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社会对环境和节能的重视有力地促进了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根据其动力系统的结构可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市场上常用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机电耦合系统进行结构分析,最后展望了混合动力耦合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智能启停系统已在汽车上普遍应用,为更加清楚了解汽车启停系统工作原理,介绍了汽车启停系统功能,分析了工作过程及工作条件,并针对启停过程中蓄电池的状态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汽车智能启停系统的使用与维护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并联油液型混合动力挖掘机发动机转速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并联式油液混合动力挖掘机的原理和结构分析,提出一种改进的油液混合动力结构方案。采用双向液压马达代替二次调节泵,通过不同开关阀组合控制辅助动力系统回路。利用Simulink对该系统建模后,获取相应元器件尺寸参数及控制参数。采用双转速工作点切换的控制策略,在改装后的油液型混合动力挖掘机上进行实验。实验中利用整合负载预测的发动机转速PID控制方法对发动机目标转速、辅助油液动力系统输出扭矩进行调节。仿真和实验分析表明,该发动机转速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油液型混合动力系统中发动机转速波动,使之稳定在高效燃油区域内,综合节能效果提高14%。  相似文献   

4.
混合动力汽车是电动汽车中最具有产业化和市场化前景的车型。参考丰田普利斯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基本结构以及采取的参数,提出混合动力系统的优化方案,依照汽车动力学公式计算动力部件参数及选型,借助AVL Cruise仿真平台,搭建优化后混合动力系统并仿真,分析得到的经济性和动力性参数,对比原性能参数,验证了优化后系统具有更好性能。  相似文献   

5.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平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动力汽车由于能够有效地实现节能环保,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关键部件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在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反复的试验方能实现多能源系统的优化组合。结合实际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平台建设,研究了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平台的功能要求、结构组成、软硬件设计等内容。测试平台上典型试验表明,该测试平台满足设计要求,为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提供了试验保证,对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平台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在汽车领域中的情况介绍了AMESIM软件的特点和主要功能,并用于串联式和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车驱动和再生制动过程的建模仿真,分别对串联式和并联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以美国城市路况标准下进行了燃油经济性仿真,得出串联混合动力车辆油耗比并联式混合动力车辆油耗低4%左右。  相似文献   

7.
强混合动力变速器液压系统设计与动态特性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混合动力汽车强混合动力变速器e-CVT的液压系统。根据混合动力系统工作模式及结构特点确定液压系统方案。液压油泵采用机械驱动和电机驱动两种模式,满足混合动力系统各种工作模式的流量需求。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液压阀的主要参数。采用ITISimulationX 软件建立液压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分析了系统流量和压力变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液压系统能够满足设计流量和工作压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山东农机》2012,(5):72-73
汽车启停系统本来是混合动力汽车的标志性特征,福特公司把此系统与1.6升EcoBoost发动机搭配在一起,应用在传统汽油轿车Fusion上。当Fusion遇到红灯等停车状况时,启停系统工作,使得发动机自动熄火,从而达到零燃油消耗和零废气排放的目的;一旦驾驶员松开制动踏板,发动机就会无延时重新启动,等待驾驶员踩下加速踏板。  相似文献   

9.
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动臂势能回收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液压挖掘机典型工况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并联式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动臂势能回收系统,分析了液压缸负载受力情况,建立了液压缸、节流阀、液压马达等液压元件以及永磁同步电机、镍氢电池组等电气元件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具有动臂势能回收功能的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整机控制策略以及能量回收控制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并联式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除了能改善发动机工作状况提高燃油效率外,可以通过动臂势能回收进一步提升系统的节能效果,并且能量回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回收效率高、回收速度可控、回收能量再利用范围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首次将ADVISOR和AMESim软件联合进行建模仿真,根据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和驱动电机的各项参数,在ADVISOR和AMESim中搭建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使用AMESim中的混合优化工具HOT(Hybrid Optimization Tool)对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模型进行优化,在NEDC工...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动力汽车的基础上,通过更改变速箱、增加P0架构(在发动机上增加BSG电机);集成P3电机、减速器和48V电池架构,初步完成一辆样车的研制。并进一步通过研究对比此样车和传统动力车的燃油经济性,分析48VP0+P3中混系统的燃油经济性。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保证动力性的前提下,采用48VP0+P3中混系统的样车相对于带启停的传统动力车油耗降低了大约15.8%,而相对于不带启停的传统动力车油耗降低了大约19.7%。同时,汽车的驾驶性能(纯电行驶、纯电起步)得到了显著提升,汽车的NVH、启停抖动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基于Cruise软件搭建并联重型混合动力矿用车动力系统的仿真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基于转矩因子的逻辑门限控制策略。应用逻辑门限值的控制方法,控制发动机工作在高效率区间,由电机提供辅助动力,根据车辆运行工况对发动机和电机的转矩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建立的仿真模型及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了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矿用车的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针对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技术的转矩协调控制策略。首先,分析并联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的整体结构和转矩耦合下的运行模式,其次,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建立系统转矩模糊控制策略,并在5次NEDC和UDDS循环工况下与ADVISOR平台进行联合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电机辅助控制策略,在满足动力性能前提下,该方法进一步提升了整车燃油经济性、环保性和发动机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新的用于简易混合动力汽车电气驱动系统的线路,除保留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系统(包括逆变器及其触发器)外,借助Boost升压器的强增磁效应,用以提升低车速制动时产生的再生发电电压,实现从高速到低速运行的整个范围内,均能将制动时汽车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存储于电池组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为便于说明,文中以串联型混合动力汽车为例进行分析,对于并联型混合动力汽车,此线路亦适用。整个驱动电路由PIC单片机控制,通过软件编程可以实现所需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起动机发电机/电动机一体化技术的ISG(Integrated starter/generator)的技术主要应用在轻度混合动力汽车上。本文主要介绍其组成机构,功能,控制策略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这种技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能够很好应用在传统的汽车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政府补贴力度的扶持和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保有量越来越大,维修前景可观。由于增加了一套电驱动系统并对原有内燃机汽车的结构作了相应的改造,这决定了混合动力汽车必将产生出新的特有的故障类型。  相似文献   

17.
基于CAN/LIN混合网络的智能汽车前照灯系统(AFS)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前照灯系统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AFS充分利用车身局域网资源,采用微型步进电机控制器AMIS30623控制步进电机实现车灯的弯道旋转调光和纵倾调光两种功能。本系统利用CAN/LIN混合网络进行通讯,采集CAN总线信号及传感器信号,处理结果通过LIN总线发送给步进电机控制器,执行机构对车灯灯光照射角度进行控制实现车灯灯光在二维平面内运动以适应不同的路况,为驾驶员提供最佳夜间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生产自动化程度低、缺乏统一作业平台的问题,提出在农田铺设地轨系统和空轨系统,构建农业智能化生产系统。基于轨道的运输,搭建了地轨运输小车、空轨小车和航拍小车,并基于机构拓扑结构理论,设计了四自由度肥料混合播撒机。在此基础上,结合物联网技术,构建了农产品的拍摄与交易系统、采摘与喷灌系统及收割与施肥系统。该系统为进一步研究农业的智能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功率跟随的混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某混联式汽车布置形式,分析确定了车辆行驶模式、模式切换过渡算法、行星排运动学限制模型,提出了基于功率跟随的整车控制策略.利用Cruise和Matlab软件,在Udc-auto循环工况下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式切换稳定,车速跟踪效果好,在车辆中高速加速工况下,可以控制发动机在最低燃油消耗线附近,控制策略和算法是可行的.同传统车辆相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在同一循环工况下节油55.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