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冻蘑人工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冻蘑 ( Pleurotus ostreatus)又称元蘑、粗皮侧耳、侧耳 ,为担于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冻蘑在吉林省东部山区每年 9月至1 0月出现 ,菌肉肥厚 ,细嫩清香 ,营养丰富 ,是吉林省著名的土特产品。与其他平菇类相比 ,冻蘑更适合干制 ,晒干或烘干后品味不减 ,这一特点尤其适合边远山区的生产。冻蘑多生于大径级的椴树倒木上 ,但由于大径级的椴木已很少见 ,所以野生冻蘑的数量也就相应减少。为此 ,我们对冻蘑进行了人工栽培试验 ,并取得了成功。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吉林省白石山林业局大趟子开发区 ,…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食药用菌产业迅猛发展,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被人们逐渐重视,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药材,如:灵芝、茯苓、猪苓、天麻等,这些药用菌在我国都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它们虽功效不同,但最大的优点,也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无毒副作用,它们不仅具有传统的益气、强身、祛病、通经、益寿等功能,还具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癌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采用5种不同的野生酸梅繁殖苗,在立地条件、种植密度、管理强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栽培试验。对8年生梅树果实与母树果实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的结果表明:选优嫁接和选优实生的梅果保持了选优母树果实的优良特性,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传统嫁接和传统实生梅果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药用开发利用是目前野生植物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中草药都直接取自野生植物。中国沙漠地区约有植物1700余种,其中被收入《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一书中的药用植物为356种,而人们正在开发利用以及未被认识的野生荒漠药用植物的种数则远远不止于此。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所引种的400余种荒漠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或属于药用植物以及原料药物类植物的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5.
山鸡椒Litsea cubeba又名木姜子、山苍子,为樟科木姜子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花、叶和果皮可作为提取柠檬醛的原料,供医药制品和配制香精等用,果可榨油供工业上用。同时,根、茎、叶和果实均可入药,有祛风散寒、消肿止疼之效。在三峡坝区,当地居民常以山鸡椒幼嫩果实作为调味品食用,随着近年来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山鸡椒鲜果均价逐年攀升,这为发展山鸡椒种植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本文通过不同的人工栽培模式试验,探索适合三峡坝区的山鸡椒高产优质种植技术,为三峡地区及周边区域山鸡椒产业发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同时也对转变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口蘑是一种着生在杨树林地经济价值较高的食用菌.又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杨树病害。采用半人工栽培方法,在杨树低质或薪炭林改造培养立体口蘑林,将是提高低质林或薪炭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带菌树移植和菌土移倒是效果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苦竹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目前对苦竹人工栽培研究较少,制约了苦竹的进一步发展。章选择造林时间、竹杆保护、母竹带土情况等3个因子,进行苦竹人工栽培试验,寻找影响苦竹成活率的主要因子,分析总结苦竹人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椽竹人工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乡土竹种椽竹人工栽培试验表明,移栽母竹造林,当年平均成活率可达83%.第三年长出的新竹平均胸径3.6cm,平均高8.0m,每丛竹材产量37260kg/hm^2,产值可达9720元/hm^2,是一种投资少,成林快,效益好,值得大力推广种植的优良丛生竹种。  相似文献   

9.
2011年对带岭秀水人工栽培笃斯越桔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试验中最好的组合是处理3,三次重复总产量是83.1g,平均产量是27.7g/株丛;鸡粪是影产量的主要因素,鸡粪每株丛1㎏处理总平均产量18.9g/株丛。  相似文献   

