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番茄灰霉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河南省番茄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乙霉威的抗药性状况,2013年从河南省不同保护地中采集番茄灰霉病病果或病叶,经单孢分离共获得番茄灰霉病菌菌株139株。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测定了其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的抗药性。结果显示:番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产生抗性菌株的频率分别为81. 29%、80.58%和93.53%; 所测菌株对3类杀菌剂的抗性类型有BenRDicSNPCS、BenRDicRNPCS、BenRDicSNPCR、BenSDicRNPCR、BenSDicSNPCR和BenRDicRNPCR 6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 88%、3.60%、3.60%、5.04%、13.67%和71. 22%。表明河南省番茄灰霉病菌已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产生抗药性,迫切需要筛选新的杀菌剂防治番茄灰霉病。  相似文献   

2.
嘧霉胺和乙霉威在大葱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大葱中嘧霉胺和乙霉威残留的检测方法,并测定了嘧霉胺和乙霉威在春季大葱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 。大葱样品经乙腈提取,SAX/PSA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 (GC/MS/SIM)检测 。结果表明, 建立的大葱中嘧霉胺和乙霉威残留量检测方法在0.001 ~0.1 mg/kg和0.01 ~0.1 mg/kg水平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7.8% ~107.2%,相对标准偏差为2.7% ~7.4%,嘧霉胺和乙霉威的检出限分别为0.000 3和0.003 mg/kg,方法的定量限分别为0.001和0.01 mg/kg。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嘧霉胺和乙霉威在大葱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4.1和3.1 d,药后14 d消解率均达90%以上;26% 嘧霉·乙霉威可湿性粉剂(嘧霉胺和乙霉威质量比为10∶ 16)按推荐高剂量1 800 g/hm2(嘧霉胺有效成分180 g/hm2,乙霉威有效成分288 g/hm2)和2倍剂量3 600 g/hm2 对水喷雾2~3次,末次施药后7,14,21 d,嘧霉胺在大葱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07~0.560 mg/kg,乙霉威在大葱中的最终残留量为ND~0.394 mg/kg,均低于日本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 2.0和5.0 mg/kg。  相似文献   

3.
番茄叶霉病菌异菌脲抗药性突变体的诱导与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了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敏感-乙霉威抗性(BenS-DieR)、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乙霉威敏感(BenR-DieS)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乙霉威抗性(BenR-DieR)3种类型的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菌株对不同类型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蕃茄叶霉病菌对供试药剂的敏感性与其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及乙霉威的敏感性无关。根据药剂对3类菌株EC50值的平均值, 16种杀菌剂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依次为腐霉利>乙烯菌核利>异菌脲>戊唑醇>百菌清>嘧霉胺>醚菌酯>代森锰锌>8-羟基喹啉铜>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灭锈胺>烯酰吗啉>烟酰胺>三唑酮;抑制孢子萌发的活性依次为醚菌酯>腐霉利>百菌清>乙烯菌核利>灭锈胺>8-羟基喹啉铜>异菌脲>代森锰锌>嘧菌酯>烟酰胺>嘧霉胺>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烯酰吗啉。通过紫外诱变共获得17株抗异菌脲突变体,突变频率为4.5×10-7。其中低抗、中抗和高抗菌株分别占 17.65%、70.59%和11.75%。这些突变体对腐霉利和乙烯菌核利表现交互抗性,对苯并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DMIs)、QoIs等药剂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亲本菌株在生长、产孢、致病能力等方面也无显著差异,但对渗透胁迫的敏感性要显著高于亲本。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有效成分质量分数:5%乙霉威,5%腐霉利)在设施黄瓜上施用后的沉积分布特性及残留消解动态,采用PC-3A(S)型激光粉尘仪及粉尘取样片,分别研究了不同设施类型、不同温湿度及不同施药角度下,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设施黄瓜上的沉积分布情况;并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北京市进行了该药剂在设施黄瓜叶片和果实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设施类型、不同温度条件下,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的沉积分布特性无明显差异,且其有效成分分解率不受温度影响;不同湿度条件下,该微粉剂在黄瓜叶片上的沉积量不同,湿度越大沉积量越多。乙霉威和腐霉利在黄瓜叶片和果实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或一级动力学方程,2种药剂在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2 d和3.0~3.2 d,在果实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0~4.3 d和3.1~3.8 d。采用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分别按100 g/hm2和150 g/hm2(1.5倍)剂量于黄瓜幼果期施药,最多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7、10和14 d分别采样,乙霉威在黄瓜果实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88 mg/kg,低于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其最大残留限量(MRL)值(5 mg/kg),腐霉利在黄瓜果实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49 mg/kg,也低于其MRL值(2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设施黄瓜上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番茄叶霉病菌对多菌灵、乙霉威及代森锰锌抗性检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对多菌灵、乙霉威及代森锰锌的敏感性基线,以及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离体条件下,多菌灵、乙霉威及代森锰锌对番茄叶霉病菌敏感菌株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101、2.475、9.067 μg/mL;最低抑制浓度(MIC)值分别为0.5、5、50 μg/mL 。山西晋南地区番茄叶霉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抗性频率最高,分别达到97.4%、70.5%、98.7%;山西吕梁地区与太原地区相对较低,但该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抗性频率也都超过了30%。辽宁沈阳、山东寿光、河北保定番茄叶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均为100%;对乙霉威的抗性频率前两地为100%,保定为10%;对代森锰锌的抗性频率都超过90%。所有抗性菌株对多菌灵均属于高抗类型,抗性指数超过5000,测不出MIC值;对乙霉威有50%的高抗菌株,抗性指数在100以上;对代森锰锌各地均未发现高抗菌株,低抗和中抗菌株所占比例较大,其抗性指数集中在50左右。对多菌灵与乙霉威具有双重抗性的菌株占测试菌株总数的49.9%,并且首次在田间发现了对3种杀菌剂都具有抗性的番茄叶霉病菌多抗菌株。  相似文献   

