毛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山坡不同坡向之间 ,山坡与平地之间树干上越冬松毛虫死亡率也无显著差异 ,树干上越冬的松毛虫仅占越冬总虫口的 3.7% ,且保持了 98%的高死亡率 ,不足以对冬季防治松毛虫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5%溴氰菊酯乳油、苏云金杆菌生物杀虫粉、白僵菌粉剂等几种药剂开展了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防治试验,比较了各药剂的防治效果、林间其他生物的安全性及防控效果的持续性等,结果表明:5%溴氰菊酯乳油可以快速发挥出灭杀松毛虫的效果,而苏云金杆菌生物杀虫粉、白僵菌粉剂2种生物药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清楚油松毛虫生物特性的基础上,以黄龙山林区为例,分析了该林区油松毛虫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应重视松毛虫的监测与预报,积极采用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技术作为监测松毛虫发生的手段,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加强松树的抗性机制与分子机理、抗性品种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松林对松毛虫为害的抵抗力;综合采取营林防治、生物防治、人工物理防治以及化学药剂防治等措施,将松毛虫的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1.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诱导化学防御及滞后诱导抗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对当年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受害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仍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生物碱含量及总糖/投案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单宁、酚类化合物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用其饲不养的赤松毛虫幼虫体三 ,死亡率比对照高19.2%,油松对赤松毛虫的滞后诱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内相关因素,研究其对赤松毛虫的自然控制。结果表明:油松刺槐混交林的土壤肥力高于油松纯林,促进了油松的生长,增强了对赤松毛虫的承载能力,有利于对赤松毛虫的自然控制。  相似文献   

13.
影响油松毛虫种群数量的主导因子有5个,即:山形、坡度、坡向、土壤质地和山的开阔度。根据油松林分立地类型不同,松毛虫发生量也不同的情况,划分出3种立地类型及其相对应的松毛虫发生量林分,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松毛虫危害。  相似文献   

14.
松山区对松毛虫危害油松采取了化学药物等 4种防治措施。本文根据松山区实际情况 ,综合各防治措施特征 ,应用 Fuzzy积分构造的综合评判模型 ,选择了人工搂树盘防治松毛虫危害措施 ,相对比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气象、林地条件等障碍因素少 ,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对松毛虫Dendrolimus spp.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试验,结果证明对松毛虫成虫有诱集作用,完全可以用于对松毛虫的监测.在利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进行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防治试验中,取得了平均85%以上的防治效果,成本远低于其他防治措施的成本.  相似文献   

16.
松果梢斑螟对油松球果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是我国松属(Pinus)针叶树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属寡食性害虫,在我国北方主要危害油松(Pinus taebulaeformis)(李宽胜,1992;李新岗,2002).此虫1年1代,以2龄幼虫越冬,幼虫在5-6月份钻蛀球果及新梢,致使嫩梢枯萎,球果干瘪,影响油松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种子生产(袁荣兰等,1990;姚远等,1996),特别是结实期的油松种子园、母树林受害最为严重.松果梢斑螟可与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一起危害油松球果,在油松良种基地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李新岗等,2006;2007).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扩散型指数法、回归模型分析法、FuzzyISODATA聚类分析和二维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油松毛虫幼虫种群中间格局的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越冬幼虫上树后直至化蛹期间的中间格局皆属聚集型,种群聚集度系逆密度制约的,表现在时间序列上的总趋势是离心运动(扩散);幼虫种群空间动态系统可划分为4个阶段(亚系统),与之相对应的种群生物学阶段,分别是越冬幼虫刚刚完成上树期、幼虫稳定取食为害期、迁移扩散期和蛹期;m*(T,m)关系的二维趋势面方程对种群空间动态作出了客观的描述。此外,文中应时lwao的准则作了必要的补充,使之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8.
以白皮松、油松和红皮云杉3个针叶树种1a生幼苗为对象,研究在100%全光(CK)、70%透光和40%透光3种光照下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条件下3个树种幼苗生长随时间变化存在不一致性,白皮松和油松高生长、地径生长均表现为全光照高于低光照处理,而红皮云杉在低光照处理下,其苗高和地径高于全光照。油松和红皮云杉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各时期发育,均表现出全光照70%透光40%透光趋势;而白皮松在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方面,则为70%透光高于全光照和40%透光,在根系体积方面,全光照高于70%透光和40%透光。适度遮阴有利于白皮松幼苗生长,不利于油松幼苗生长,而红皮云杉幼苗对光照适应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19.
用黄酒滤渣生产苏云金杆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利用生产黄酒的滤渣代替苏云金杆菌制剂生产中的部份原料,如酵母粉、淀粉等,取得了较好效果,用黄酒滤渣配方生产的苏云金杆菌,杀虫活性不低于原生产配方,并且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松毛虫(Dendrolimus)是桂林市全州县主要的松树食叶害虫,赤眼蜂(Trichogramma)寄生于松毛虫虫卵,能适当控制松毛虫的发生。通过踏查采集全州县不同地点松毛虫卵块,在实验室孵育至赤眼蜂羽化,抽样并利用细胞色素氧化酶Ⅱ基因(cytochrome oxidaseⅡ,COⅡ)及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2区基因(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2,ITS-2)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全州县松毛虫种类主要为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及思茅松毛虫(D.kikuchii),赤眼蜂寄生率分别约为50%和65%。赤眼蜂有3种,分别为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和T.umerus。其中,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为常见种类,T.umerus此前未有寄生松毛虫虫卵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