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改玲 《河北农机》2024,(1):142-144
近些年传统玉米播种技术的弊端愈发明显,由于田间通风透光率差,加上种植密度相对较大,玉米行间的边际效应无法充分发挥,最终影响到玉米种植产量和品质。为了改变传统的玉米种植模式,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本文对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进行了概述,分析了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的应用优势,包括优化田间耕层构造、精密播种省时省工、培肥地力用养结合、通风透光改善环境、易于管理种植便利等。之后提出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的应用策略,通过选育优良玉米品种、科学计算播种用量、准确分析播种行距、落实机械精量播种、做好玉米田间管理等措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宽窄行播种方案,充分考虑品种特性与自然条件,严格把控玉米的株行距,从根本上提升玉米种植产量。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高光效、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是以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在整个玉米生产过程中,采用罗盘定垄向、宽窄行免耕播种、苗期深松施肥、玉米机械收获、病虫草害综合控制和防治技术的全程机械化,可有效克服传统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弊端,提高玉米单产量和机械化水平。一、耕作机械的选型1播种机械"2BMZF-4型免耕指夹式精确施肥播种机";配套动力40~70k W;整机重量2000kg;作业行数4行(调整行距为40cm);效率1.44~1.92hm2/  相似文献   

3.
玉米宽窄行栽培改垄作为平作、改均匀垄为宽窄行、改半精量播种为精量播种、改浅耕为深松、改低留茬为高留茬还田,隔年轮换休耕。  相似文献   

4.
榆树是全省农业机械化重点县(市).文章通过阐述榆树市玉米宽窄行倒茬平作耕作模式、播种方式及深松追肥、对土壤生态属性的影响,分析并探讨榆树市玉米宽窄行倒茬平作耕作模式及关有玉米收割机配套选型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在凌源市小城子镇县级高标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开展均匀行、宽窄行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模式与常规旋耕整地作业模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均匀行和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平均出苗率好于常规作业模式,均在92.5%以上;保护性耕作玉米株高整体高于常规作业,且幼苗生长情况较好;均匀行和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6.6%和5.0%,节本增收207.6元/667 m2和179.8元/667 m2。  相似文献   

6.
玉米宽窄行密植能够培养非常肥沃的土壤,提升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在改良土壤通透性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极大的降低了自然环境对土壤的水蚀影响和风蚀干扰,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根系数量随之增加,玉米叶面积也随之增大,强化了玉米的光合作用力。加上机械精确的播种,完成了单株保苗的目标,降低了每个植株之间争抢阳光、水分、热量的情况,使得植株生长的自然条件更加集中,又花了玉米生长的环境,有利于植株的生长,也方便了幼苗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当前的玉米精密播种机械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力求准确判断玉米精密播种机械的发展趋势,为相关人员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促进玉米精密播种机械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我国玉米播种能力。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玉米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的优点,对玉米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操作规范、玉米精量播种作业机械的选择使用和机械技术要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程艳 《南方农机》2023,(15):94-96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玉米播种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进一步优化玉米播种机械性能并提高其农业生产效率,笔者通过系统介绍玉米播种机械类型及特点,针对玉米播种机械在播种精度、作业效率、设备结构以及耗能与环境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玉米播种机械的播种精度、改进作业效率、降低耗能与减少环境影响等优化设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播种机械的优化设计能够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0.
刘远和 《农业工程》2013,3(2):11-13
玉米机械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打破以往均匀垄常规耕作模式,将原60 cm均匀垄距改成40 cm窄行苗带和80 cm宽行空白带。田间试验证明,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模式种植的玉米产量、根系分布、群体透光率和土壤理化性状等都有所改变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A navigation method, which employs sonar-based mapping of crop rows and fuzzy logic control-based steering, is described for a wheeled mobile robot in an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Crop rows are exploited for automatic navigation of a mobile robot without the need to construct artificial landmarks. The crop row map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sonar readings and is transferred to the fuzzy logic control system, which steers the robot along the crop row. Three experiments concerning crop row mapping, fuzzy logic control, and their combination,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experimental robot in a simulated maizefield. The errors found in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techniques were as follows: the position and directional standard errors in the mapping tests were 12·7 mm and 2·4°; those in the steering tests 16·3 mm and 2·2°; and in the overall tests 33·6 mm and 3·2°.  相似文献   

12.
大田环境下小麦种植行的识别与定位对农机田间喷药和除草等任务的导航作业具有重要意义。以分蘖期和拔节期的冬小麦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结合深度语义分割和霍夫变换直线检测,提出了一种多生育期小麦种植行检测方法。采用SegNet深度语义分割提取小麦种植区域,克服传统检测方法对光照敏感的同时提高检测精度。基于霍夫变换的小麦种植行预检测结果,提出采用二分k均值聚类进一步提炼检测结果,以识别出小麦种植行区域的中心线。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分蘖期和拔节期的冬小麦图像,种植行直线平均位置偏差的绝对值分别为0.55、0.11 cm;平均角度偏差的绝对值分别为0.001 1、0.000 37 rad,检测精度与直线漏检率等指标都显著优于传统方法。研究结果为智能农机导航作业中的作物种植行检测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3.
作物行识别算法的虚拟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作物行识别算法的传统开发过程对田间作物生长周期依赖性较强,错过适当的田间图像采集时期将直接导致算法开发周期延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场景的作物行识别算法测试方法,即在虚拟环境下模拟农田作物行场景和图像采集系统,运用虚拟作物行图像测试作物行的识别算法。该方法在虚拟现实环境下建立作物行场景模型;提出一种融合建模法,根据作物和杂草的几何特征建立对应的三维几何模型;根据实际田间作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株距、行距可调的田间作物行模型;以Vega Prime为视景仿真工具,通过配置投影模式、渲染模式、视点位姿和图像采集规格,构建图像采集系统,输出作物行场景图像。以苗期棉花作物行为建模对象,对一种经过田间试验验证的双目视觉作物行识别算法进行测试试验。对比实际棉田图像对应的试验结果,同一作物行识别算法的识别正确率、偏差角和图像处理时间均相近。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虚拟棉田作物行与实际棉田作物行场景相近,能够用于作物行识别算法的测试。  相似文献   

