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曹丹 《北方水稻》2010,40(2):15-17,26
采用不同移栽期对2008年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中晚熟A组14个水稻品种的9个品质性状进行变异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期对稻米不同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同;综合6移栽期稻米品质性状达优质稻谷国标的概率,胶稠度的达标率最高,垩白度表现最差,一级达标率为0;不同品质性状对移栽期变化所表现的变异程度不一致,垩白度、垩白粒率变异最大,其次是整精米率和胶稠度,长宽比的变异度最小;主成分分析中,包含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的第一主成分因子对稻米品质的贡献最大,贡献率达42.78%,其次是胶稠度和碱消值,与前者的累计贡献率达60.72%。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25个水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各性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今后水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的改良;提高糙米率有利于整精米率、稻米食味的提高;延长胶稠度,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使米饭有弹性不回生;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利于糙米率、整精米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稻米品质的提高。影响稻米品质的第一主成分因子是整精米率因子,其次为垩白度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因子、垩白粒率因子、食味评分因子、胶稠度因子。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稻米品质性状的现状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近年来辽宁省审定的61个水稻品种为试材,对品质性状的现状及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水稻品种间品质性状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外观、营养、蒸煮品质的部分性状上,加工品质性状制约了品质性状的进一步提升。在性状的关系上,外观品质与蒸煮品质优质性状结合能力较强,透明度与垩白粒率优良性状的结合能力相对好。在全部品质性状中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籽粒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直链淀粉、碱消值是影响稻米品质表现的主要性状,在部分品质性状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为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黑龙江省近年来审定的20个水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各性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今后水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稻米外观品质的改良;提高整精米率、延长稻米胶稠度、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影响稻米品质的第一主因子为整精米率因子,第二主因子为直链淀粉含量因子、第三主因子为垩白粒率因子、第四主因子为垩白度因子、第五主因子为食味评分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北方粳稻在南繁北育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以辽宁省主栽品种辽粳9号、辽星1号、辽星21和杂交粳稻骨干亲本C62、C418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各品种在沈阳、海南三亚及海南乐东种植时稻米品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及垩白度产地间差异不显著,而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粒长及长宽比等不同产地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水稻在不同生态区种植,品质指标可表现出较大变异性,且品种间变化趋势不同。在水稻南繁北育过程中,品质性状中垩白粒率及垩白度可在不同生态区进行协同选择,而其他米质指标应以北方当地育种区域的性状为主进行考察筛选。  相似文献   

6.
稻鱼(鳅)耦合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田养鱼(鳅)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本实验对水稻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碾磨品质、蒸煮品质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探究稻鱼(鳅)种养耦合模式和常规种植模式下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每一模式都种植两个水稻品种,中早39和H优518.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在稻鱼生态种养模式下的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糙米率都显著提高,碱消值显著提高,并且垩白度、垩白粒率都下降(其中H优518组的下降达到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相比于常规种植模式,稻鳅种养耦合模式下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都显著提升,垩白度、垩白粒率显著降低,碱消值提升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从整体上看稻田生态种养组合的稻米品质相比于常规种植模式有着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长白、吉粳系列水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米质优良、抗病性较强等优点,本文选用近5年来已审定并在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有代表性的27个长白、吉粳系列水稻新品种,对其米质理化10项指标进行分析,系统地评价长白、吉粳系列水稻品种米质现状。结果表明,在长白、吉粳系列品种中,品质性状能够达到国家1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占总数的3.7%,达到2级优质米的品种占总数的37.0%。垩白度、垩白率和整精米率是制约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结实期(始穗期至成熟期)温度对杂交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以13个杂交中籼组合为材料,设置7个播期,实地记录结实期的田间温度,对10项稻米品质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各杂交水稻组合不同播期的稻米品质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结实期温度对杂交水稻稻米品质影响大,10项稻米品质指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胶稠度、长宽比、粒长、糙米率。相关分析表明,几乎所有组合的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与结实期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大多数组合的碱消值与结实期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大多数组合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与结实期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糙米率、胶稠度、粒长、长宽比与结实期温度无明显的相关性。不同杂交水稻组合米质对结实期温度存在敏感性差异,敏感性弱的杂交水稻组合稻米品质受结实期温度影响小,稻米品质较稳定。优质杂交水稻组合在湖南长沙种植,宜安排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始穗。  相似文献   

9.
对南平市建阳区9个水稻主栽品种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稻米碾磨品质、稻米外观品质、蒸煮食用品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高于头季稻;再生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均低于头季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表现出再生稻的稻米品质优于头季稻。  相似文献   

