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水 《花木盆景》2008,(3):48-49
郑板桥,名燮,江苏兴化人,清乾隆年间进土,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郑板桥是位诗人,工诗善词:是位书法家,自创“板桥体”:是位画家,擅画兰、竹、石。他爱兰之幽芳、竹之劲节、石之风骨。他的诗、书、画,位居“扬州八怪”之首,是近三百年来艺术领域里独领风骚的一位人物。本文只谈郑板桥的爱石情结。  相似文献   

2.
石香     
一幅迎春图,满屋生花香。那画上的艳丽牡丹与灿灿月季含笑绽放,流光溢彩,蜂蝶同舞,痴迷画的人能生发“果然飘来无际香“之感。因而,画便有了香。画香如是,石香亦然。对于痴迷雨花石的人,便也随石中的五彩斑斓,艳丽多姿的花卉石引发出石香来。鄙人酷爱雨花石,斋号“水石轩“,藏石不多,但花卉石却不少,思其根由,大概是生性爱石又爱花,感动了花仙子之故吧?赐我许多上好花卉石,使我屋内漫溢  相似文献   

3.
奇石的形象塑造、构图写意以及节奏韵律,多由线条来体现,而不同的线条则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曲线婉丽柔美,直线挺拔有力,波线流动开阔……在这些线条中,什么线条最美呢?艺术家们(特别是画家)大都推崇曲线,认为曲线是最美的。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画树之窍,只在多曲。“画树如此,画其它景物亦如此:画家主要借助曲线描绘风景、刻画人物,以再现客观景物的形象美。  相似文献   

4.
一、成熟前期的明代山石盆景明代(1368~1644)文人继承了宋代文人的赏石爱石风习,盆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盆景在民间广为流行。该时期为盆景的成熟前期。明代的山石盆景有如下几种:1.盆山《二如亭群芳谱·木谱·柏》中有一首题为《盆山》的诗:盆山盆山高叠小蓬莱,桧柏屏风凤尾开。绿绕金街春水阔,新分一脉御沟来。从诗的内容可知,该盆山为一附石式盆景。2.盆石明代文献中有多处关于“盆石”的记载。(1)文震亨《长物志》中的“盆石”《长物志》卷二《花木·玉簪》中有:“玉簪,洁白如玉,有微香,  相似文献   

5.
<正>元代绘画作品中的植物类盆景1.文人绘画作品中的植物类盆景(1)任仁发《琴棋书画图》中的盆景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一字子垚,号月山,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元代画家、水利家,书学李北海,画学李公麟。擅长人物画,所画人物笔墨苍润,生动传神,他的绘画作品主要有《二马图》《出圉图》《张果见明皇图》以及《琴棋书画图》等。《琴棋书画图》四条屏款识均为“子明”二字,  相似文献   

6.
赏析王宏芳的《彩云飞》(刺柏)(见图),联想起郑板桥画竹有“眼中之竹”、“心中之竹”、“笔下之竹”的三个阶段来,此中演变,很能启发我们去理解艺术创作思维的特点,同样也可指导盆景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向荣 《花卉》2008,(7):47-47
所谓“亭”,《辞海》中曰:“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园冶·亭》:“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多用竹、木、石等材料建成,平面一般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扇形等。秀丽优雅的小亭,镶嵌于大江南北,现摭取几处名亭,供读者观赏。  相似文献   

8.
<正>盆景起源于中国,盆景文化源远流长。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曾出土了距今5000年历史的五叶纹和三叶纹陶块,其上就有盆栽植物图像。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浅盆放置山石,初步形成盆中之“景”的概念。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曾经用兰蕙和奇石制作盆景,冯贽在《云仙杂记》中称:“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宋代是中国盆景艺术的成熟期,苏东坡非常喜爱盆景,动手制作并留下诸多辞赋笔记,他在《格物粗谈》中写道:“芭蕉初发分种,以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不长大,  相似文献   

9.
人们鉴赏山形石和孤峰石等供石时,无不奉米芾的“瘦、漏、透、皱”为准则。这“瘦、漏、透、皱”四字不管怎样颠来倒去,如今把“瘦”字排在第一位的频率大概最高。四字中,“透”字最好理解,玲珑剔透,孔洞相通。“皱”字也有历代画家画山石的的皴法可资参考。“漏”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上下孔穴相通,一说是山石的倒挂垂悬,倒也非常具体。  相似文献   

10.
王晨 《花木盆景》2008,(10):56-58
《云林石谱》记载:“宿州灵璧县,地名磬石山,石产土中,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多以铁刃遍刮凡三两次,既露石色,即以黄蓓帚或竹帚兼磁末刷洽清润,扣之铿然有声。”以上为《云林石谱》所记载的灵璧石基本特征与处理灵璧石的方法。以下我们采用图文的方式详细为大家介绍灵璧石的基本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冯恩昌 《花卉》2008,(7):34-35
中国赏石协会会员、临朐县彩石协会会长赵光宝,在20多年的赏石藏石岁月中终于在2007年的春天,完成了他的精妙藏石《红楼梦人物》系列(12块),并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迎奥运观赏石博览会”,获得了银奖。  相似文献   

