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对人工养殖大鲵常见病害(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及症状进行了总结整理,提出了通过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和提高鲵体的抗病力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新疆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养殖场取患病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组织样本,进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鉴定、电镜观察、回归感染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细胞培养结果显示:患病虹鳟组织样本能够感染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细胞(carp epithelial cell,EPC)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收集病毒悬液命名为XJ-13。滴度测定实验表明:该病毒为10~(6.15)TCID_(50)/m L。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该分离株在浓度为10~5PFU/尾的剂量使体质量5g的虹鳟死亡率达87.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患病虹鳟组织悬液感染的EPC细胞内存在大量的子弹状病毒粒子,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为IHNV。XJ-13的糖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株与我国IHNV-Sn1203株具有最高的同源性(99%),与美国参考株WRAC的同源性为94.6%。结果表明:IHNV XJ-13是造成该养殖场虹鳟大量死亡的病原。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21,(7)
随着一些鸟类的移动和迁徙,携带某些病原的鸟类可能将病原传播到不同的地方,从而导致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对野鸟传染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以及真菌性疾病等)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4.
应用ELISA方法快速检测IHNV—B病毒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诊断病毒性疾病,由于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简便等优点,已在医学和兽医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鱼类病毒检测方面,Dixon,P.F.和Hill,B.J.用ELI-SA方法(1983)快速检测传染性胰脏坏死症病毒(IPNV)和(1984)几种鱼类弹状病毒,江育林等(1990)曾报道用此技术快速检测IPN病毒,1990年在我国本溪虹鳟鱼苗中分离出一株弹状病毒,暂称之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中国本溪株(IHNV-B),由于该病毒对虹鳟(rainbow trout)鱼苗危害极为严重,为预防和控制其蔓延,本文报道了应用ELISA方法对感染的鱼苗、鱼卵和细胞培养物中的IHNV-B病毒进行快速检测,可用目测或酶标检测仪来判定结果。  相似文献   

5.
赵江 《淡水渔业》1979,(3):24-24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简称“IHN”,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症(IPN)一样,也是由美国传入日本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日本首次发现是在1971年,当时发生由阿拉斯加(Alaska)引进的红大麻哈鱼卵孵出的稚鱼体。几年来这种病发展很快,已成为虹鳟养殖中一种较严重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嗜冷黄杆菌(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是鲑鳟类细菌性冷水病(bacterial cold water disease, BCWD)的病原菌,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制约了鲑鳟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分析嗜冷黄杆菌肌肉注射感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后病原菌的动态组织分布情况, 以期为 BCWD 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以 1.0×108 CFU/mL 浓度的嗜冷黄杆菌 CH06 株菌液肌肉注射感染实验虹鳟, 感染后 12 h、24 h、96 h 观察虹鳟临床症状及组织病变, 并利用 qPCR Taqman 探针法检测各组织病原载量。患病鱼的临床病征表现为体色发黑、游动缓慢或不动、食欲不振, 尾柄部注射处肌肉溃烂, 鳃苍白, 脾脏肿大, 伴有腹水。组织病理观察显示, 嗜冷黄杆菌感染后实验鱼注射处肌纤维断裂、溶解; 脾窦扩张, 其内充满红细胞; 肾脏组织含铁血黄素增加, 出现大量空泡变性,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qPCR 检测结果表明, 肌肉注射感染 12 h 后即可在脾脏、肝脏、肾脏、肠道、鳃、注射处肌肉、脑和尾鳍中检出嗜冷黄杆菌, 注射处肌肉病原载量最高为(5.85±2.11)×105 copy/μL。感染后 24 h, 脾脏、脑中病原载量较 12 h时上升最多, 其他组织病原载量与感染 12 h 时水平一致, 注射处肌肉病原载量为(6.48±2.07)×105 copy/μL, 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感染 96 h 后脾脏中的病原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 达到(1.15±0.58)× 107 copy/μL; 肝脏、肾脏、脾脏中的病原载量较 24 h 时上升最多。所有被检组织中病原菌载量随时间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另外, 3 个时间点注射处肌肉的病原平均载量最高, 其次为脾脏, 然后是肾脏和鳃。嗜冷黄杆菌人工感染虹鳟后, 注射处肌肉、脾脏是细菌的重要增殖场所。综上, 嗜冷黄杆菌可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虹鳟各组织, 并表现出对注射处肌肉、脾脏、肾脏和鳃较强的组织嗜性, 而对肝脏、尾鳍、肠道和脑组织的嗜性相对较弱; 感染时间和病变程度与组织中的病原载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2015年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组织开展了养殖鱼类病害监测工作。在全市13个区县共设置监测点110个,监测总面积755 hm~2,占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0.6%。监测品种12种,分别为鲤、鲫、草、青、鲢、鳙、鲂、罗非鱼、观赏鱼(金鱼、锦鲤)和冷水鱼(虹鳟、鲟鱼);监测疾病种类5大类30种。监测结果显示:全年监测19种疾病,其中细菌性疾病8种,病毒性疾病5种、寄生虫疾病3种、真菌性疾病1种,不明原因疾病2种。易发病品种有草、鲤、虹鳟、鲟、锦鲤、金鱼。全年监测点月平均发病率约为22.5%,发病率最高的为7、8月份,分别为27.8%和30.2%。其中从患病鲑鳟鱼体内分离到的鲑肾杆菌,在我国尚未有报道。据各区县初步统计,2015年北京市水产养殖因病苗种死亡2 859.88万尾,成鱼死亡189.526 t;因苗种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541.8万元,因成鱼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174.5万元。造成损失的疾病种类以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为主。由于药物滥用现象普遍,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以及水产苗种流通缺少有效监管导致疾病传播迅速,均给疾病防控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8.
罗黛青 《畜禽业》2015,(1):12-13
<正>猪圆环病毒病(PCVD)是由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是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单独的圆环病毒2型感染并不会引起猪出现临床症状,病毒只在环境应激、饲养管理不当或其他病原侵袭的情况下才会导致临床发病。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系列多种不同临床疾病的总称,是指群体病或与PCV-2相关的疾病,包括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猪皮炎肾病  相似文献   

