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豆科学》2008,27(6)
大豆生物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1998年组建,以大豆遗传改良、生产与利用为主体研究方向,2005年9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建设立项评估和论证。2007年12月通过教育部组织评估专家验收,正式挂牌成立。实验室主要依托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植物学、食品科学省级重点学科,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相似文献   

2.
<正>江西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江西省"九五"、"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为贺浩华教授。学科现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作物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稻米》2007,(2):F0004-F0004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是从事北方粳稻研究的专业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的核心单位,同时也是“教育部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北方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北方超级粳稻成果转化基地、北方粳型超级稻原原种扩繁基地和辽宁省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4.
《作物研究》2019,(4):338-338
作为作物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田生态种养已经历数千年的发展,近年来尤其得到广泛的关注。为促进作物学科联合发展,总结和展示国内外稻田生态种养的成果与经验,推动稻田生态种养进一步发展与合作,国际(长沙)稻田生态种养发展论坛组委会决定由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主办“第一届国际(长沙)稻田生态种养发展论坛”。届时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主题报告,围绕稻田粮、油、鱼、禽复合生产,共同探讨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模式、技术模式和生产模式,分享各国农业特别是中国稻田生态种养的发展经验,发布稻田生态种养的最新成果等。大会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作物学报》主要刊载农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种质资源以及与作物生产有关的生物技术、生物数学等学科具基础理论或实践应用性的原始研究论文、专题评述和研究简报等。《作物学报》从2001年起连续15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授予"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和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百强科技期刊",2011年和2017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作物学报》为月刊,每期160页,定价60元/册,全年720元。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  相似文献   

6.
《茶叶》1986,(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6年8月25日批准浙江农业大学为茶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这是我国在茶学学科建立的第一个博士点。这个博士点是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申请建立的。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茶学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为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张堂恒先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  相似文献   

7.
《玉米科学》2011,(3):6
为总结玉米栽培30年研究成果,交流国内外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促进我国玉米栽培学科发展,并加强玉米栽培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值此成立30周年之际定于2011年8月中旬在学组  相似文献   

8.
征订启事     
<正>欢迎订阅2018年《作物学报》中、英文版《作物学报》主要刊载农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种质资源以及与作物生产有关的生物技术、生物数学等学科具基础理论或实践应用性的原始研究论文、专题评述和研究简报等。《作物学报》从2001年起连续15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授予"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和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百强科技期刊",2011年和2017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从学科的基本概念出发,将茶文化学科定性为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横向应用学科.反思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历程,科研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他们的努力直接决定学科建设的成败.针对茶文化研究学术性弱的问题,提出研究队伍专业化的对策.一方面是研究者自觉地自我培养,掌握相应基础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是学会、学术期刊的监督审查机制,将符合学术规范的优秀成果推荐给实践应用研究者和广大的茶文化爱好者.茶文化事业是一个整体,必须专业分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正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大麦青稞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为进一步发挥大麦青稞研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繁荣大麦青稞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促进青年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凝聚青年智慧,发挥青年才能,促其肩负新责任,砥砺前行,共同研讨大麦青稞产业问题,进一步推进大麦青稞产业发展,由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主办,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承办,于2018年7月16—20日在西宁成功举办了"中国作物学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杂草对小麦的影响各不同,为比较它们的竞争能力,有人已提出"竞争指数"这一概念.Aarte和Visser(1985)提出"标准杂草单位"的概念,可预先确定杂草群体的经济阈值.Hakansson(1988)根据一种杂草与另一种杂草影响之下的作物产量之比提出"单位产量比"的概念,并证实这一比值将随时间和杂草密度的变化而变化.Wilson(1986)根据有杂草田作物株重与无杂草田作物株重之比提出"作物当量比"的概念,用以表示该杂草的竞争力.单一杂草"作物当量"之和为"总作物当量",它被用来预测被多种杂草混合侵染田的作物产量损失,但这一方法忽视了杂草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马铃薯》杂志是由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内唯一的马铃薯专业科技期刊。它以繁荣我国的马铃薯事业为办刊宗旨,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为促进学术交流、发展学科理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农业经济服务。 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25日出刊。设有"学术园地"、"研究简报"、"综述"、"经验交流"、"栽培技术"、"产业开发"、"品种介绍"等栏目,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缩短出版周期,使之更规范,本刊对作者来稿书写格式做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13.
《大豆科学》2011,(6):958
作物科学方法农业科学方法丛书樊龙江,刘旭,曹永生著978-7-03-032405-4定价:60.00元装帧:圆脊精装开本:16分类:生物科学内容简介:本书是在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重点研究课题"作物科学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凝练而成。全书共5章,系统总结了生物进化论、遗传学、生态学、土壤学、气候气象学等与作物科学密切相关学科的共性方法,论述了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耕作方法演进与基本规律以及现代科学方法创新对作物科学方法的影响,剖析了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耕作方法典型案例,并预测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耕作领域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作物灰色育种学的学科构成和特点,概括了作物灰色育种学的理论技术体系,指出该理论技术体系由五大体系、八大理论、九个原理、一条技术路线和一个计算机决策系统组成.介绍了作物灰色育种学理论技术体系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展望作物灰色育种学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茶叶主管部门、学(协、联合)会、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通过全面分析、正确把握发展新常态的大趋势,科学编制"十三五"学科和产业发展规划,对探索茶产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动力源,充分释放茶叶科技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实施创新驱动,确保产业经济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意义重大而深远。为凝聚各方智慧,助力"十三五"期间茶学学科方向研判和我国茶区规划编制,经研究,定于  相似文献   

16.
分析热带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设的意义,探讨热带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对拓展热带农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构建现代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湖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了牧草和草坪草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2000年成功申报草业科学本科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同年成立草业科学系;2003年获草业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草业工程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同年遴选为湖南省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18.
《花生学报》2008,37(4)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盖均镒、傅廷栋教授作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所长禹山林研究员主编、全国各花生主产省区花生品种改良相关学科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写的《中国花生品种及其系谱》一书即将付印,2009年元月将与广大读者见面。本书是继《中国花生栽培学》、《中国花生品种志》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推进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交流国内外玉米栽培研究进展,加快我国玉米栽培学的发展。由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主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拟定于2017年8月16~18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本次会议将研讨玉米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全面展示我国玉米栽培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欢迎各界玉米同仁和研究生踊跃参会。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红缨 《茶叶科学》2006,26(1):42-48
从专业教育的角度研究茶文化学体系的建构问题。讨论了茶文化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在明确文化的进步目标前提下,它以饮茶生活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茶文化学交叉的研究领域,它由茶叶学、茶艺学、茶文史学、茶经营学四块内容构成; 最后从价值体系上阐述茶文化学的进步意义,显示了学科价值与教育内在价值的一致性。本文试图为茶文化专业教育提供一种理念与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