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草鱼主养池塘为研究池塘,分析架设生物浮床的池塘中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池塘养殖试验时间为180d,试验期间测定草鱼和团头鲂生长指标,并利用生化分析和物性分析方法测定肌肉营养成分、系水力和质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池塘的草鱼和团头鲂的终末体质量高于对照池塘的养殖鱼类;试验池塘2种鱼的肥满度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空壳体质量比没有显著差异。试验池塘草鱼和团头鲂的肌肉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而熟肉率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的鱼类肌肉粗蛋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粗脂肪含量都高于对照池塘,在草鱼中差异显著,团头鲂差异不显著;试验池塘草鱼水分显著低于对照池塘,团头鲂水分和2种鱼灰分都没有显著差异。肌肉的质构特性分析表明,试验池塘草鱼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草鱼回复性和凝聚性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团头鲂肌肉弹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  相似文献   

2.
团头鲂俗称武昌鱼、鳊鱼,属鲤科、鳊亚科、鲂属鱼类,是全国推广的淡水养殖优良品种,池塘、湖泊、水库等水面增养殖的主要对象,同时团头鲂苗种也是肉食性鱼类适口的饵料,故苗种需求量较大,现将苗种繁育技术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团头鲂又名武昌鱼,体侧扁,略成菱形,草食性,由于其饵料容易解决,抗病力强,且头小肉多,肉嫩味鲜而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青睐。为探索团头鲂在池塘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的适应性,为我地区大规模推广养殖该品种提供依据,笔者于2004年4月20日至当年的10月20日在中牟县万滩镇水产养殖基地进行了池塘主养团头鲂高产养殖试验,全期饲养183天,获得了667m^2净产团头鲂468千克的高产。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团头鲂肉味鲜美,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鱼。它又主要以多种水草为食料,加之生长迅速、成熟较快(二龄即可成熟)、抗病力较强;所以,目前在我国多数省区已成为池塘和中小型湖泊及水库的养殖鱼类之一。但近年来在团头鲂的繁殖工作中,深感用人工催情自行产卵受精、然后让粘附于鱼巢上的受精卵在池塘中孵化的办法,往往出苗率很低,有时甚至因气候的变化或池塘水质不好等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16,(5)
正团头鲂又称武昌鱼,为草食性经济鱼类。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特种水产养殖公司采用团头鲂为主养品种,搭配套养鲢、鳙、鲫鱼,使池塘和饵料等得到充分利用,获得良好养殖效果。现介绍如下。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以3~1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为宜,水深1.5米以上,形状以长方形,东西向为好,这类池塘受光照时  相似文献   

6.
团头鲂原是长江流域野生的草食性鱼类,其肉味鲜美,抗病力和适应性都比草鱼强,生长速度也不慢,我县近几年才引进开始养殖.生产实践已证明,团头鲂在水库、池塘、湖泊都可以正常生长,可以作为草食性鱼类不足的补充,且容易捕捞,在池塘养殖的情况下,可就地进行人工繁殖.笔者把这两年来的实践总结一下,贡献给广大农民朋友,望能从中学一点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团头鲂又称武昌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的名优鱼类。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团头鲂具有适温范围广、生长快、易捕捞、人工繁殖简便的特点,是一种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养殖鱼类,较受广大养殖户欢迎,是一个优良的水产养殖品种。一、环境条件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以3~10亩为宜,水深1.5~2.5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池塘以长方形、东西向为佳;池塘底部平坦,淤泥保持20厘米左右。无(或不直接  相似文献   

8.
<正>沅江市泗湖山镇双华渔场是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近年来该场池塘主养团头鲂已具规模,全场60公顷精养水面有46公顷主养团头鲂,每667平方米团头鲂产量900公斤、利润5000元。其中,汤海青的养殖经验较丰富,养殖的1.2公顷池塘每667平方米团头鲂产量达1140公斤、利润5660元,笔者最近就池塘主养团头鲂高产高效技术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问:主养团头鲂的池塘条件有什么要求?  相似文献   

9.
鱼类放养密度。受池塘环境条件、水质、饲料、混养品种、饲养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同时密养与混养密切相关,只有在实行多品种混养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池塘鱼类放养密度,充分发挥水体的生产潜力。如果混养品种少或单养一种鱼,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内蒙古正大饲料公司生产的082号鲫鱼配合饲料在呼和浩特市桃花乡渔场3口池塘进行了团头鲂的养殖试验,经过60d饲养,单养池塘平均规格达185g/尾,200g/尾;成活率分别为93%,94%;混养池塘平均规格达240g/尾,成活率达96%。  相似文献   