9.
<正>一、大口黑鲈病害的类型与病程特征1.大口黑鲈病害的类型根据大口黑鲈病害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传染性疾病、侵袭性疾病和非寄生性疾病。(1)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常称为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可在大口黑鲈之间、大口黑鲈与其他水生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10.
<正>传染性脾肾坏死病(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ISKN)俗名鳜暴发性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淡水养殖鳜的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可引起暴发性死亡。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为虹彩病毒,目前称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相似文献   

11.
吕纪增  李东高 《畜禽业》2006,(23):39-40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orcine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是一种多因子性疾病,它是由病毒、细菌、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及易感猪群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疾病综合征,体现在较高的死亡率、增加治疗成本、降低饲料效率、生长速度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使养猪生产蒙受严重损失。1发病原因猪呼吸道病综合征主要由二类病原引起:一是潜在的原发病原,常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和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等多种病原体;二是继发病原,主要有猪链球菌属2型、副猪嗜…  相似文献   

12.
庞艳红 《水产学报》2007,31(4):539-544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测定和比较了道氏虹鳟、美国加州虹鳟、挪威虹鳟、丹麦虹鳟、芬兰虹鳟5个群体的15种同工酶约40个基因座位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5个虹鳟群体的多态座位比例为43.24%~47.37%;种群平均预期杂合度为0.1917~0.2178,平均实际杂合度为0.2703~0.3291;Hardy-Weinberg 遗传偏离指数(d)为0.4100~0.5331,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865~1.5385。χ2检验表明,5个虹鳟群体多态座位基因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与其它鱼类相比,5个虹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高水平,表明本研究的5个虹鳟群体种质资源状况尚好。聚类分析表明,挪威虹鳟、丹麦虹鳟、美国加州虹鳟、道氏虹鳟为同一聚类支,芬兰虹鳟为另一聚类支。本研究对5个群体虹鳟养殖品种的同工酶分析,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以及遗传育种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关键词:虹鳟;群体;同工酶;遗传结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3.
目前虹鳟鱼病害主要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等几大类。本文重点介绍了病毒性疾病的病原、传播途径、症状及防治。  相似文献   