10.
桢楠人工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桢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又名闽楠,习称楠木,为樟科楠属的一种高大乔木,素以材质优良而闻名中外,为我国珍贵树种之一。材质坚硬,纹理细密,不翘不裂,不易腐朽,芳香而有光泽,为建筑、家具、工艺雕刻等良材;树体伟丽,端庄肃穆,枝叶森秀,四季常青,可作庭荫树或风景林用。为探讨桢楠人工林栽培技术、生长规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CFE)与分级分离技术联用提取石菖蒲挥发性组分.并与水蒸气提取(HD)法所得挥发油进行了对比,发现挥发油成分相对含量有所差异。在SCFE挥发油中烯烃单萜、倍半萜类的相对含量高;而含氧单萜、含氧倍半萜类则正好相反.HD法所提挥发油中含氧萜类明显高于SCFE。其主要有效成分口一细辛醚在SCFE和HD所提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2.84%和38.67%,这说明SCFE对口一细辛醚的提取有较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青檀育苗造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青檀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多为野生,是制宣纸的重要原料.为保护和扩大青檀资源,为石灰岩山区农民提供一条致富的门路,对青檀的人工栽培进行了研究.结果看出,青檀是一种适应性广的荒山绿化好树种;进行硬枝扦插繁育比较困难,以播种育苗为好,但须在播种前对坚硬的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如为提高青檀树皮的产量,宜选用截干造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种栽培宁丰系苹果试验研究,阐明宁丰系苹果引种栽培关键技术环节,了解宁丰系苹果的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及生长表现,为以后更广泛地开展推广宁丰系苹果引种栽培积累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4.
任有华  王磊  孙静 《广东园林》2007,29(5):54-55
青檀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三级保护树种,栽培历史悠久,具有观赏、用材和造纸价值。文章介绍了其特性、分布、繁殖方法及栽培技术,阐述了青檀的园林价值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青檀资源保护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广水市大贵寺天然青檀群落的生境及其分布特点。该区青檀林面积约有10.0 hm2,一般生长在山谷溪流两侧,或裸露岩石周围或穿缝入隙在岩缝中,长势良好;但破坏现象较为严重,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可行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青檀(Pterocektis tatarinowiiMaxim)是我国特有的纤维树种,已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主要介绍了其生物学特性以及栽培技术,以期为该种植物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麻城青檀种群结构、数量和动态变化,采用样方法对种群进行调查,通过划分种群龄级并进行龄级动态分析、对种群动态进行了时间序列预测和种群Fourier级数分析,结果表明:青檀种群第3和6龄级数量减少,7龄级无存活植株,种群动态指数Vpi=22.83%,种群为增长型,但抗风险能力弱;预测种群未来高龄级植株数量增加;第3龄级为种群波动小周期。青檀种群是经过环境筛和种内种间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近自然法辅以人工优化种群的结构和功能,是保护青檀天然种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青檀绵叶蚜是危害青檀的蚜虫新种。该文报道了该虫的寄主和天敌,根据试验结果:青檀是该虫的唯一适合寄主;调查到4科6属8种捕食性天敌,以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黑带食蚜蝇Epistrophe balteata DeGeer、中华狼蛛Lycosa sinensis Schenkel数量大,捕食量大。除1种寄生螨外,未发现其他寄生性天敌。  相似文献   

19.
青檀树皮的化学组成与细胞壁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指导宣纸的生产和使用,以青植树皮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组成、纤维形态和细胞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檀树皮的综纤维素含量为61.43%,木质素含量为9.03%,灰分含量为5.07%,从其化学组成来看,檀皮的木质素含量较低,容易制浆,但制浆得率比较低,檀皮中碳酸钙含量高,有利于增强宣纸的润墨性;植皮纤维的细胞壁厚,微纤丝多,其间的空隙也多,使宣纸的吸墨性很好;檀皮纤维的平均长度为2.95mm,均整性较好,平均宽度为10.99μm,长宽比为268,较一般针叶材纤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青檀绵叶蚜的有效积温、温度对体型大小的影响、种群动态和趋性等生态学特性进行研究,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 有效积温: 设置5个处理温度,将若干头无翅孤雌成蚜放入置好青檀叶的培养皿内,采用改进的树叶圆片法饲养,观察并记录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发育历期,通过回归直线法计算出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温度对体型大小的影响: 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将若干头无翅孤雌成蚜放入置好青檀叶的培养皿内,采用改进的树叶圆片法饲养,观察、测量并记录每头成蚜的体长和体宽,所得数据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温度间蚜虫体型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种群动态: 定期观察青檀绵叶蚜从越冬卵的孵化至叶片完全脱落的种群动态,然后绘制青檀绵叶蚜种群动态图表以及有翅蚜与无翅蚜数量及动态图表; 趋性: 根据蚜虫趋黄的特性,用黄色诱虫板在林间进行诱捕,在试验地树冠的不同高度悬挂黄板,每天定时统计蚜虫数量,最后进行数据汇总和处理。[结果] 青檀绵叶蚜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分别为(6.40±1.01)℃和(223.11±13.12)日度,计算得出K'/K=15.89,预测青檀绵叶蚜在山东枣庄地区1年可发生15~16代;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历期越短,相同龄期体型越小; 在山东枣庄该虫有3个高峰期,分别是6月上旬(10日左右)、7月下旬(30日左右)和9月中旬(20日左右),种群动态受风雨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在树冠中下层设置黄板对该虫的诱杀效果较好。[结论] 在17~29℃温度范围内,青檀绵叶蚜的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对该虫在林间的发生规律及消长趋势进行总结,可为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在实际生产推广黄板诱杀应用中,黄板应悬挂于树冠的中下层,诱捕时间应避开天敌瓢虫的高发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