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探索斑点叉尾鮰的健康养殖模式,促进三都水族自治县渔业产业化发展,2019—2020年依托都柳江优质水资源,采用叉尾鮰膨化配合饲料进行斑点叉尾鮰流水养殖试验。结果:经过128 d饲养后平均体重从500 g生长到1550 g。2019年总产量203230 kg,饵料系数1.7,获利47万余元。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合理的养殖模式,采用优质饲料是实现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斑点叉尾鮰产于北美洲,是一种较大型淡水鱼类,也是美国水产养殖的优良品种,由于斑点叉尾鮰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抗病力强、适应性广、肉质鲜美、易养易捕、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成为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优良品种。近几年,岱岳区积极引进斑点叉尾鮰,并对其进行苗种培育,目前市场鮰鱼种的市场价22元/kg,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现将该鱼的苗种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岗乌镇山地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成功经验,包括池塘和水源条件、鱼种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常见病害防治、养殖效益,为贵州山地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酸酶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氮、磷排泄的影响,以确定植酸酶在斑点叉尾鮰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选取初始均重为(1.74±0.02)g的斑点叉尾鮰幼鱼540尾,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300、500、1 000、l...  相似文献   

5.
2006年,在5口池中设置19口面积均为8m^2的网箱饲养斑点叉尾鮰鱼苗,在3口面积均为4002m^2的塘中培育大规格鱼种,采取健康养殖方法,取得成功。结果为:19口网箱放苗38万尾,经25d饲养,共产斑点叉尾鮰夏花鱼种29.67万尾,平均体长2~3cm、成活率78.1%;3口育种试验塘放夏花鱼种28.26万尾,经150d培育,共产斑点叉尾鮰鱼种239530尾、11214kg,成活率84.7%,个体均重46.8g,每667m^2平均产量623kg、每667m^2利润3063元,投入产出比1:1.59。本文探讨了斑点又尾鮰苗种高产健康培育的有关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广西田东县平马镇小龙村某养殖户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性死亡征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以常规方法分离细菌,人工感染确定病原菌,API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细菌进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为K-B纸片扩散法。结果,从患暴发性死亡征的斑点叉尾鮰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对斑点叉尾鮰的致死率为100%,API生化鉴定结果,2株病原菌均为温和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2株病原菌对24种试验药物中均高度敏感的有复达欣、多粘菌素B等10种,都不敏感的药物有青霉素G和氨苄青霉素2种。  相似文献   

7.
刘祥  易新文  胡毅  钟蕾 《中国饲料》2023,1(3):95-103
为精确斑点叉尾鮰蛋白需求量及其饲料中喷浆玉米皮的添加量,试验以初始体重(50.0±0.2)g的斑点叉尾鮰作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上添加0%(对照组,CON组)、3%(CG3组)、6%(CG6组)和9%(CG9组)的喷浆玉米皮配制成蛋白含量依次为34%、35%、33%、32%的四种饲料,研究其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体色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试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各组间斑点叉尾鮰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CG3、CG6、CG9组斑点叉尾鮰腹脂率显著降低(P <0.05),但CG3、CG6、CG9组斑点叉尾鮰背部肌肉b*值均显著提高(P <0.05);CON、CG3组斑点叉尾鮰肠道肌层厚度显著高于CG6、CG9组(P <0.05);各组间斑点叉尾鮰肠道优势菌门均为梭杆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与对照组相比,CG9组使斑点叉尾鮰肠道梭杆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下降,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上升。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喷浆玉米皮低于9%(粗蛋白质水平32%)时不影响班点叉...  相似文献   

8.
1蛋白质和氨基酸 1.1蛋白质 许多研究表明,斑点叉尾(鮰)对蛋白质的需要为24%~55%(NRC,1993).其变化幅度较大的原因是这些研究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而且影响蛋白质需要的因素很多,包括鱼的大小、投饵率、蛋白质品质、氨基酸组成、天然食物的存在、消化能、水温及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平均体重10.5g左右的斑点叉尾鮰为试验鱼,分别在饲料中加入0、250、500、750和1000mg/kg的中草药发酵提取物,养殖试验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提取物后,可以显著提高鱼的增重率、蛋白质利用效率和降低饲料系数(P0.05);与对照组相比,提取物添加500~1000g/kg的鱼增重率提高11.39%~26.90%,蛋白质效率提高7.10%~14.75%,饲料系数降低7.98%~17.79%(P0.05);添加750~1000g/kg提取物可显著提高鱼体肥满度达6.06%~12.12%(P0.05),内脏与体重比及肝胰脏与体重比较对照组则显著下降(P0.05);同时,检测到前中肠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综上可知,在斑点叉尾鮰饲料中添加500~1000mg/kg的中草药发酵提取物,可以较好地促进斑点叉尾鮰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鱼品质。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鮰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名优品种。文章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斑点叉尾鮰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讨论了不同种类饲料添加剂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消化道形态结构与功能、抗氧化与免疫性能以及脂肪代谢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洲鲶。由于这种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易起捕以及肉质鲜美等优点,因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的对象。它适合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养殖,是一种优良养殖鱼类。利用水库养殖可提高水库水体生产效率,实现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但养殖实践中应把握以下七关。  相似文献   

