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连云港地区生态、栽培条件及城乡居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的消费需求,制定了小麦优质高产育种目标。按照育种目标选配亲本,以优质品系鉴94(73)为父本、丰产抗病品种鲁麦21为母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连续定向选择,培育成小麦新品种连麦2号(连9791)。多年多点区试表明,连麦2号丰产稳产、耐肥抗倒、适应性较广,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品质优良等特点,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郑农16号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1992年以郑农7号为母本,小偃6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集优质、高产、抗病、广适性为一体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品质达强筋小麦国家标准,综合抗病性好,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中晚茬地种植,200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小麦育种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育 750 0~ 90 0 0kg/hm2 的优质高产品种和选育 9750kg/hm2 的超高产品种是河南省小麦育种的发展方向 ,在品种类型上优质高产品种可以目前的高产品种类型为主 ,超高产品种则以大穗类型为主 ,并着重对河南省优质高产育种和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攻关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黔西北山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高产育种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唐映军 《种子》2003,(1):8-9
采用多元回归、多元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黔西北山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三要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小麦高产育种应走大穗较多穗型求高产的育种途径,为本区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小麦栽培上可实现节水30%~40%、节肥20%~30%以及增产15%~30%,水分和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40%~60%和30%~50%;同时可改善小麦籽粒品质,减少100cm以下土层NO3--N积累,降低氮肥淋失风险,以及缓解土壤中N2O气体向大气排放。本文概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小麦产量、品质、水肥利用率及水肥运移规律、N2O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水肥一体化技术从“高端农业”走向普遍、从设施农业走向大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京冬6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充分利用本区灌浆期光温条件优势及大粒亲本资源,积极协调穗粒数较多与熟期及抗寒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是京冬6号突破高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绵阳系列小麦品种是以推广良种繁6作中心亲本分别与70-5858和406杂交育成绵阳11、12号后,再对绵阳11号进行系统选育而成。它不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良好的稳产性和籽粒商品性以及对条锈病等病害的持久抗耐性,而且,在四川省小麦育种史上,第一次将高产、优质、矮秆、大德大粒、早熟、抗病等众多优良综合农艺性状有机协调于一体。该系列品种已在我国连续种植达15余年之久,累计推广面积2180.68余万公顷。  相似文献   

8.
李邦发  周俊儒 《种子》1997,(6):27-30
对87个试验点的资料分析,绵阳26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1084.3321+5.265x1 9.0142x2+5.2486x3+8.3796x4+6.3627x5。经偏回归和偏相关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有效穗对绵阳26的产量贡献和影响最大(b'4=1.2769.b'2=1.1272,R2y0=0.7287,R4y0=005689);而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之间为负相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制约关系。在本资料现有产量的基础上,稳定千粒重,主攻穗数和穗粒数的提高,是发挥绵阳26高产潜力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多年生小麦的培育与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育的六倍体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回交的新途径选育多年生小麦.着重对F<,1>~F<,3>杂种后代的不同培育方法、多年生特性各世代的选择要点、高低世代农艺性状的选择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侧重点,并对多年生小麦的培育与选择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其中对多年生特性的两重性及聚合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六倍体中间偃麦草的多年生特性,选育超级多年生小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高产小麦品种模式化选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化榜  曾北燕 《作物学报》1993,19(2):165-172
本文探讨了高产小麦品种理想模式的概念、特点和品种模式化选育的理论依据及优点。对37个亩产400公斤以上的高产品种的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形态性状、生理性状以及这些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和简单相关分析。针对山东的生态条件和品种的现状,优化了亩产600-650公斤的品种模式。探讨了各类性状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发展产量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1988~1990年度的研究,明确了三类高产品种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关系,比较了三类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稳产性能,认为中间型品种具有较多的有利因素.在山东生态条件下,高产品种的产量结构,应在兼容大穗型、多穗型品种的前提下,着重走中间型的路子.  相似文献   

12.
小麦航天诱变育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两个小麦品种(系)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对SP2代农艺性状变异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均发生了变异,但株系内变异多数为不显著。两个品种(系)的诱变率和性状的变异方向存在差异,豫农201的诱变率高于大粒1号;大粒1号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增加,豫农201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减少。性状间的诱变率具有差异,株高和粒重的诱变率明显高于其它性状  相似文献   