14.
窄行密植模式是目前增加农作物种植密度和提升作物产量的先进种植技术,品字形种植模式是实现窄行密植模式的一种种植方法。目前主流的农业机械一般配套单宽行垄作或者平作的常规种植模式,针对窄行密植下交错排列品字形种植模式配套播种机具较少,尤其是适用于高速作业(10km/h以上)的播种机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窄行密植品字形种植模式的种植效率与推广应用。阐述了宽窄行品字形种植模式的基本内容,探讨分析了国内用于品字形的播种装备、高校院所的研究进展以及用于品字形种植模式的评价指标,并对品字形种植模式的技术应用与推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疆番茄穴盘育苗排种器播种过程对种子的"单粒单穴"的农业工艺要求,创新设计了一种基于气吹悬浮供种方式的滚筒式番茄育苗播种机,解决了精密播种过程中多粒、空穴、漏播等问题。通过介绍播种机的主要结构及其播种原理,分析排种器吸附取种过程及种子瞬时吸附受力,得出滚筒吸附取种的条件。通过样机试验及吸附取种理论分析,得出影响播种机取种性能主要指标的主次关系依次为种箱结构气室正压力、吸孔的直径、滚筒转速。当种箱结构气室正压力为2.0k Pa、吸孔直径为1.5mm、滚筒转速为12r/min时,取种综合效果效果较理想。同时,通过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得出较优水平组合,统计结果为:单粒率92.5%,多粒率5.3%,空穴率3.0%。气吹悬浮供种滚筒式育苗排种器的播种效果较佳,可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300mm行距插秧机在南方双季稻区栽插行距过大、穴数过少及不能充分发挥机插稻的增产潜力问题,在300mm行距插秧机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机械优化设计和田间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插植部箱体、苗箱、支架(包括左右支架和中间支架)和浮板4个关键部位技术参数改进设计,研制出了适合南方双季稻区作业的2ZS-488B型(264mm行距)插秧机,并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2个试验点进行不同早晚稻品种机插行距的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插秧机作业性能稳定,漂秧率、伤秧率和漏插率分别为1.55%、2.68%和1.93%,相对均匀度合格率为89.54%。与300mm行距插秧机相比,其产量平均增产529.43kg/hm2,平均增产率达8.57%。该研究结果创新了南方双季稻区新的机械化栽插方式,有利于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玉米收获技术与装备发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阐述了中国玉米种植模式、收获工艺及收获装备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以及中国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发历程和主要机型.阐述摘穗、剥皮及茎秆处理等通用技术与装置的特点,以及中国在不分行玉米收获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分析了当前制约中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外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各玉米产区种植与收获特点,指出了中国应在农机农艺融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本地区的玉米联合收获装备.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现代智能农业生产需求,提高蔬菜嫁接作业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力的投入与强度,研究了高效、可靠、安全的茄科劈接式或贴接式自动整排嫁接机的控制系统。采用欧姆龙CP1H系列的PLC作为中央控制单元,以控制电磁阀、继电器、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等执行元件的工作。依据嫁接机作业时的流程工艺和调试安装时的需求,采用CX-programmer专业编程软件,编写T形图控制程序,提供自动运行、单步运行及功能单元独立运行三种模式。试验表明:该茄科整排嫁接机在自动运行模式下,单株程序运行时间5.33s,作业效率可达1 015株/h。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马铃薯种植机设计中存在设计手段落后和设计效率低等问题,采用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软件Solidworks对马铃薯种植机进行参数化造型,设计了新型2CM-4悬挂式马铃薯种植机.该机结合我国马铃薯的农艺要求,取种部件采用交叉取种新技术,配以振动排种部件,实现精量播种;行距和株距可调;两种覆土起垄部件可提高机具适应性.对经过虚拟设计的马铃薯种植机样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重播率τ和漏播率η均≤3%,为今后马铃薯种植机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机器视觉的农田地头边界线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非结构化复杂农田作业环境中,为实现农机在地头处的自主导航转弯,首先需及时、准确地感知地头的空间位置信息,尤其是地头边界位置。本文基于机器视觉技术,首先依据农田内外像素灰度的跳变特征来判断地头是否出现,通过建立正向和负向分布偏差两个度量确定是否存在该灰度跳变特征;随后,将图像沿水平方向平均分成8个子处理区域,针对各子处理区域求取其行灰度平均值分布图,基于局部加权回归法对其进行平滑处理,建立按序离群度参数,通过寻找平滑曲线上首个按序离群程度较大的波峰点或波谷点以及相应的跳前波谷点或波峰点,最终确定跳变特征点的像素坐标,并基于稳健回归法线性拟合跳变特征点,获取实际非规整地头边界的主体延伸方位线;最后,将主体延伸方位线向下平行移动,当其线上像素的灰度平均值接近于田内像素的灰度分布特征时,认为抵达安全位置处,由此获得农机在当前地头处安全转向掉头的边界线。试验结果表明,判断地头出现的准确率不低于96%,地头边界线检测准确率不低于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