12.
试验目的旨在研究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的影响,确定植酸酶在斑点叉尾鮰饲料中对磷酸二氢钙的适宜替代比例。试验共设计7个处理组,基础对照组添加17 kg/t磷酸二氢钙,处理组分别用200 g/t和400 g/t的植酸酶替代基础对照组中30%、45%和60%的磷酸二氢钙构成植酸酶替代组。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选择630尾[体重(14.48±0.04)g]斑点叉尾鮰,随机分到7个处理组中,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鱼,进行了60 d的生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45%的替代范围内,试验中期和末期各处理组鱼体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当替代量超过60%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中期各处理组鱼体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而在试验末期鱼的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分析植酸酶不同添加量对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发现,在相同替代比例下,200 g/t和400 g/t的植酸酶替代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分析,本试验条件下,在斑点叉尾鮰饲料中用200 g/t的植酸酶替代30%~45%的磷酸二氢钙,其生长性能不会受到影响,根据增重率的折线模型拟合分析可得,植酸酶对磷酸二氢钙的最佳替代比例为31.48%,等效于0.54%的磷酸二氢钙。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鮰形目,鮰科,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它具有食性杂、适温广、抗病力强、生长快、易饲养、肉味鲜美等特点。 此鱼已在南方地区养殖试验成功,并大面积推广。为了改良辽宁省淡水养殖品种,提高本地淡水渔业经济效益,2000年,笔者在辽宁省铁岭市三家子渔场进行了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在等氮等能(蛋白质含量31.99%,能量11.27MJ/kg)的基础料中分别添加0mg/kg、50mg/kg、100mg/kg、150mg/kg、200mg/kg、250mg/kg的二氢吡啶,制成6组试验饲料,养殖规格为5.53±0.11g的斑点叉尾鮰45天。结果表明:试验组饲料中二氢吡啶的添加量为150mg/kg时,斑点叉尾鮰的特定生长率最高(2.65%),饵料系数最低(1.6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二氢吡啶的添加量在150mg/kg时,试验鱼的粗蛋白含量达到最高为57.34%,而粗脂肪的含量达到最低为8.41%,其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斑点叉尾鮰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二氢吡啶能够促进生长、提高蛋白质沉积,降低脂肪含量,并且有利于钙、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植酸酶预处理饲料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及磷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体外预处理方式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旨在探讨其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及磷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以初始条件一致、平均体重为(1.74±0.02)g的450尾斑点叉尾鮰(Icralurus punctatus)稚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完全分组设计,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D0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对斑点叉尾鮰饲料消化率和磷代谢的影响,确定植酸酶在斑点叉尾鮰饲料中对磷酸二氢钙的适宜替代比例。试验以斑点叉尾鮰[(14.48±0.04)g]为研究对象,共设计7个组,除基础对照组(17 kg/t磷酸二氢钙)外,分别用200 g/t和400 g/t的植酸酶替代基础组中30%(S1、S2组)、45%(S3、S4组)和60%(S5、S6组)的磷酸二氢钙。先进行30 d的循环水养殖试验,重新换水后再继续72 h的静水饲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用植酸酶替代30%的磷酸二氢钙或者用400 g/t的植酸酶替代45%的磷酸二氢钙,可以显著提高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当替代量达到60%时,对干物质消化率无显著影响。S1、S2、S3、S4组的总磷消化率相比对照组提高了7.95%~16.71%。表观磷摄入量除S5、S6组外,其它替代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同一替代水平的两个组间差异不显著。粪磷排出量有随磷酸二氢钙替代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各替代组的粪磷排出量和水中总磷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从饲料消化率、磷代谢和成本方面分析,可以确定在斑点叉尾鮰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磷酸二氢钙的最适替代比例为200 g/t的植酸酶替代45%的磷酸二氢钙。  相似文献   

17.
斑点叉尾鲴是我市大中型水库网箱养殖的主要养殖品种,仅贵阳市乌江库区息烽水域2006-2008年养殖网箱就达300余口,为库区渔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一般每口网箱纯收入可达8万元左右。随着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密度提高,养殖水域环境恶化,斑点叉尾鲴传染性套肠症频繁发生,危害很大,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在90%以上,严重的死亡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8.
以斑点叉尾鮰为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酵母培养物[达农威水产益康(DVAQTM)]对其幼鱼成活、生长和饲料系数的影响。基础饲料蛋白含量为32%,赖氨酸含量为需要量的85%(斑点叉尾鮰赖氨酸在饲料蛋白质中的适宜含量5.1%),其余必需氨基酸均满足其需要量,分别向基础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0.03%0、.06%和0.12%,且基础饲料中减少一定量的玉米,制成试验饲料,进行为期12周的生长试验。试验在水族箱(75 L)中进行,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0尾鮰幼鱼(平均体重为4.5 g)。研究结果表明0,.06%和0.12%添加组鮰成活率均为100%,略高于对照组(97%)。0.06%添加组鮰幼鱼增重率较对照组平均提高19%,饲料系数降低13%。0.12%添加组较对照组增重率平均提高22%,饲料系数降低15%。因此,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可提高斑点叉尾鮰幼鱼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9.
饲料级抗生素氟苯尼考(FFC)已经在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于防治细菌性疾病,在日本的黄狮鱼、真鲷、虹鳟、银鲑、竹荚鱼,韩国的黄狮鱼、鳗鱼和英国的大西洋鳟上已批准使用。氟苯尼考是专用于水产饲料的抗生素药之一,目前在其它养殖品种中的应用研究还在继续。氟苯尼考由总部设在美国的先灵葆雅公司开发,本药品在美国已被批准用于肉牛和猪,商标是AquaflorR。去年,位于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兽药学院的国家温水鱼类养殖中心对FFC在斑点叉尾鮰上的功效做了相关试验,以鉴定其抗爱德华氏病(Edwardsiellaictaluri,一种在斑点叉尾鮰身上引起肠炎性败血症…  相似文献   

20.
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是鲶形目的鱼类。它具有食性杂、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生长快、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等优点。自1984年从美国引入我国后,已经成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下面就斑点叉尾鮰池塘标准化养殖的一些具体要求作一个简单的介绍。1池塘选择斑点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