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桑螟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江苏省苏州市浒关和横泾等地的桑螟为研究对象 ,系统调查了桑螟全年 5个世代各龄幼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发生情况。 3年共收集到桑螟幼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 14种 ,其中姬蜂 7种、茧蜂 3种、小蜂 3种、寄蝇 1种。在天敌寄生蜂中 ,桑螟绒茧蜂为当地的优势天敌种群 ,对桑螟的发生与为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调查观察了第5、6代桑螟幼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育变化,就不同环境条件的成活率,不同环境条件对化蛹羽化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5龄桑螟成活率总体大于4龄及以下虫龄;处理条件对桑螟发育具有干预影响,其中间隔30d的影响作用更大,化蛹率占存活桑螟的72.73%,羽化率占化蛹量的37.50%;在自然温度、光照条件下,5龄桑螟经过30d后也会有个体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桑螟食叶量测定和发育历期的调查 ,明确了桑螟在 2 5℃恒温条件下的幼虫历期为 12~ 13d ,幼虫一生鲜叶食下量为 4 15mg ,其中 4、5龄的食叶量约占全龄食叶量的 82 3% ,据此可确定桑螟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经测算 ,桑螟春夏季的防治指标为 2 4 0 0 0~ 30 0 0 0头 /hm2 ,秋季的防治指标为 36 0 0 0~ 6 0 0 0 0头 /hm2 ;而农药防治的最佳时期应掌握在 3龄卷叶前为宜。  相似文献   

4.
<正>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近年,四川蚕区桑树受桑螟为害较为严重,从死亡的桑螟幼虫体上分离出来两种病原菌。这两种病原菌,对家蚕也有较高致病性。现将初步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1.田间自然感病死亡的桑螟幼虫和发育正常的桑螟三龄幼虫。2.家蚕四龄幼虫[品种为781×(734×782)]3.牛肉汁培养基,PDA培养基。4.真菌及细菌常规分离培养和鉴定的仪器与药  相似文献   

5.
余虹  周勤 《蚕业科学》2003,29(4):330-334
基于探明桑树主要害虫桑螟的天敌资源及其生物学特性 ,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桑螟的危害 ,对浙江省主要蚕区的桑螟寄生蜂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鉴定出桑螟幼虫期寄生蜂 5种 ,为混腔室茧蜂、桑螟绒茧蜂、甲腹茧蜂、菲岛愈腹茧蜂和红胸齿腿姬蜂 ;蛹期寄生蜂 3种 ,为广黑点瘤姬蜂、广大腿小蜂和一种柄腹姬小蜂 ;另有重寄生蜂 3种。研究了幼虫期优势天敌混腔室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混腔室茧蜂寄生于 1- 4龄桑螟幼虫 ,平均寄生率5 0 5 4 % ;在实验室条件下 ,雌性茧蛹历期平均为 8 4d ,雄性为 7 6d ;取食蜂蜜的成蜂的平均寿命为 7 1d ;未交配雌蜂可行产生雄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6.
一、桑螟危害特点 桑螟,俗称卷叶虫、青虫等,是我区桑园主要害虫之一.桑螟一、二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及芽苞内取食,三龄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桑螟暴发时,可造成桑园片叶所剩无几,不仅影响产叶量,其排泄物还污染叶片,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蚕病.  相似文献   

7.
通过三年田间连续的调查,并对桑螟的暴发性危害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发现桑螟幼虫的各存活指数、世代间的增殖倍数、幼虫龄次间的增殖倍数、各幼虫占幼虫统计值的比重,可以描述桑螟的发生状况和暴发过程。当四龄、五龄的平均虫量比重一般在0.05以下,可以预测为轻发年份;大于0.1,可以预测为较重发年份;严重年份接近0.2,一般增殖倍数不能大于1,否则表明害虫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8.
一、桑螟危害特点 桑螟,俗称卷叶虫、青虫等,是我区桑园主要害虫之一。桑螟一、二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及芽苞内取食,三龄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桑螟暴发时,可造成桑园片叶所剩无几,不仅影响产叶量,其排泄物还污染叶片,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蚕病。  相似文献   

9.
一、桑螟危害特点桑螟,俗称卷叶虫、青虫等,是我区桑园主要害虫之一。桑螟一、二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及芽苞内取食,三龄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桑螟暴发时,可造成桑园片叶所剩无几,不仅影响产叶量,其排泄物还污染叶片,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蚕病。二、桑螟发生规律桑螟发生正常年份,以南宁市为例,3月9日左右在田间可以见到第一代幼虫,以后每隔一个月发生一代,从5月份开始世代重叠,虫口密度急剧增加。7月份大部分桑园夏伐后,受食物和农事活动的影响,田间虫源大量被清除掉,少数桑螟转移到失管桑园或野桑上伏夏,9月中、下…  相似文献   