6.
乙霉威是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开发的一种防治蔬菜灰霉病、青霉病的内吸性杀菌剂。近年来 ,随着菜篮子工程的实施 ,蔬菜面积逐渐扩大 ,灰霉病、青霉病的流行也呈加重趋势 ,乙霉威的使用因此变得普遍。由于市场的需要 ,目前国内也有江苏新沂 ,山东烟台等生产乙霉威原药 ,更多的厂家则生产含乙霉威的复配制剂。据笔者统计 ,截止1 999年底 ,与之复配的杀菌剂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福美双、百菌清、霜脲氰 ,形成 5个系列 1 3个品种 ,登记防治对象为黄瓜、番茄、甜菜等蔬菜作物的灰霉病、霜霉病、褐斑病等病中的 1种或 2种。这 5个系列的杀…  相似文献   

7.
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检测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为了明确设施蔬菜灰霉病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20052006年采自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4省的144个菌株对6种常用防治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百菌清已经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频率为5.56%,其对多菌灵的抗性非常严重,总的抗性频率为43.05%,高抗(HR)频率为27.08%;乙霉威的EC50值在0.137728.9μg/mL之间,平均为40.06μg/mL。其中多菌灵-乙霉威双抗频率为36.11%,且首次检测到了两种新的双抗类型。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在生产上已经应用近20年,但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和腐霉利只有频率为20%左右的低水平抗性,没有检测到高抗菌株;苯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虽然只应用几年时间,但已经产生了抗性,其抗性菌株频率为4.16%。研究表明,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常用的6种防治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对6.5%甲基硫菌灵·乙霉威粉剂的有效成分进行定量测定,采用Nova-PakC18色谱柱,以甲醇:水(60:40)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该方法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1%和98.91%,变异系数分别为0.32%和0.95%。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防治重庆烟草棒孢霉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有效药剂,本试验选取代森锰锌、百菌清、多菌灵、克菌丹、木霉复合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共6种药剂,采用叶面喷施的施药方式对田间烟草棒孢霉叶斑病进行防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80%代森锰锌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佳,相对防效分别为89.08%,87.74%和83.88%.同时,将代森锰锌和百菌清混配在叶面喷施可以有效降低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病率,防效为80.68%,但无增效作用.由于多菌灵残效期较长,建议今后在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防控中轮换施用代森锰锌和百菌清,以减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保证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的多重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9年12月-2010年5月,在北京12个郊区县采集番茄病标样150份,分离纯化得到109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单孢菌株,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测定了其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二甲酰亚胺类(腐霉利)和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杀菌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产生抗性菌株的频率分别为96.3%、80.7% 和58.7%;所测菌株对3类杀菌剂的抗性类型有BenRDicSNPCS、BenSDicSNPCR、BenRDicRNPCS和BenRDicRNPCR 4种,所占比例分别是19.3%、3.7%、21.1%和56.0%,表明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和氨基甲酸酯类三类杀菌剂的抗药性严重,在生产中需慎用,应选择一些替代的新型杀菌剂和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1.