10.
以2001-2013年北方水稻区域试验宁夏永宁点和辽宁开原点的中、早熟组参试品种为材料,进行7个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开原点的整精米率和胶稠度极显著高于永宁点,永宁点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极显著低于开原点,糙米率、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两个点间差异不显著;7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中,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糙米率和精米率变异系数较小。对永宁和开原两个点水稻灌浆结实期(8-9月份)的气象因子进行比较,发现两地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基本相似,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永宁点明显低于开原点。分别对两地灌浆结实期气象因子与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与水稻灌浆后期(9月份)气象因子的关系比与灌浆前中期(8月份)更为密切;在糙米率和整精米率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整精米率与最高气温的相关性、糙米率与降水量的相关性等方面,在永宁点与开原点呈现相反的结果,这可能是两地相对湿度和降雨量不同所致,反映了不同气候生态背景下多种气候因子耦合作用于稻米品质形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张淑红  姜涛 《北方水稻》2007,(3):19-22,51
通过相关材料分析得出了影响辽宁省水稻品质的主要因子有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率,进而提出了提高辽宁省水稻品质的几点建议为:加强特优、特种稻米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稻米品质,全面满足生产需要;生产管理中在注重产量的同时也要兼顾品质的提高;进行统一的品种区划、种植管理,可以保证稻米品质的一致性,从而提高稻米的商品价值;对稻米贮藏加工的机械设施投资改造,以最大限度保持稻米中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7个米质性状的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9,(2):63-68
以10个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通过重庆(璧山、沙坪坝)和海南(陵水)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2 a6点(次)种植,分析了7个品质性状的变异和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组合在不同点(次)之间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糙米率的变异系数较小,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杂交组合之间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变异系数较小,垩白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的变异系数均超过50%。经主成分分析,垩白度因子、糙米率因子和垩白粒率因子为影响稻米品质的3个主成分因子,三者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达90.307%。相关分析表明,精米率与糙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大小呈显著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参试的10个杂交组合被分为4类,不同类别杂交组合间品质性状的差异与亲本的亲缘关系有关。为提升稻米品质,首先应侧重于垩白性状的改良,其次可通过提高糙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实现稻米品质的整体改善。  相似文献   

13.
有机水稻生产环境下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影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利用免耕轻耙技术培育有机水稻生产环境,研究稻鸭共作有机水稻与常规有机水稻生产技术对稻米品质影响性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有利水稻生产可以提高稻米品质,其中尤以受环境影响较大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方面指标提升显著,表现为整精米率升高、垩白米率、垩白度降低。而对于受遗传影响较多的蒸煮品质指标以及主要以蒸煮品质指标判定的食味品质,稻鸭共作影响较小,其中胶稠度基本不受影响,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变幅也较小。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水稻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聚类分析和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2004年辽宁省区试的27个水稻新品种的9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品种间差异较大,是今后水稻品质育种的重点。在选出的7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垩白、精米率、糙米率、胶稠度以及直链淀粉为影响水稻品种品质的主要因子,水稻品质育种首先应注意垩白和碾米品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对湖南省评选出的221个优质稻品种(组合)的主要米质指标进行了分析,探析了品质性状与评定等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越大,等级越低;而粒型长宽比和胶稠度越大,等级越高。湖南省二、三等优质品种的出糙率要求高于国家相应标准,垩白度和胶稠度要求低于国家相应标准。30年来,湖南省评选的优质稻品种米质有较大改善,但垩白粒率、垩白度仍普遍偏高。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稻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垩白度与出糙率、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粒型长宽比、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型长宽比、整精米率与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优质水稻不育系荃211S为母本选育的13个荃两优系列杂交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智能温室进行高温胁迫处理,分析品种的耐热性和高温胁迫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及品种耐热性与其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荃两优系列杂交稻品种耐热性水平整体较强,其耐热系数与经过高温胁迫后品种的整精米率、碱消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经过高温胁迫后,品种的整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普遍降低,垩白度普遍增加;耐热性强的水稻品种经过高温胁迫处理后,其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等主要米质指标的变幅小于高温相对敏感的品种。本研究为选育耐高温优质水稻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优质食用稻米标准及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稻生产的迅猛发展 ,稻米品质对水稻生产效益影响越来越突出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因此 ,提高质量效益观念 ,积极推广优质米生产技术 ,不仅是生产者的需要 ,更是市场的需要。根据我市水稻生产及发展优质稻米的 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优质食用稻米标准与生产技术 :1 优质食用稻米标准1 1 稻米优质特性标准 (表 1 )表 1 稻米优质特性品质项目碾 米 品 质稻  谷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 %碎米率%外 观 品 质透明度和光泽垩白大小 %垩白米率 %粒形长宽 比理 化 性 质直链淀粉 %胶稠度MM碱消值级蛋白质%食…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水稻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聚类分析和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2004年辽宁省区试的27个水稻新品种的9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品种间差异较大,是今后水稻品质育种的重点。在选出的7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垩白、精米率、糙米率、胶稠度以及直链淀粉为影响水稻品种品质的主要因子,水稻品质育种首先应注意垩白和碾米品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对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问通过审定54个水稻品种的品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为0,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为88.9%,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为98.1%;提高出糙率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有利于增加胶稠度长度,提高食味品质;影响食味品质第1主因子是垩白粒率,其次是直链淀粉含量,然后是整精米率、胶稠度。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气候生态条件下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09,自引:0,他引:109  
 通过多个不同类型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稻米品质诸性状在不同播期气候生态条件下的变异特征,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对水稻灌浆结实期间若干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稻米品质各性状可根据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的变异系数大小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垩白度对气候条件变化最敏感,粒形、粒长等性状较迟钝,而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居中;同一品种晚播与早播相比,一般稻米的垩白度小、整精米率高、碱解值大,而直链淀粉含量的表现则与品种本身直链淀粉含量的高低有关;在影响稻米品质的诸气候生态因子中,水稻灌浆结实期间的日平均温度的作用最大,日平均太阳辐射、日平均温差和平均日照时数次之,而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降雨量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