12.
进入南宋之后,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经济的发展,文人间的爱石之风比北宋有增无减,并且开始为观赏石类著书立说。南宋著名的盆景石玩爱好家有陆游、范成大、赵希鹄等。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咏石诗文、记石专著、爱石故事以及画石绘画作品,形成独具特色的南宋山石类盆景文化(图4-111)。  相似文献   

13.
岁暮年初,案头浅盆中的水仙展露翡翠般的碧叶,洁白晕黄的花朵,亭亭玉立的秀姿,飘逸醇清迷人的芬芳,平添春意。此时,品赏著名画家齐白石画集中的《水仙》,更添几分雅趣。齐白石,中国近现代画坛极富传奇色彩的画家,擅画花鸟、虫鱼、蔬果、山水、人物,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被称为中国画大师,二十世纪中国十大画家之一。他笔下的花卉题材中,水仙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松树有“百木之长”之誉,傲骨峥嵘,历寒不衰,历代文人歌以赞松,诗以咏松,鸿篇妙文不胜枚举,丹青杰作传世甚多。“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将松柏与君子并列,宋代文人将松与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松成为历久不衰的文化符号。在传统中国画中,松树占了重要的位置,古人画松多以松石点缀山水,出现了很多的松石山水画家。松或有雄浑遒劲的气度,或有仙风道骨的灵气,画家手中的寥寥数笔可再现松树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大美春兰     
正春兰早在宋朝时已得到人们的关注。北宋黄庭坚在《书幽芳亭》中就说:"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当时他就分清了兰与蕙。南宋赵孟坚曾画有《墨兰图》,画面上的春兰叶姿飘逸,栩栩如生,说明当时春兰已进入画家的视野。元代孔静斋《至正直记》中,除记载广东、福建兰花外,也介绍了江浙兰花。明代王象晋《群芳谱》里记载了春兰,并说春兰"花甚可爱"……不过,在这数百年间,春兰远没有建兰那么风光,诚如清代杜筱舫《艺兰四说》所说"建兰之擅名天下久矣"。直至清朝,在建兰依然得到主流社会宠爱的同时,春兰  相似文献   

16.
清江石颜色丰富、色差大,因此很容易形成画面。此方藏品是一枚典型的清江石。它颜色鲜明,图案生动,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画面。画、面的中上部,有一条黄色的带子,好像云彩。云彩上,大大小小的神仙,或立,或坐,或卧,一派天国的闲适与安逸。云彩下方,身着盛装的人群,正在优雅地行进。虽然他们是并排行走,但是,他们的比例大小却并不一致。这就有了点释道画的特色,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  相似文献   

17.
画家档案     
《中国园艺文摘》2009,25(7):F0003-F0003
胡光胜:1957年2月生于湖南黔阳,现任怀化学院美术系教授,山水画家。早年师从于著名画家易图境、林丰俗等教授。其中国画作品,参加第一届全国教师作品展,第二届全国高校美术院系教师作品大展(获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展(湖南赛区,优秀奖),第五届全国山水画作品展(优秀奖),参加“2008年艺术湖南精品展”。《中国书画报》、《文艺报》、《中国画》、《国画家》、《美术观察》、《东方艺术》等多家报刊对其艺术均有专题报道,多幅作品被政府机构和海外友人收藏。  相似文献   

18.
刘德辅 《花卉》2005,(11):31-31
图一 富贵竹姿态挺拔清秀,若用相近韵势的缀石,会造成画面的单调呆滞。所以选用一较为匹配的风化石,该石线条多变,石体左高右低,石表沟壑凹凸,与竹的韵律反差较大,相互配置,令画面在工整有序中有变化,出新意。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将竹绕石栽植。  相似文献   

19.
鸟语花香     
长岛产球石,苏东坡也赞美过“五彩斑斓”。球石体积一般“小若珠玑,大如圆月”,而这块球石近一米高,重五百余斤,实为球石之魁。更难得是正背两面石肤油亮艳丽,乳白的底色上, 紫红、腊黄相间,组成了危崖幽谷、老树奇花,又有云彩分布、莺飞燕舞,画面高底近层次分明,干湿浓淡搭配合理。这虽是石头的画,你似乎能感受到画中的暖意,能听到鸟声。  相似文献   

20.
梅香沁玉     
一年一度的南京国际梅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到中山陵的梅花山来观梅、赏梅,梅花的艳姿与幽香使游人流连忘返。画家为其作画,诗人为其吟诗,看着那一幅幅梅花迎春图,流光溢彩,一首首赞美梅花诗,脍炙人口。因而,画与诗有了香味,花香诗香如是,石香亦然。对于痴迷雨花石的人,也便随着石中盛开的梅花引发出石香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