选择对多菌灵、乙霉威和苯酰菌胺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及恶疫霉菌P. cactorum,分析其β-微管蛋白氨基酸突变与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对苯酰菌胺、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敏感性与β-微管蛋白198位或200位氨基酸突变有关:对多菌灵敏感,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胶孢炭疽菌β-微管蛋白氨基酸198位为谷氨酸(E),200位为苯丙氨酸(F);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而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菌株,其氨基酸200位由苯丙氨酸(F)突变为了酪氨酸(Y);对多菌灵高抗,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敏感的菌株其氨基酸198位由谷氨酸(E)突变为了丙氨酸(A)。辣椒疫霉菌和恶疫霉菌对苯酰菌胺敏感,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均不敏感。检测疫霉菌菌株β-微管蛋白未发现氨基酸突变,但发现其β-微管蛋白氨基酸在196~200位与胶孢炭疽菌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导致苯酰菌胺仅对疫霉菌有抑制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和菌落直径法,对采自山西晋中、晋南、晋东南和晋北4个地区的188个灰霉病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抗性表现型和稳定性进行了测定,旨在了解灰霉病菌的抗药性状况和预测其抗性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对多菌灵的抗性表现型可分为敏感(S)、低抗或中抗(RM)和高抗(R),对腐霉利和乙霉威可分为敏感(S)和抗性(R)。以对多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的抗性为序,检测出8种不同类型的抗性表现型,即RRR、RRS、RSR、RSS、RMRS、RMSR、RMSS 和SSR。各表现型的分布频率随各地区用药历史和水平的不同而变化,并与抗性监测结果相一致。对55个不同抗性表现型的单孢菌株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继代无药培养10代后,以RRR和RSS型表现最稳定,而其余类型菌株均不同程度发生了变异,尤其是RMSS和RMRS型菌株100%发生了变异,抗性表现型不稳定的菌株占52.7%。对多菌灵的抗性变化趋势是由敏感向低抗、再向高抗发展;对腐霉利的抗性变化主要是由抗性转变为敏感;而对乙霉威的抗性则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纳他霉素和乙霉威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活性,同时采用药液培养法间接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药剂对菌丝体糖、蛋白和电解质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在25℃下为37.42 μg/mL,在5℃下为0.984 0 μg/mL,活性提高了37倍;乙霉威对供试菌的活性在5℃下较25℃提高了5倍。25℃下经纳他霉素处理8 h后,菌丝体可溶性糖渗漏量为6.5 mg/g,蛋白渗漏量为162 μg/g,药液电导率为700 μs/cm,均显著高于相同条件下的0.1%吐温-80对照和乙霉威处理。不同处理温度之间,温度越低菌丝内含物的渗漏量越少。  相似文献   

1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韭菜灰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50%咯菌腈WP对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为4.068 2 mg/L;50%腐霉利WP次之,EC50为5.797 0 mg/L;其他药剂40%嘧霉胺SC、10%苯醚甲环唑WG、50%腐霉.福美双WP、75%百菌清WP的EC50值分别为6.384 1、6.449 1、6.686 5、6.746 8 mg/L。在田间施用50%咯菌腈WP、50%腐霉利WP、75%百菌清WP进行防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咯菌腈防效最高,达63.41%。  相似文献   