10.
寄生桑树害虫桑螟(Diaphania pyloalis)的混腔室茧蜂(Aulacococentrum confusum)为容性内寄生蜂,研究该寄生蜂对寄主桑螟生长发育及营养代谢的影响,可以为制定桑螟的生物防治策略提供基础依据。测定混腔室茧蜂寄生后不同时间点桑螟幼虫的体质量及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含量:相同发育时间内,被寄生与未被寄生的桑螟幼虫体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被寄生1 d时桑螟幼虫血淋巴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相比,被寄生后5 d的桑螟幼虫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但在相同发育时间内,未被寄生的健康桑螟与被寄生桑螟幼虫的血淋巴中上述营养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即营养物质含量变化主要受桑螟幼虫发育时间的影响。以上结果显示,混腔室茧蜂寄生对桑螟幼虫血淋巴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基于容性内寄生蜂的特性及幼虫啮出后的取食行为,推测混腔室茧蜂是通过啮出后继续取食桑螟的身体组织而大量获取发育所需营养。  相似文献   

11.
张永辉 《江苏蚕业》2009,31(4):9-12
测定了桑螟幼虫一生的食桑量,以及食下量与发育历期的关系,为确定桑螟的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分析得出:桑螟的防治最佳时期应该为3龄以前;春夏季的防治指标为1200~1600头/亩,秋季的防治指标为1800~3200头/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湖州地区桑螟抗性调查结果表明,辛硫磷在湖州地区近11年使用中桑螟抗性没有出现增长;桑螟幼虫不同生育阶段对辛硫磷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2龄期最敏感,后随着龄期增长敏感性降低,高低相差6.8倍;整体分析,桑螟对辛硫磷的抗性仍处在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13.
菲岛长距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菲岛长距茧蜂各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调查和研究 ,发现菲岛长距茧蜂在苏州一带的自然寄生率在 2 0 9%~ 2 7 4 2 %之间 ,平均 11 5 9% ,是当地的次优势天敌种群。菲岛长距茧蜂产卵于桑螟的 1、2龄幼虫体内 ,直至桑螟幼虫老熟时才从其体内钻出 ,虽对当代桑螟的控制作用不大 ,但是可明显减少当代成虫的虫口基数 ,对控制下一代桑螟的发生和危害具有积极意义。成虫有孤雌生殖现象 ,雌成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卵繁殖后代 ,为天敌昆虫的大量繁殖和生物防治的实用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建强 《蚕桑通报》1992,23(4):34-36
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Wilkinson)属膜翅目、姬蜂总科、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绒茧蜂属,系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的优势天敌。被桑螟绒茧蜂寄生的桑螟幼虫,死于暴食期之前,故对减少当代桑螟的为害具有重要意义。桑螟是我国的主要桑树害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性信息素引诱剂对桑螟成虫的诱杀效果和对桑螟幼虫在桑园的消长动态监测效果,分析了桑螟的世代发生规律,为指导桑螟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桑螟在江苏省江阴地区一般一年发生5代,作者通过室内饲养与大田观察,调查了桑螟各代的经过与年生活史,统计计算了桑螟卵期、幼虫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调查了桑螟的越冬规律与繁殖特性,在研究桑螟全年消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桑螟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光周期对浙北地区桑螟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螟对光周期的感应效应试验证明 ,桑螟进入越冬状态是由短期光照引起的兼性滞育 ,3、4龄虫期是光感应的重要阶段 ,完全滞育与非滞育 ,只有在一定的连续光照条件下才产生 ;在温度 2 4 6℃时桑螟的临界光周期时数为 13h 40min ,浙江省湖州地区桑螟的临界日长日期为 9月 5日。初步探明湖州地区 (30°5 3′)第 4代桑螟发生分化而形成局部世代及世代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桑螟对40%毒死蜱乳油的耐药性,我们对不同龄期桑螟幼虫对40%毒死蜱乳油的耐药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0%毒死蜱乳油在湖州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6年后桑螟对其抗性增长了8.6倍;不同龄期桑螟幼虫对40%毒死蜱乳油的耐药性有较大差异,2龄期最为敏感(LC50为1.29 mg/L),随着龄期的增长耐药性提高,到5龄期时LC50增加到5.59 mg/L。但是,与敌敌畏、敌·马合剂相比,桑螟对40%毒死蜱乳油的耐药性仍处在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19.
桑螟分布于全国各蚕区,华东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晚秋蚕期桑叶受害最重。低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取食,3龄后幼虫吐丝折叶或将两片叶重叠,在内取食叶肉,仅留上表皮,形成黄褐色半透明薄膜。  相似文献   

20.
湖州地区桑螟世代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桑螟年发生世代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有较大差异,四川地区年发生5~6代,广东地区年发生7~8代,江、浙一带有报道年发生4代,也有报道年发生为5代.为了探明江浙一带桑螟年发生世代确切情况,从1997年开始对桑螟进行跟踪观察,又查阅了80年代以来历史资料,同时用不同光周期对桑螟幼虫进行处理,观察越冬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