14.
猪圆环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力  杨丽梅 《畜禽业》2007,(2):26-28
<正>猪圆环病毒(PCV)病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猪的传染病,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引起猪的一种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猪圆环病毒病临床上以新生仔猪先天性脑震颤和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syn-drome,PMWS)等为主要特征。该病原体已被确认为圆环病毒(PCV-2),研究表明,Ⅱ型猪圆环病毒(PCV-2)不仅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的病原,而且能够引起多种猪病,主要有PMWS、猪皮炎及肾病综合征、猪增生性坏死性肺炎、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猪细小病毒、传染性先天性震颤等均与PCV-2感染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5.
我国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我国主要冷水鱼养殖种类之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IHN)是世界性的鲑科鱼类传染性疾病和制约我国冷水鱼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对IHN陆续开展了流行病学、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简要综述了我国虹鳟IHN病害防控研究现状,主要包括IHN病毒基因型、分布、流行规律及疫苗研制等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我国虹鳟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虾病毒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我国养殖对虾主要有10种病毒性疾病。1 对虾托拉病 对虾Taura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virus,TSV),又称“红尾病”或“黑斑病”。1.1 病原 细小RNA或罗达病毒科,无囊膜,球状,有包涵体。发病于上皮组织和鳃、附肢、前肠、后肠的皮下组织。  相似文献   

17.
分别在基础饲料(对照组)中添加100 mg/kg的虾青素、角黄素,混合色素(50 mg/kg虾青素+50 mg/kg角黄素)饲喂初始体重为(56.60±0.63) g的虹鳟60 d,考察虾青素和角黄素对虹鳟肌肉着色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了虾青素、角黄素和混合色素后对虹鳟增重率、饲料系数及肌肉常规成分、肌肉失水率、含肉率均无显著影响(P> 0.05)。虾青素组、角黄素组和混合色素组虹鳟肌肉的比色卡得分、红度、虾青素含量和血清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 0.05);虾青素组虹鳟肌肉比色卡得分(26.25)和红度值(18.40)显著高于角黄素组(22.38, 14.13)和混合色素组(24.00, 15.70)(P< 0.05);虾青素组虹鳟肌肉虾青素含量为4.75 mg/kg (30 d)和6.45 mg/kg (60 d),均显著高于混合色素组的3.87 mg/kg (30 d)和5.48 mg/kg (60 d)(P< 0.05);在虹鳟血清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方面,虾青素组 > 混合色素组 > 角黄素组;虾青素组、角黄素组、混合色素组虹鳟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分别为2.39 U/mg,2.25 U/mg,2.39 U/mg,均较对照组(2.03 U/mg)显著提高(P< 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0 mg/kg虾青素、角黄素及虾青素+角黄素混合(1∶1)均能有效改善虹鳟肌肉颜色,提高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虾青素、虾青素+角黄素混合(1∶1)对虹鳟肌肉的着色效果优于角黄素。  相似文献   

18.
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临床诊断及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of fish,IHN)。是一种毒力很强的弹状病毒所引起的的急性、全身性的严重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虹鳟,包括硬头鳟、大鳞大马哈鱼、红大马哈鱼和大西洋大马哈鱼,银大马哈鱼(银鳟)在自然条件下对IHN病毒有抵抗力。  相似文献   

19.
为构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 HLJ-09)微型基因组并表达虹鳟IFN,采用RT-PCR扩增IHNV HLJ-09株的N、P、L、G和NV蛋白基因并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中,构建辅助质粒pCI-N、pCI-P、pCI-L、pCI-G和pCI-NV;将扩增获得的IHNV基因组两末端序列、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虹鳟I型干扰素(IFN)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I中构建出表达EGFP的IHNV微型基因组pCI-LFGT和表达IFN的IHNV微型基因组pCI-LFIT;将pCI-LFIT质粒转染已接种IHNV HLJ-09毒株的EPC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细胞中IHNV G基因RNA。结果显示:构建的微型基因组不论与辅助病毒还是与5个辅助质粒共转染,外源基因均能正确表达;pCI-LFIT质粒转染已接种病毒的EPC细胞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中的病毒核酸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掌握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定期对上海主养区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8种流行病病原监测及分析工作。51份样品的分子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有4种病原检测出阳性,其中虹彩病毒1(DIV1)阳性检出率为29.41%,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为3.92%,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为1.96%,副溶血弧菌(Vp)为19.61%;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虾肝肠胞虫(EHP)等4种病原未检出。408项病原检测结果中,4种病原的阳性总样本数量为28份,总体阳性率为6.86%。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携带率处于较低水平,DIV1、副溶血弧菌(Vp)是携带的主要病原。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病原流行特点,从苗种选购、养殖过程管理、药物选用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减少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