15.
选择对多菌灵、乙霉威和苯酰菌胺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辣椒疫霉菌 Phytophthora capsici 及恶疫霉菌 P.cactoru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及氨基酸序列比对法分析了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突变与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对苯酰菌胺、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敏感性与 β-微管蛋白198位或200位氨基酸突变有关:对多菌灵敏感、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胶孢炭疽菌 β-微管蛋白氨基酸198位为谷氨酸(E),200位为苯丙氨酸(F);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而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菌株,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200位由苯丙氨酸(F)突变为了酪氨酸(Y);对多菌灵高抗、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敏感的菌株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198位由谷氨酸(E)突变为了丙氨酸(A)。辣椒疫霉菌和恶疫霉菌对苯酰菌胺敏感,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均不敏感。检测疫霉菌菌株 β-微管蛋白未发现氨基酸突变,但发现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在196~200位与胶孢炭疽菌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导致苯酰菌胺仅对疫霉菌有抑制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单孢分离法对四川汉源和山东烟台等地采集的樱桃果实进行了采后灰霉病的病原菌分离和鉴定;采用区分剂量法分别测定了菌株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和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的敏感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抗药性菌株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54株樱桃采后灰霉病菌均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甲基硫菌灵的总抗性频率高达79.6%,其中甲基硫菌灵抗性-乙霉威敏感(BEN R1)菌株频率为25.9%;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双重抗性菌株(BEN R2)频率为53.7%;检测到腐霉利抗性菌株(DCF R) 9株,频率为16.7%。甲基硫菌灵抗性菌株在β-tubulin基因上的突变共有2种类型:BEN R1抗性菌株中,第198位密码子发生点突变(GAG→GCG),编码氨基酸由Glu (E)突变成缬氨酸Ala (A);在BEN R2抗性菌株中,第198位密码子发生点突变(GAG→GTG),编码氨基酸由Glu (E)突变成缬氨酸Val (V)。DCF R菌株在BcOS1的第365位密码子由ATC突变成AAC或AGC,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异亮氨酸Ile (I)突变成天冬酰胺Asn (...  相似文献   

17.
 通过霜霉威(Propamocarb商品名普力克)、甲霜灵(Metalaxyl商品名瑞毒霉)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6个菌株作用方式的体外测定结果表明,霜霉威浓度在2000ppm时对P. capsici孢子囊和卵孢子的形成,游动孢子的释放、游动及休止孢萌发、菌丝体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甲霜灵对P. capsici的各种孢子的产生及菌丝体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菌丝体生长抑制的Ec50和Ec95分别为0.5596ppm和2.1511ppm;对孢子囊形成抑制的Ec50和Ec95分别为0.1520ppm和15.0032ppm。0.1ppm的甲霜灵可显著抑制卵孢子的生成。但500ppm的甲霜灵对于游动孢子的释放和休止孢萌发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霜霉威和甲霜灵的体内活性试验结果表明,800ppm的霜霉威对辣椒疫霉菌的内吸保护防效达94%,1.0ppm的甲霜灵对该病的防效达100%。室内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甲霜灵与霜霉威对P. capsici没有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8.
灰霉菌的抗药性与适合度测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室内监测了北京、沈阳、保定等地区番茄灰霉菌 (Botrytis cinerea)对不同杀菌剂的抗药性 ,发现抗多菌灵菌株占监测总数的 74 .6 7% ,抗乙霉威菌株占 2 5.82 % ,还监测到 3株抗多菌灵、乙霉威菌株——即双抗菌株 ;利用菌落直径法和番茄叶片法测定了 3种抗药类型的番茄灰霉菌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的适合度 ,结果表明 ,不同抗药类型菌株在生长速率、致病力、繁殖力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防控黄瓜绵腐病,本研究对自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武阳镇和八一乡采集的黄瓜绵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基于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甲霜灵、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4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自武阳镇和八一乡采集的病样经分离、纯化培养后分别获得12株和10株菌株;自武阳镇分离的病原菌的藏卵器柄较直,藏卵器大小为18.1~32.9 μm;自八一乡分离的病原菌的藏卵器柄较弯曲,藏卵器大小为15.1~25.3 μm;结合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测序结果,将自武阳镇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将自八一乡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德里腐霉Py.deliense。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甲霜灵对瓜果腐霉和德里腐霉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71 μg/mL和0.25 μg/mL;霜脲氰次之,EC50分别为3.68 μg/mL和3.36 μg/mL,甲霜灵、霜霉威、霜脲氰3种杀菌剂对瓜果腐霉、德里腐霉和辣椒疫霉的抑制效果差别不大,但烯酰吗啉对瓜果腐霉、德里腐霉和辣椒疫霉抑制效果差异明显,EC50分别为18.06、33.58和0.18 μg/mL,表明防治黄瓜绵腐病优先选择甲霜灵。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番茄灰霉菌抗药性测定和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安徽省番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的抗性。结果表明,田间有BSDSNS、BSDSNLR、BSDSNHR、BHRDSNS、BMRDLRNS、BHRDLRNS、BHRDLRNLR7种抗性类型,对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具有抗性的菌株分别占试验总菌株数的28.3%、20%和7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