13.
Public plant breeders, in seeking the most efficient means of achieving their objectives, face decisions on the appropriate breeding strategy and program structure to use. This paper reports an analysis comparing the changes in costs and benefits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recent technology enabling testing for flour and dough properties to be carried out on small samples in the early-generations of a wheat breeding program in Australia. The average costs of a suite of early-generation tests are higher than the equivalent (unreplicated) yield testing. The analysis presented confirms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early-generation quality testing leads to a faster rate of expected progress in quality, but a slower rate of progress in yield. The estimated market value of an increase in yield is greater than that for quality, based on current market information. Thus, the result of incorporating early-generation quality testing is higher costs and lower expected returns, so that there is a loss of community welfare from using early-generation quality testing if the resultant cultivar is released from each program. However, the probability of the higher-quality cultivar being released for commercial cultivation is greater, so that recognition of the probability of release means that there may be net gains from the use of early-generation quality testing.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茎秆的质量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王勇  李晴祺 《作物学报》1998,24(4):452-458
以抗倒性不同的15个高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据其不同时期茎秆机械强度的大小,应用系统聚类法将品种划分为特优型,优质型,中间型和劣质四种茎秆质量类型,并在不同时期对四种类型的基部第二节间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茎秆质量好的,其机械组织细胞层数多,细胞壁增厚快,木质化程度高,机械组织发达,大维管束长且宽,数量多;薄壁组织木质化速度快,程度高,范围大,纤维细胞短而粗,秆壁较厚,髓腔大小适中。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四川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 625014)  相似文献   

16.
绵阳25号是根据与众不同的育种目标,利用自创的优良基因结合作与当时最优品种(系)进行4次阶梯式杂交的新方法,聚集了11个物种的、地理的与生态的远缘品种之亲缘,经14年培育稳定而成的.1995年通过四川省品审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白皮、大粒、商品性十分突出等优点,因其具有“三高”农业的特点,深受广大种子生产、经营和加工部门的喜爱。  相似文献   

17.
绵阳系列小麦品种(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合理利用小麦育种资源,对24份绵阳系列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和品质等14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变幅为4524.0~6002.55 kg/hm2,有效穗变幅为282.6万个/hm2~391.65万个/hm2,穗粒数变幅为36.6~50.7粒,千粒重变幅为38.05~50.83 g,容重变幅为716~822 g/L,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幅为12.54%~16.33%,降落值变幅为105~365 s,湿面筋变幅为23.10%~37.03%,沉降值变幅为25.0~48.5 mL,稳定时间变幅为1.1~10.4 min,软化度变幅为63~201 BU,最大抗延阻力变幅为93~1000 BU,延伸性变幅为11.8~211.5 mm,曲线面积变幅为28.0~226.8 cm2,这14个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类型。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与产量,籽粒蛋白质与湿面筋、沉降值和面积,降落值与软化度,沉降值与稳定时间、软化度、最大抗延阻力和面积,稳定时间与软化度、最大抗延阻力和面积,软化度与最大抗延阻力和面积,最大抗延阻力与面积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穗粒数与有效穗,容重与最大抗延阻力和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材料从产量和品质性状可被聚为三类,第Ⅰ1、2、4类育种时可以作为高产材料加以应用,第Ⅱ类和第Ⅲ类育种时作为品质育种材料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8.
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及在小麦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从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发育及分子证据的提出出发,详细介绍了转化的作用机理和操作技术,提出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转基因技术,并以变异频率高,性状变异广泛,类型丰富,稳定快,一次导入片段多及低成本等优点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亲睐;其次,就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在小麦分子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指出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在小麦品质创新及分子育种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品质改良育种和抗性育种方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选育出了一系列新品系,如春小麦89122,丰富了品质资源;最后,就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合成小麦是改良现代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川麦42是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的高产、抗条锈、广适小麦新品种。利用小麦全基因组的1029个SSR标记扫描,检测了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并利用川麦42与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 F8),在4年6个环境下种植获得的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遗传效应,在川麦42遗传背景中发现一个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根据Barc1183分子标记,将RIL群体中的127个株系分为川麦42基因型(具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和川农16基因型(具川农16位点)两组,前者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能促进分蘖能力,提高有效穗数、每平方米粒数,增加收获指数、籽粒生产率,在4年6个环境下较后者平均增产达8.92%,Barc1183为一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利用中国春双端体和硬粒小麦Longdon的D染色体代换系验证,将其定位于小麦4D染色体长臂。川麦42遗传背景中的高产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对于进一步开展小麦高产育种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南方稻区早籼区试品种产量分析及育种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六五”至“八五”期间南方稻区早籼区论资料分析表明,南方稻区早籼育种取得了明显进展,产量水平大约每5年提高4%~6%。产量水平得以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但优质品种产量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粒重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