11.
饲养观赏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指饲养在庭院、池塘、水族箱中各种有观赏价值的鱼类。既有淡水品种,又有海水品种,尤以金鱼、锦鲤、热带鱼为主。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为:面积1666.8m2的池塘,年生产商品鱼1021.8kg,其中团头鲂246.3kg,各水域团头鲂成活率均在96%以上。试验结果证明三水域团头鲂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但不同水域团头鲂的产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传统池塘养殖设施化程度低的问题,研究构建了一种能够提高能效的养殖池塘系统,实现在一个池塘内养殖多种不同规格不同品种的鱼类,并避免不同种类、规格鱼类混养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满足不同品种鱼类的生长行为,集污排污、提高池塘养殖能效和生态效率及效益的目的。根据对比试验结果:试验系统养殖团头鲂商品鱼的单位产量可达到1773.5kg/667m~2,比对照养殖池塘(1374.5kg/667m~2、1376.5kg)平均提高了29%;养殖水体中总氮的平均质量浓度降低了9%,氨氮的平均质量浓度降低了42%,亚硝酸盐的平均质量浓度降低了50%。  相似文献   

14.
消化酶活性是反映鱼类消化机能的重要生理指标,鱼类消化酶活性的高低决定着鱼类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能力,因而消化酶活性的研究可为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此外,它还可以为改善鱼类饲养方法、提高产量、制定鱼类合理饲养策略、降低养殖成本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随着鱼类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生理生化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对鱼类主要消化酶的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外对鱼类消化酶的研究比较早,1940年获得了第一个鱼胃蛋白酶的结晶,后来先后报道了野鲮、蟾胡子鲶、叉尾鲶、狗鱼拟鲤等鱼类消化酶消化性的研究情况.国内对这方面研究的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吉林农大的周景祥教授等人研究了大眼狮鲈淀粉酶,郭善军教授等人研究了团头鲂等三种鱼的淀粉和蛋白酶的活性.本文选择北方养殖的团头鲂做研究对象,研究它的消化器官中淀粉酶和蛋白酶最适pH值和活性强度.  相似文献   

15.
团头鲂的亲鱼可在池塘中直接育成,也可以从天然水域中采捕。一般体重500克以上的2—3龄团头鲂,其性腺都能发育成熟,可作为亲鱼。  相似文献   

16.
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少剌,无鳞,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是近年来市场热销的一种优质鱼类。黄颡鱼属杂食性底栖鱼类,易饲养,池塘人工养殖时经驯食,能采食人工配合饲料,且适应能力较强。现将池塘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池塘要求黄颡鱼耐低氧能力差,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应选择靠近水  相似文献   

17.
夏季团头鲂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0):1297-1300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是目前两大全球环境问题,而我国的淡水水产养殖产量长期以来稳居世界第一,淡水养殖池塘面积大,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大,但尚未见淡水养殖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报告。为探讨夏季池塘养殖团头鲂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池塘养殖团头鲂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进行原位测定。结果表明,夏季养殖团头鲂池塘均表现为CO2,CH4和N2O的源,其中,CO2夏季排放量达(160.65±21.56)g/m2,CH4排放量达(15.52±4.62)g/m2,N2O排放量达(1.45±0.16)g/m2。池塘养殖团头鲂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18.
云斑鲴属鲇形目鲴科鱼类,又称褐首鲶。属温水性淡水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并且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容易饲养,食谱广.抗病能力强和容易起捕等特点。云斑鲴适宜池塘、稻田、湖泊、水库等淡水水域养殖,是淡水养殖的一个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9.
2002年在宁夏灵武市马场湖渔场,灵武农场渔场共146亩(18口)塘内进行池塘主养团头鲂成鱼高产试验。饲养5个月后,平均出塘规格0.46kg/尾。总产量为7、18万kg,总产值125.66万元,总利润为32.03方元。平均亩产量为491.63kg,平均亩产值为8607元,亩利润为2193.8元。  相似文献   

20.
在面积分别为0.87hm2、0.73hm2的两口池塘中,采用相同的方法饲养团头鲂商品鱼,单位放养密度为33000尾/hm2,平均放养规格分别为230g/尾、175g/尾,饲养118~156d。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和鱼种规格的增大,养殖产量和效益显著增加,但最佳养殖密度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